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14158900000040

第40章 加快改革调整结构突出重点扩大总量

——关于定西市项目建设的几点思考

(二00四年八月)

近年来,定西市紧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依托优势,构筑特色,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项目的推进机制、储备机制、投资融资机制、考核机制,突出“抓责任、抓落实、抓管理、抓前期、抓融资、抓服务”的举措,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1.项目投资总量快速增长。“十五”前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亿元,tZ“九五”期间的总规模增加18.32亿元,增长4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年度投资规模从2000年的15.2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4.90亿元,年均增长17.70%。2004年预计完成30亿元,增长20.49%。

2.项目融资渠道不断拓宽。2002—2004年,全市从计划渠道争取到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及各类补助等国家、省上投资11.56亿元(不包括310国道、巉柳高速公路、兰临高速公路等省部属项目投资),其中2002年为3.34亿元、2003年为4.07亿元、2004年为4.15亿元.2004年已签约合同协议项目135个,拟引进资金25.02亿元。新签约项目到位资金5.62亿元,资金到位率22.43%,续建的35个项目到位资金3.5亿元,累计到位资金9.12亿元。

3.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全市实行领导责任制的重点项目123项,其中在建67项,16个已建成,其余51个正在建设之中。完成投资7.99亿元;前期56项,6个已启动实施,3个正在进行开工前的准备,5个已完成初设审批,14个已完成“可研”审批,4个“可研”已评审15个“可研”已上报待批,其余9个正在积极开展工作。

4.项目建设效应初步显现。“十五”以来,全市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9.923%,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增速高于全省平均速度。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灌溉11.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863.7平方公里,生态造林30,:1.56万亩,100%的乡镇和78.7%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城市日供水能力9.63万吨,自来水普及率为82.56%:新增城市道路126.44公里,集中供热173.3万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21.5%:农网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价。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为40.77:25.86:33.37,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特色经济粗具规模。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6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5950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其他市州相比,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项目投资总量不足。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80%,处于全省14个市州的第10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840元,仅为全国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19.63%,为全省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48.36%。二是项目投资结构不够合理。基础设施投资占到52%,产业投资不足26%;国有投资占66.09%,社会民间投资比例低,增长缓慢,企业自筹能力和融资能力普遍较弱:民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方面.工业投入不多。三是项目资金投放不足。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增速下降,2003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2000年提高了25.6个百分点,而投向固定资产的贷款却下降了16.26个百分点;企业融资困难,投资增长受到较大限制;县区财政拖欠各类专项资金数额较大。四是项目建设人才缺乏。缺乏政策性强、有资本、懂经营、善管理的产业项目业主和会抓项目、会管项目的项目管理人员。五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

二、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根据市委、市政府发展抓项目的总体要求,2005年及今后全市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改革,调整结构,突出重点,扩大总量。加快改革就是要抓住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力求重点突破,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活力。调整结构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加快投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和区域均衡发展。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聚集推动、开放带动战略,有针对性地扶持马铃薯、中药材、草畜等支柱产业,构筑四大工业体系,同时,促进现代服务业更快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产业群。扩大总量就是要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投资拉动效应,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总体水平.

按照这一基本思路,项目建设要围绕“一个目标”,推进“两个转移”,加快“三项改革”,突出“四个重点”,抓好“五个保证”。

1.围绕“一个目标”。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发展平台的战略构想,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持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力争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亿元,2008年达到50亿元,实现投资年均增长15%。

