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14158900000059

第59章 试论机关后勤工作的改革

(一九九六年十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机关后勤工作的改革,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机关后勤工作如何改革,各地各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就后勤改革问题从以下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必须转变观念

后勤工作是机关工作的基础,是有效发挥领导职能作用的重要保障,其业务涉及交通、饮食、水、电、暖、房屋使用与维修、医疗保险等,是一项多种行业所组成的事务性工作。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工思想和工作情绪的稳定与否,以及机关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各项任务的完成与否,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后勤部门,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十分重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体制基本适应机关工作特点,为机关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完成。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方位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后勤工作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明显暴露出两大弊端:一是职能关系不顺。长期形成的一套“小而全”的后勤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服务队伍,摆脱不了供给制、福利型、封闭式服务的束缚,机关的负担越来越重,形成了“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后勤服务工作难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政事不分,行政领导难以摆脱大量后勤事务的困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影响办事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管理方式落后。由于保障供给是无偿服务,不讲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后勤单位吃国家的“大锅饭”,后勤职工吃单位的“大锅饭”;职工的收入没有与职责、服务质量、经济效益挂钩。职工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奖罚不明。调动不起积极性,影响着机关后勤服务质量。这些弊端,已经严重阻碍后勤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后勤改革,就是要革除以上弊端,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这一变革,是脱胎换骨的变革,由此而产生人们的观念转变也是大幅度的。换句话说,后勤改革,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重大调整的范畴,是一场革命,必然要触动人们的思想。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新旧思想的撞击,新旧观念的对立,必须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才能对旧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重新认识,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对不适应的那一部分进行有效的变革,更好地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有效地发挥后勤工作服务保障的职能作用。转变观念,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四大”精神,把机关后勤工作改革看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机关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的大问题。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机关后勤工作也是经济工作。有人探讨这一问题时,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对于提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抽象的和现实的)和一定的价值”。我认为,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后勤服务也算一种特殊的劳动产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其中也凝结着一定数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说,后勤服务是属于商品经济范畴的,换句话说,服务行业的劳动是凭借一定的设备和工具,用自己的服务劳动为社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后勤服务社会化就是服务产品商品化,劳动方式专业化,资产结构多元化,职工分配市场化,后勤管理现代化,自觉地运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原则和规律来组织和管理机关后勤工作。具体讲,为了深化改革,我们必须增强权、责、利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增强经营意识。增强自立意识。只有转变观念,后勤部门的干部职工才能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由“要我改革”的被动局面转为“我要改革”的主动局面,以新观念统帅改革,以新的举措加快改革,领导与群众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改革内部运行机制,改善经营管理。由此可见,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是机关后勤工作改革的前提。

二、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必须确定正确的目标和原则

后勤改革,应该是一项有领导、有秩序的实践活动,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遵循正确的原则。领导机关后勤工作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和后勤服务社会化。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多实体,实行半企业化、企业化管理的思路,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分步实施,逐步发展完善。根据中央【1993】7号文件精神,具体应分三步走:第一步,与机关分开,机构、编制、分配“三脱钩”,统一转移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脱钩后与机关建立经济核算关系,实行半企业化、企业化管理,实行经营承包制,独立核算。有条件的,可对机关实行有偿服务。第二步,后勤服务机构在保证为机关服务的前提下,大部分改为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对内有偿服务,对外经营服务。第三步,经营服务对社会开放,逐步将后勤人员经费由差额补贴转为自收自支,成为国家经济实体。后勤工作改革的原则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加快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第二,坚持为机关工作服务,为职工生活服务的宗旨,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发挥所长,不断开拓创新;第三,正确处理服务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内外两面服务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运行机制的改革;第四,解放和发展后勤服务生产力。合理配置后勤生产要素,完善服务体系,加速实现机关后勤社会化服务;第五,积极大胆地兴办政策允许、社会需要而又适应机关后勤服务职能的实体,变“吃财政”为搞创收,并积极创造条件,形成规模,占领市场。

兴办实体,一是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发展后勤服务生产力,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可大可小,适宜分散的分散,适宜集中的集中。三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服务一创收一更好服务”的良性循环。四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兼顾。经济收入“国家得大头,集体得中头,个人得小头”,按合理比例分配。个人分配中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收益水平与服务质量、经济效益挂钩。五是坚持在国家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保证服务实体健康发展。六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原则,当好家,理好财,全心全意为机关工作和职工生活服务。因此,确定正确的目标和原则,增强服务意识,是后勤工作改革的方向。

