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邓宝珊将军传奇
14159400000002

第2章 北平和谈(1)

1

炮声隆隆……

古老的神州大地,光明与黑暗正在殊死决战。1948年隆冬,辽沈战场硝烟未散,淮海大地激战正酣,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胜人关,与华北兄弟部队配合,将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率领的60万部队,围困在北平、天津、张家口之间。

围绕平津战局,各种政治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早在1948年11月3日辽沈战役结束的第二天,蒋介石就将傅作义召到南京,命他放弃华北,率部南撤,以便保存实力,守卫东南半壁河山。为了保护千年古都免遭兵火,使蒋介石南撤计划落空,根据中共中央决策,中共北平地下党发动各界人士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力促傅作义和平起义。针对和平运动,国民党特务除加强对傅作义部队的监视控制外,还对主和人士进行暗杀,大打出手。与此同时,美国海军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蒋介石特使徐永昌、蒋纬国、郑介民……以及共产党叛徒彭泽湘,有的带着拉拢傅作义直接接受美国军事援助坚守平津的建议,有的带着诱骗傅作义去“主持东南军政事宜”的蒋介石亲笔函件,有的带着蛊惑傅作义在华北独树一帜、另立山头的阴谋,也纷纷来到北平……

但是,傅作义并非蒋介石嫡系将领,不仅与蒋氏矛盾很深,且为人正派,颇有头脑,抗日战争中与共产党亲密合作,为民族立过功勋。他既不愿放弃长期经营的华北,更担心南撤会钻入蒋介石的圈套,因此,守走难决,举棋不定,一面与南京书来信往百般周旋,一面准备稳住阵脚伺机待变。不料,局势的变化使他措手不及:1948年11月6日从南京回来,当即调兵遣将,但不等他完成作战部署,百万大军已直逼平津!多年惨淡经营,赖以纵横华北的两支王牌部队——三十五军和一○四军,先后在新保安和张家口全军覆没,连他最得力的两个军长,也一个被俘,一个自杀!

怎么办呢?

待援无望,突围无路,苦守无力,傅作义只好与解放军秘密接触,可是,几次接触,全然不得要领。傅作义对和平条件还抱有幻想。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对解决北平问题的途径还存在意见分歧。而要进行严肃认真的谈判,也需要一个举足轻重,既能替傅作义全权负责,又能为共产党所信赖的代表人物啊。派谁前去才能打开僵局呢?傅作义坐困愁城,苦思冥想,终于想起了一位多年患难与共,可以推心置腹的老朋友。于是,吩咐秘书长王克俊,马上发电报邀请,同时派“追云”号座机专程去接。

1948年12月28日下午,“追云”号穿过茫茫云海,在天坛公园临时跑道上徐徐降落。此时,南苑西苑机场均被解放军占领,东单操场改作临时机场,同时在天坛公园修了这条跑道。灰暗的天穹下,苍翠的古柏之间,孔雀蓝琉璃瓦重檐圆顶的祈年殿,肃然屹立。身材高大,衣着与普通士兵毫无区别的傅作义,神情冷峻,双唇紧闭。飞机刚一放上扶梯,就率领几个亲信僚属匆匆迎了上去。

“宜生兄——!”

随着一声浓重的甘肃口音的呼唤,机舱口躬身走出一位体态魁梧,举止沉着,约莫50多岁,与身后随员一样穿着灰军大衣的将军来。

傅作义跨步向前,紧紧握住那将军的双手,连连点头:

“宝珊兄!可把你盼来了……”

邓宝珊没有答言,耸耸浓眉,淡淡一笑,就跟傅作义同乘一辆吉普,拉上窗帘,避开繁闹之处,朝中南海急驰而去。

自从1948年12月13日围城前夕搬进中南海以来,傅作义深居简出,很少露面。城外据点全部失守。撤退进城的部队尚有20多万,派系混杂,难以指挥,多属蒋氏嫡系李文、石觉两个兵团,傅作义自己的部队已没有多少。机关、学校、庙宇、部分民宅,全驻了兵。物价飞涨,特务横行,军民杂处,人喊马嘶,乱作一团。危难之中有朋自远方来同舟共济,傅作义自然感到宽慰,但一想到进退无路、险象丛生的处境,眉宇问又浮起一片阴霾。直到车子开进中南海,两人并坐中,竟默无一言!