2.推进“两个转移”。一是推进投资主体从以国家投资为主向努力争取国家投资不断增加的同时,加速扩大社会民间投资,使社会民间投资的比重绝对占大头;二是推进投资方向从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向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加的同时,加速扩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对经济发展有潜力、有后劲的产业的投资份额,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加快“三项改革”。第一,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两放开、四转变”。“两放开”,一是放开社会投资领域,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定西市产业指导目录》,取消限制,清除障碍;二是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对企业投资建设项目,除了国家规定的少数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实行核准制,其余全部实行登记备案制。“四个转变”,一是转变投资调控方式,从侧重运用行政手段管理转向运用规划指引、政策引导、法律规范、信息披露等经济、法律、信息手段来调控;二是转变政府投入方式,从注重直接增量投入转向统筹考虑增量与存量,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和放大作用;三是转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政府拨款投资、使用单位建设运营模式,转向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对经营性项目实行项目法人招标,对混合性项目探索合作建设,对纯公益性项目试行代建制;四是转变政府服务方式,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审批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第二,加快城市资产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对于供水、热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新建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通过BOT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方式面向社会投资者招标,由社会投资建设或参与投资建设,在协议经营期内拥有经营权,负责运营和设施维护,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协议经营期满后,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已经建成的国有城市基础设施可通过TOT即转让一经营一转让方式,由政府将项目产权和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出售给社会投资者,投资者在协议期内通过经营收回投资并取得回报,再将产权和经营权无偿移交给政府。对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由政府投资形成的经营权和股权,或由政府投资建设而没有建成的在建工程,以及政府已筹措到部分资金,但是还有投资缺口的项目,只要条件具备,都可以按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变更投资法人,转让给社会投资者建设和经营,变现的资金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政府投资计划,继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第三,加快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股权流转、扩股增资、出售拍卖、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结合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改革,切实履行好出资人职能。特别是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对盈利性国有基础设施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有条件的争取整体出售;对不能整体改制的企业,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或进行资产、经营权转让(TOT);选择预期建成后有稳定收益的新建基础设施项目,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推动基础设施领域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4.突出“四个重点”。就是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富民、聚集推动、开放带动上项目。一是围绕工业强市上项目。抓项目带投入,抓改革增活力,抓科技上水平,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扶正制药、淀粉深加工及休闲食品加工、铝型材料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深度开发,增强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努力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加大对水泥、电解铝、淀粉加工、食用酒精及蛋白饲料、活塞环、各类中药材加工等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在全省有位次、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突出抓好洮河梯级水电开发等一批重点新上项目,促其尽快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二是围绕产业富民上项目,积极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坚持走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路子,扶持和鼓励发展具有地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集中抓好马铃薯、中药材、草畜等支柱产业的项目建设。三是围绕聚集推动上项目。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地域、产业关联带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形成以定西市区为中心、各县城为骨架、农村中心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推动项目建设工作上水平。四是围绕开放带动上项目。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商主体,创新招商方式,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支持企业提升出口能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为了保证以上重点的落实,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规范经济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完善已有园区,同时依托资源,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一批园区,力争5年内建成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一定水平的一批经济园区,为推动全市经济上台阶打造发展平台。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能源、退耕还林(草)、城市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网改造以及交通、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建设等,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5.抓好“五个保证”。一是抓人才。要把选好项目业主放在首位,选择政治上强、有资本、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作为重点产业项目的业主,以能人带动项目。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专业化的项目业主队伍。同时要培养一支认识到位、方法得当、作风扎实、会抓项目、会管项目的干部队伍,并建立和完善争取项目、建设项目的激励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通过定项目、定目标、定任务、压担子、给位子,创造“有为有位”的项目建设机制。二是抓融资。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投资向中西部倾斜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国家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认真论证一批好项目,通过高质量的项目争取国家尽可能多地投人,以吸引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同时要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和外资。要加强银、企沟通交流,实施银、企共生工程,特别要加大对地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行业的贷款支持。要进一步研究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重点领域、管理模式和申请程序,重点抓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利用国外贷款及引进技术设备的工作,扩大全市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三是抓服务。首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定西的市情出发,放活机制,放胆改革,放手开发,放开发展:要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进一步放胆、放心、放手。要努力学习和探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经济调控的新办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其次,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政府部门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管理,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投诉监察制,努力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三,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牢固树立“求真务实、勤政廉政、执政为民、促进发展”的观念,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形成团结、创新、务实、高效的良好氛围,突出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四是抓诚信。首先,要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法人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法律和道德手段双管齐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并举,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从业者的诚信素质和服务质量,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其次,要努力发挥信用评估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从事信用服务的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服务、行业自律和行业标准工作,构建以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为特色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第三,要进一步完善信用共享机制,有效利用信用信息,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处处守信事事便利。要全面开展以增强信用意识为重点的社会诚信活动,规范诚信行为,实现以诚信吸引投资,靠诚信扩大投资规模。五是抓监管。要对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实行全面稽察,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加强事后监管,严格项目审批程序,杜绝乱批乱建和未经审批开工建设现象的发生。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依法履行法定的程序。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定西市已出台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切实推进项目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项目督察制度,抓好重点项目和国债项目的协调调度和稽察工作,及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并督促及时整改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进度和项目实施质量.

(原载《投资动态》,2004年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