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14158900000082

第82章 回顾梳理探索展望(1)

——企业改革:看定西谈深化

(二00二年六月)

近年来,定西企业改革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三改一加强”的原则,加快改制改组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到2000年底,原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完成各种形式改制284户,改制面达到93.7%,除了自来水、电力等特殊行业企业,其余基本全部完成改制,有的还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改制及完善工作。

一、回顾反思,深化认识

定西的企业改革,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突破15,以股份合作制为首选模式,是从1993年开始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前,为起步探索阶段,也叫做产权改革突破阶段。1993年确定试点30户,1994年为55户,1995年为100户,1996年为146户,这是第一阶段。从1997年开始,为攻坚阶段,以售股改制为重点,这叫做产权改革重点阶段。1997年底,各种改革企业达到246户,占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总数的90%,2000年底,达到284户,占企业总数303户(含7户特殊行业企业)的93.7%,这是第二阶段。从2000年底开始,全面展开是从2001年3月开始,为深化阶段,以产权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为重点,这是第三阶段,这里特别提出劳动制度改革是基于以下考虑.

以前,我们谈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因中,讲到计划经济给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带来的弊端时,常说这样几句话:企业是国有的(或者资产是全民的),厂长是委派的,职工是固定的(或者职工是全民的),资金是银行的,产品是包销的。前两个阶段的产权制度改革我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企业是国有(城镇集体所有)的”的问题,随之而来,也解决了“资金完全是银行的”的问题和“厂长是委派的”的问题,用人、用工、分配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也有较快进展。从总体上看,企业改革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近几年企业的效益是回升的,1997年。原国有企业中,当年盈利企业74户,当年利润308万元,盈利企业占企业总户数的28%;1998年,当年盈利企业77户,当年利润539万元,盈利企业占企业总户数的31%,比上年增加3户231万元:1999年,当年盈利企业98户(包括持平29户),当年利润469万元,盈利企业占企业总户数约32%,比上年增加21户。二是改制的企业比没有改制的企业(如外贸企业、供销社企业和其他产权没有动的企业)要好。三是改制的地方企业比省属驻定西的没有改制的大中企业(如敬东厂、陇西机修厂等)要好。通过改制,再加上“三改一加强”的综合措施。也涌现出许多典型。特别是前两个阶段的改革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意识大大增强,承受能力、参与能力大大提高,为企业改革的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企业改革还有不到位的问题,企业是国有的问题还解决得不够彻底,当然与政府机构改革没跟上,与政府管理职能没理顺也有一定关系。产权虽然突破了国有、城镇集体所有,但是经营者一般持股额较小,还没有高出普通职工的一倍,风险意识较低。职工平均入股,少则1000元,多则3000元,均股的问题较严重,形成了新的“大锅饭”。可以说,职工当时平均入股,既是职工,又是股东,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当初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时间、条件、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固化现象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没有解决“职工是全民的”的问题。因此,已改制的企业,产权有些虽然基本到位,有些企业可以说产权很到位,如康新公司由民营企业金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兼并,产权实现了“民营化”,但是,由于劳动制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动,职工仍然是全民的,企业劳动用工远远不如新办的民营企业灵活。因此,深化企业改革,除了产权制度改革是重点,我认为劳动制度改革就不能停留在以往的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中,而应该把它提出来,放在与产权制度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突破。从企业净资产量的实际出发,劳动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因为除了职工身份置换的补偿费用,净资产所剩无几),必须以劳动制度改革带动产权制度改革的升级,以劳动制度改革带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升华,以劳动制度改革推动社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因此,深化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推行以置换企业的国有城镇集体净资产、置换生产性土地使用权、置换职工的全民身份、所有企业职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三置换一保障”改革。当然,企业改革与企业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无止境的。改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而“三置换一保障”改革是深化阶段较短的一段过程,它不是企业改革的全部,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根据中央、省上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有关精神,结合定西实际,深化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继续以产权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企业改革,彻底转换经营机制;以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经济战略调整为契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促使企业改革和发展再上新台阶。这一指导思想是紧紧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前提,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两个重点为关键,以促进经济发展为落脚点而提出来的,是贯穿于整个企业改革基本思路的总纲。

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原则,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扩大总量,立足于发展当地经济。二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择适宜的改制形式,使国有、城镇集体资本从竞争性行业有序退出。三是坚持市场导入、公开竞争的原则,产权转让不受地域、行业、所有制的限制,鼓励引进区外资金,促进企业产权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四是坚持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先从基础较好的地方开始,先从效益较好的企业开始,优势互补,配套联动。五是坚持改革的连续性和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突出思路的连续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以发展促进制度创新,以改革促进科学管理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上述五条基本原则中,前两条是改革宗旨思路原则,后三条是工作方法原则。就深化企业改革的宗旨思路而言,首先,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让利于企业,让利于职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职工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改革的首要标准,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坚持资产的问题宜粗不宜细,人的问题宜细不宜粗。其次,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一项重大突破,把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指针,换句话说,就是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有序退出。政府可以集中精力调整经济结构,实行资本化运作,政府资金在资本化运作中的投入以退出为目的,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设法把社会投资带到既定的行业和产业,在实现这个目的之后,即迅速地、有步骤地退出,以带动全社会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起到政府资金运作的引路作用和桥梁作用。

3.目标任务。企业改革的近期目标任务是,以产权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企业自主化为目标,通过产权转让,置换企业的国有、城镇集体净资产,置换生产性土地使用权,解除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让企业真正走向市场:通过一次性补偿,置换企业职工(干部和工人)的全民身份,解除职工与企业的固化关系,使其成为自由劳动者,提高积极性;通过落实配套措施,使所有企业职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形成优胜劣汰、用人能上能下、用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瓶、资产保值增殖的新机制。远期目标任务是,紧紧围绕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企业结构,进一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强”的方向发展。

4.主要内容。一是企业改革要突出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两个重点,近期要特别抓好劳动制度改革,通过“三置换一保障”,转换经营机制,步入市场发展的新轨道:二是引导多元投资,置换国有、城镇集体净资产,出让土地使用权,使国有、城镇集体资本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三是实行一次性补偿,置换职工全民身份,引导企业职工进入市场调节下的自由劳动力制度行列:四是建立全新的企业劳动用工新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确立新型的劳资关系,以劳动力市场为核心,企业和劳动者实行双向选择,企业用工自主,职工择业走向市场,由企业根据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本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自主分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五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为改革保驾护航,为发展大开绿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三置换一保障”改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置换企业资产是前提,清理劳动关系是基础,置换职工的身份是关键,所有职工进入保障体系是保证,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不能单打一,不能一“买”了之,把职工推向社会。

三、配套政策,探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