雕梁画栋的居仁堂傅作义书房里,一桌并不丰盛的家常菜,作陪的只有秘书长王克俊和参谋长李世杰。主人知道客人素来不饮白酒,特意准备了一瓶味美思。不料邓宝珊竟破例拿起桌上的“杏花村”来,抢先给大家满斟了一杯,双眸含笑,瞅着傅作义朗声说道:

“来,总座,借你的酒先向你恭喜!”

傅作义一声长叹:“宝珊兄!此时此地,你还有心情开玩笑?”

“不——”邓宝珊字斟句酌、有板有眼地说:“要不是绥远连降大雪,封闭了陕坝机场,昨儿我就赶来了。你要是没有喜事,急电相召,该不是为了品尝这桌菜吧!”

“嗯……也算喜事——按咱中国民间风俗,结婚送葬都要请吹鼓手热闹一番嘛!”

傅作义一声苦笑,喝干了那杯“杏花村”。看到围城以来总司令脸上第一次露出笑容,王克俊和李世杰也轻松了许多。

邓宝珊却搁下酒杯,正色说道:

“是为谁送葬呢,宜生兄?送葬是喜事,殉葬可是悲剧啊!……中国数千年历史,正处在方生方死之际,你我弱冠从军,戎马半生,能够亲身迎新送旧,也算三生有幸!老子日:穷则变,变则通。眼前似乎山穷水尽,可只要应变得法,也会柳暗花明……”

傅作义低头不语。

邓宝珊点燃一支炮台牌香烟,离开餐桌,慢慢踱到窗口,凝神远眺起来。紫禁城巍峨的角楼,太和殿辉煌的飞檐,北海秀丽的白塔……隐现在淡淡的暮霭里,宛如神话中的天宫。啊,举世闻名的古都,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多少智慧啊!近百年来,除去列强入侵之外,国内军阀在此多次争夺,可连袁世凯、段琪瑞、张作霖、吴佩孚这班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破坏你呢!今天,眼睁睁的,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毁于一旦吗?……不能,绝对不能!那必将成为遗臭万年、永遭子孙唾骂的民族败类——但是,如何才能说服傅作义与共产党真诚和解,化干戈为玉帛,使这座历史名城秋毫无损,使百万生灵免遭涂炭呢?邓宝珊却深深地知道,事情还十分棘手……

早在1927年,邓宝珊已闻傅作义大名。那时,傅作义30出头,作为阎锡山部下的一位师长镇守涿州。奉系军阀张作霖挥师南下逐鹿中原,傅作义首当其冲与之交火。张作霖父子以数倍于傅的兵力,在涿州城下恶战近两月之久而攻城不克,使傅作义声威大震,赢得了守城名将的盛誉。不过,邓宝珊与傅作义相识共事,已到抗日战争时期了。那时,邓宝珊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镇守榆林;傅作义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绥远省主席,驻防五原。抗日图存的共同信念,屡受蒋介石嫡系倾轧排挤的共同处境,使他们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竭诚拥护,也使两人的交情日趋深厚。但是,抗战胜利之后,面对国家前途的抉择,两人的思想却逐渐产生了分歧。虽然,在1945年底,当他们一起被解放军围困在归绥之时,傅作义曾一度听从邓宝珊的劝告,准备和平起义,连起义通电的文稿都已拟好,可一看援军到来,却立刻翻脸变卦。此后,内战升级,傅作义以“光复”张家口的“辉煌战功”而升任集华北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剿匪”总司令,不仅对蒋介石产生了更多的幻想,对自己在华北拥兵自重、独树一帜的能力也日益自信起来。现在,虽然屡受重创,身困危城,想逃无路,欲守无力,但头脑是否完全清醒过来了呢?看来,还很难说……

“宝珊兄!旅途劳累,休息吧……蒋先生的太保很放肆,你,就住我这里——”

邓宝珊望着窗外被暮色渐渐淹没的亭台殿阁正在沉思,傅作义从藤椅上欠身说道。

王克俊和李世杰早已走了,书房里只有邓傅二人。灯光下,邓宝珊回头注视着脸色憔悴、浓眉紧锁的傅作义,正想劝慰几句,不料傅作义突然左右开弓连打了自己两个嘴巴!邓宝珊顿吃一惊,不知如何是好。傅作义却掏出手绢,擦擦通红的泪眼,哽噎了一会儿,伤心地自责起来:

“……我,我名作义,却辜负了这个……‘义’字啊!对不起追随我多年的部下,对不起三十五军牺牲的战友……”

邓宝珊打断傅作义的话,意味深长地说: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啊!如果不改弦更张……”

“可共产党也不能欺人太甚!”傅作义忽然声色俱厉,拍案而起。“11月7日我从南京回来的第二天,就给毛泽东发过电报,请他派南汉宸来北平商谈,可至今不见答复。后来,我又派人跟他们的平津前线司令部接触,那个东北共军的头子林彪,竟说什么现在不是傅作义保护着北平,而是北平保护着我傅作义,根本没有谈判的必要,叫我打着白旗出城投降,不投降他就要开炮……”

“噢?!” 邓宝珊心里一震,脸上却毫无表情。

“哈哈——!”傅作义双目喷火,仰天狂笑起来,“我傅某也不是好惹的!当年共军也吃过我的苦头!共产党要不给我留块地盘,让我带走部队,我只好拿出守涿州的狠劲,与北平城共存亡了!士可杀而不可辱,我傅某也是条汉子,决不投降!……我要在平津塘与共军决个雌雄,独自干一番事业……”

任傅作义暴跳如雷,邓宝珊只是若无其事地稳坐在沙发上,眯起双眼观赏着对面墙上徐悲鸿笔墨酣畅的名作《奔马图》,一支接一支,平静而悠闲地抽着香烟。直到傅作义火发完了,才淡淡一笑,缓缓站起,慢悠悠地说:

“宜生兄!我想,你如果决心要打,便不会在此时派专机接我邓宝珊来北平了。真要打,我这个老兵可以替你守城,但即使守住了北平,又能怎么样呢?蒋先生那一套,你我都清楚。这次离开绥远之前,我找董其武他们也交换过意见:国共两党之争、归根结底得看谁有本事叫中国老百姓吃饱肚子,不是光靠枪杆子能解决得了的……当年榆林之战后,在南京的一片赞扬声中,老友续范亭曾写了首打油诗对我进行了痛切的批评:‘厨师不用夸,请看炒腰花;将军不用夸,请看为谁打!’现在打不打呢?我这个副总司令嘛,是应景儿的,主意得你拿。不过,即使你决心要打,李文和石觉二位蒋先生的兵团司令,恐怕也未必听从你的调遣——南京的意思可不是要你与北平共存亡,而是要你率部南撤,去巩固长江防线,守卫东南半壁河山啊!……至于共产党嘛,抗战时你我都同它打过交道,无需细说。一个党、一个人,都会有若干方面,都会存在矛盾。用毛先生的话来说,这就叫矛盾的普遍性。个别人一时的态度,与一个党的正确决策有天渊之别……你再从长计议吧,我这就告辞了……”

“邓伯伯!”

邓宝珊正准备动身,忽然,傅作义的大女儿冬菊,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对女儿在此时的突然出现,傅作义显然很不高兴,但性格活泼的冬菊却一点儿也不介意,伸手递上个小药瓶儿,撒娇一笑:

“爸爸!该吃药了。”

“好啊!”看看数年不见出脱得俊俏而懂事的冬菊,邓宝珊点头夸赞道:“你妈远在重庆,有你在爸爸身边照料,她也就放心了。几时来北平的?”

不等冬菊回答,傅作义咽下镇静药片,白了女儿一眼,对邓宝珊说:

“她呀,嘿,是我们家的小共产党!前几年在南方读书,就写信骂我是‘军阀’,现在《平明日报》当记者,倒不怎么张狂了。有人还告密,说她真是共产党,我就不信共产党有三头六臂,能搞到我家里来……”

“要真是共产党,更不错嘛!”邓宝珊莞尔一笑,“我女儿友梅,当年去延安抗大学习,要不是后来在榆林病故,现在还不是共产党的干部?……冬菊,你这个共产党,可要跟我们合作喽!”

“邓伯伯快别开玩笑了!”冬菊一听,连忙抢着说:“您这么一说,爸爸会更加疑心,连他这书房也不准我进了呢。天晚了,您就住我们这儿吧!”

“不,你们父女相聚,我也要去看看你团子妹妹哩!”