三、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必须突出重点

按照中编【1993】33号文件精神,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必须实行后勤管理与服务两个职能分开,本着小管理、大服务的框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来拟定机构设置方案。现阶段领导机关后勤工作改革的重点是:以服务为主的主要职能单位。全部从机关行政序列中划出。转人事业编制,成立机关服务中心。搞好机关服务中心是领导机关后勤工作改革的关键环节,抓好这个关键,就等于掌握了推动整个领导机关后勤工作改革的“启动器”。为此,就必须在工作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两种职能分开。从理论上说,是重新确认后勤服务的商品属性,使后勤服务单位有别于行政管理部门,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自主地开展服务经营活动,逐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后勤服务劳动方式、管理方式,将完全从计划经济的供给制摆脱出来。其劳动服务产品不再由不计成本、不讲核算的无偿供给方式来提供,而是要通过商品交换方式来完成。劳动服务的目的,不再以本单位、本部门的有限需求为满足,而将进入全方位服务,走向社会化服务的轨道。实现后勤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分开,主要体现在:一是编制分开,后勤服务编制从行政序列中划出,实行事业编制,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编制划入机关行政序列:二是机构分开。成立机关服务中心,对机关后勤服务部门和服务经营单位实行统一管理,机关服务中心成为对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三是劳动人事管理分开,机关服务中心的全体职工划出行政机构序列后,实行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工资制度:四是财务分开,承担服务工作的部门实行差额预算管理,自收自支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五是职责分开,行政管理任务和后勤服务任务分离,做到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六是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机关服务中心对授权范围内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使用管理,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

2.推行岗位责任制。搞好机关后勤工作,要大胆进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新成立的服务实体,干部实行聘任制,职工实行合同制或招聘制,内部用工逐步优化组合。要推行各种形式的岗位责任制。对有创收能力的服务项目,如食堂、汽车修理、文印等,可实行服务项目小承包,定收支指标,定提留标准等,鼓励他们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收入;对没有收入能力的服务项目,如电话总机、锅炉等实行服务任务和费用小包干,超支不补。节约奖励。还可以实行单项承包(邮票费等)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也可以实行服务费用和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钱,减人不减钱,超支不补,节约留用。分配逐步拉开档次,以劳动、效益和贡献大小来确定分配。同时。有意识向“脏、累、险”岗位和技术性岗位倾斜。通过各种形式的岗位责任制,形成严格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构。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推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微观搞活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对承包单位和个人的管理。一是加强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有条件的要统一管理制度、标准和办法,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资金使用、固定资产保值增殖、收益分配等大的方面要管住、管严、管好。三是加强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定量定质考核制度,运用经济、法制、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后勤服务行为,对服务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的,要表扬奖励;对服务态度差,没有经济效益,群众意见大的,要批评处罚。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人人都有紧迫感,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

3.积极推进横向联合。根据市场经济关于合理配置后勤人、财、物等资源的要求,机关后勤服务可搞一些外引内联项目。联合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将分散管理改为集中统一管理。对几个部门在一个办公区域办公的,可将一些便于协作的服务项目统一管理。开展联合服务。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员编制,节约行政经费开支,还利于克服机构设置“小而全”的弊端,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达到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实行内外服务,走社会化道路。各单位之间的设备、技术力量可开展区域性协作,调剂余缺,打破自我服务的封闭模式,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率,发挥综合效应。要创造条件引进社会力量为机关服务,形成我为社会服务、社会为我服务的新格局,增强市场经营能力。

4.提高后勤队伍素质。后勤队伍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做好机关后勤工作。要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素质高的机关后勤队伍,要加强后勤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中的坚定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坚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机关工作、为职工生活服务的思想,增强从事后勤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狠抓规范服务,重视业务技术培训,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脱产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技巧比赛、以老带新等方法。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注重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加强后勤领导班子建设。培养有高度事业心、懂经营、善管理、思想敏锐、大公无私、勇于开拓、吃苦耐劳的人抓后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后勤工作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总之,突出重点,增强职能意识,是后勤工作改革的关键。

四、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必须有社会配合

后勤服务是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应根据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关规定,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和扶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后勤服务单位兴办服务经营实体和其他经营实体,在办理登记注册等方面应简化审批手续;税务部门对后勤服务单位兴办的经营实体,要区别不同情况予以优惠照顾;财政部门对后勤服务单位兴办经营实体,应设立或增加启动周转资金;物价部门对后勤服务价格应适当放宽管理:计划部门应积极支持后勤服务单位兴办服务经营实体,对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并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应予优先审批和安排。后勤服务单位用自有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应自行决定,不需上报审批;人事编制管理部门要放宽后勤服务单位人员编制的管理。全额拨款的编制要严格控制,差额拨款的编制适当放宽,自收自支的用人放开、自定编制。后勤服务单位的工资制度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财务收支计划和预算要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殖和事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允许自主确定税后留利中的各项基金分配比例。机关后勤服务单位占用机关的资产,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评估后有偿使用,以国有资产产权收益形式向单位上缴资产占用费。上缴的资产占用费用于弥补机关事业经费的不足或机关项目的支出。总而言之,社会配合,增强帮扶意识,是机关后勤工作改革的保证。

目前,各地后勤工作改革经验证明,后勤服务社会化已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其主要效果:一是有利于及早把机关后勤服务推向市场,加速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项目,改善机关工作和职工生活条件,保证机关工作正常进行。三是有利于培育造血功能,增加收入,自我发展,减轻国家负担。四是有利于充分挖掘机关场地、设施、人才的潜力,发挥更大的效应。五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门路,安排机构改革中的分流人员。总而言之,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只有从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原则、突出重点、社会配合这几个方面去努力,才能使其健康发展.

(原载《甘肃后勤参考资料》,199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