邓宝珊说着,披上军大衣,走出书房。

傅作义未再挽留。邓宝珊虽为副总司令,来到北平,从不在总部住宿,都住在东四隆福寺街的一条小巷——孙家坑51号,他的连襟孙岳的儿子孙白琦家里。他的正在辅仁大学读书的女儿团子,自从生母崔锦琴夫人在日寇轰炸兰州时遇难以后,就一直在这里跟姨妈崔雪琴夫人同住。傅作义深知邓宝珊的脾气,表面极其随和,从不疾言厉色,但绵里藏针,柔中寓刚,主意拿定之后,谁也难以更改,便吩咐秘书长王克俊,拨出那辆藏蓝色的福特牌小轿车供其专用,并派出一排精壮士兵,去孙宅担任警卫。

2

是第几次到北平?说不清。但头一次来北平的印象,还是那么清晰——

那是1913年的秋天,邓宝珊才19岁。作为一名年轻的同盟会员,他参加了新疆伊犁起义。起义胜利了,革命果实却被敌人窃取,不少同志惨遭杀害。他脱险出逃,流亡俄国,绕道西伯利亚,经东北潜入北平。当时北平还叫北京,袁世凯在五色旗下做着“民国总统”,邓宝珊正是袁世凯下令通缉的一名逃犯。

年轻的流亡者尽管自顾不暇,却还有一个以身相许的维吾尔族姑娘万里追随。这姑娘名叫阿娜尔,出身富家,知书识字,精于骑术,给少年从军、病倒异乡的邓宝珊以热忱地救助。在革命党人遭到血腥镇压的恐怖时刻,又伴同邓宝珊逃离虎口,浪迹天涯,流亡避难。长途跋涉,饥寒交迫,风餐露宿,使她身染沉疴:颈部红肿,疼痛如割,低烧不退,时时头晕。他俩混迹于难民之中来到北平,原想求医治病,谁知变卖了随身所有也凑不够医疗费用,而不断地盘查又使他们难以藏身,便只得在前门车站喝了两碗稀粥,匆匆爬上了开往天津的闷罐车……

也许是触景生情吧,邓宝珊每到北平,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这段辛酸的经历。想起这段经历,对那些沿街乞讨、无家可归的人们,他总要尽其可能地给予赒济。但是现在,当他带着女儿团子和副官王焕文,漫步在琉璃厂街头,面对一群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伸着红肿的小手苦苦哀告的孩子时,却惭愧地摇了摇了头!

这琉璃厂,是条东西不过一里多长的街道,以造内用琉璃瓦而得名。乾隆以来大量图书文物流入此地,书局、画棚、古玩摊鳞次栉比,古董、字画、碑帖、文具、丝绣、锦匣……无一不备。邓宝珊来北平,很喜欢抽暇到此观览。他虽出身军旅,戎马倥偬,但兴趣广泛,学识渊博,极爱交结文人学士,不仅能诗善书,对鉴赏文物字画也很在行。他常说:“看字画要看字画本身,而不要听名声。名气越大,假货越多。不为世俗知的珍品,不少出自冷门高手。不管真假,只要字画好。”观览之间,发现珍品,便不惜重金收藏。因此,跟荣宝斋、松筠阁、一品堂等店铺的掌柜伙计都很熟识。有些真伪难辨的字画,甚至还请邓宝珊替他们鉴定呢。

刚才,在松筠阁,傅山的一幅草书立轴,将邓宝珊深深地吸引住了。这傅山,字青主,生于明末,入清以后宁死不肯做官,精医术,善书画,主张写字“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其书艺扫荡元明的褊狭精巧趣味而走向更广博的天地,被誉为“清朝第一”。对他的人品和作品,邓宝珊素来都十分赞赏。这幅狂草,笔走龙蛇,大气磅礴,在他所见的傅山作品中确属上乘。平时千金难买,可在这兵荒马乱之中仅值两袋面粉!邓宝珊便跟王焕文商量,倾其随身所带的钱将它购买下来,以至连对可怜的讨饭孩子也无法赒济了。好在团子忙从棉袍下摸出自己的小钱包儿,掏出了姨妈给她的零花钱,才使这位堂堂大将军摆脱了困境。

邓宝珊朝女儿赞许地点点头,然后,三人坐进卧车,朝老画家齐白石的寓所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