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
14231800000014

第14章 【星期四】不完满是人生的真相(1)

——北大领悟课:一生当中总需要那么一个“缺口”,让你有动力继续向前

上帝创造了生命,就想让每个生命都能够多姿多彩。而全然的顺境却往往无法实现这一点,于是他老人家为我们设计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缺口”,以此来促进我们有继续前进的动力,也以此来圆满我们追求绚烂人生的美丽梦想。原来,不完满才是人生的真相!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有一位对爱情持理想主义的男子,一直试图找一位完美的女子做老婆。然而很遗憾,他直到70岁还没找到,依然孤身一人。有人问他:“你寻找了几十年,找遍了世界上很多地方,难道连一个完美的女人也没遇到吗?”那名男子非常伤心地说:“有一次,我是碰到了一个完美的女人。”那个人又问:“那你为什么没有和她结婚呢?”那个男子说:“没有办法,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的季羡林先生这样说过:“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你,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可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人都和故事中这名男子一样追求着完美,他们希望事业永远顺达,家庭永远美满,婚姻永远幸福,恋人永远无可挑剔……

可到头来怎么样呢?事业总会有成功失败,家庭也总会有矛盾别扭,婚姻也免不了或大或小的痛苦,恋人还是不够完美。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实的,那种希望所有的事都能够尽善尽美的想法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头或者完美主义者的希冀中罢了。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和事。有时候,并不是事物本身到底够不够好,而是我们是否懂得生活中适时满足的艺术。就像上面故事中那位男子和他遇到的那位女子,都在追求着一种至情至性的完美,他们企望在生活中碰到一个和自己心中描绘的完美的形象一模一样的人,可他们最终也没有遇到。事实上,他们注重的是那种追求的过程,而忽视了人人都关注的结果。他们渴望将瞬间爆发的激情与火热延续到永远,并且,不离不弃地陪伴在自己的生活中。

毫无疑问,这样完美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不光是爱情,世间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足之处。一位从北大走出来现就职于某外企的余先生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抱着追求完美的心态永不放松。其实,对自己多一份宽容,不做‘全优生’,我们才能变得更加轻松。”

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从小他深为自己的这一缺陷而苦恼沮丧。他认为是前世自己做了什么对不起别人的恶事,今生来遭受惩罚来了。

带着这样的认识,他浑浑噩噩地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他放弃了任何的追求,认为自己这辈子将一事无成,更别提什么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了。

可是,后来他的这一思想竟然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事情的起因源于一位智者。

这位智者开导他说:“世上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听完智者的话,这个盲人恍然大悟,心情顿觉开朗起来。

从此,饱受智者鼓舞的他把失明看做是上帝对自己的特殊钟爱。他终于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后来,他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按摩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也被写进了当地的小学课本。

的确,正如智者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妨把人生的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样的理由是那么善解人意,并且幽默可爱。

这样说似乎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既然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们为自己寻找点理由进行一下自我安慰实在是明智之举。对于世界文化史上著名的“三个怪杰”我们都不陌生,看看他们的命运:失明的文学家弥尔顿,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以及不会说话的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那么这三个家喻户晓的怪才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缘故。

因此,如果你还执著于完美的追求里而不肯放弃,那么奉劝你想一想“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这句话。要知道,上帝吝啬得很,他决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

因此,当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完全没必要像故事中的盲人小时候那样沮丧不已,更不必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而应像故事中的那位智者那样自励自慰,不去刻意追求完美。

一年秋天,禅师看着刚来寺院不久的一个小和尚在打扫庭院。当小和尚把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时候,禅师却说:“不够干净。你还得重做一次。”

小和尚心想,禅师要求得也太严了,可能修行就得要做到尽善尽美吧。于是,小和尚又花了很长时间把寺院重新打扫了一遍。然后他对禅师说:“我把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也冲洒过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上。够干净了吧?”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禅师斥责地说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院的方法,这是洁癖。”说着禅师步入庭院中,用力摇动了一棵挂满树叶的树,如此一来,地面上便落了一层金色和红色的树叶,漂亮极了。

小和尚疑惑不解地看着禅师,只听禅师说:“打扫庭院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其实,这位禅师是在训诫小和尚,做事时苛求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是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话说回来,其实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美,缺憾本身也是一种美,维纳斯是美的,她的断臂使她的美成为残缺的美,可谁又能说她不美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残缺的美才是真实的、可爱的。正因其不完美,才能让人有更高的期待。因此,不妨采用下面这些妙法,将“完美”的想法抛之脑后。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着“放纵”一下自己。比如,我们不去进行日复一日的加班,而是按时离开工作岗位,休息的时间尽情休息和放松,哪怕办公桌上堆得一团糟,哪怕有几次不能按既定计划完成工作。当这样做之后,我们问问自己:你受处罚了吗?生活还正常吗?你是不是更加快乐?

也许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一切照常运转,曾经非常担心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其次,秉持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我们不要像那些拼命三郎一样“三十岁前用命换钱,三十岁后拿钱买命”,而是让自己享受工作之外的轻松,把精力多向生活上面投入一下。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运动等习惯,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精力充沛,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另外,节假日里,我们最好逃离城市,让自己以最自然的状态亲近自然,要学会享受阳光,懂得享受生活。

再者,我们要对自己“大方”一点,不要凡事跟自己斤斤计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给自己定的目标最好是那种“跳一跳,能够着”的,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不要太在意上司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否则,遇到挫折就可能导致身心疲惫。不要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还是要有点“我行我素”的气魄。否则,想让所有人都满意,而唯独自己不满意,对你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

最后,我们还不要忘了看一看完美主义的优点。前面说了完美主义那么多“坏话”,最后可以为其“平反昭雪”了。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完美主义倾向,尽管如此,你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应该看到自己所具备的优点,比如勤于思考并富有行动力、意志坚定、执著等,这些优点只要发挥得当,你就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人。

总的来说,要想让我们的生命处于快乐和放松的状态,我们必须学会放下对生活琐事的苛求态度,不去追求完美。我们越早地认识并接受了这一事实,就越能及早地拥有轻松的心态和幸福的人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聪明与精明虽然只是一字之别,但是差之千里,其概念是不一样的。聪明,但不要追求精明,这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道理所在,在这一点上,老实人倒是有他天然的优势。由此看来,为人处世我们还是“糊涂”一点,适当的“装装傻”为好。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聪明之举。

这段话出自一位北大年轻教师之口,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这段话和我们在中学时的课本里学到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着近似的道理。

可是,现实中我们依然会看到或遇到“至察”之人。当然,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人虽然精明能干,但往往周围没有朋友,只是一个人在演着“独角戏”罢了。另外有一些人,他们虽然看起来厚道、老实,但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有热情的招呼迎向他们,遇到困难了也往往能看到别人伸出来的友谊之手,帮自己走出困顿的局面。而后者正是属于“不至察”的一类。

因此人们说,人生在世,适当地装傻却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为人太精明了,反而会让人更加提防、讨厌,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生存的困难和障碍。

周末的一天,郭思洋接到同事耿天健的电话,耿天健想约他出去喝酒。郭思洋心里有点疑惑:耿天健刚结婚没多久,正是小两口如胶似漆、缠绵难舍的时候,周末不在家陪老婆,却约自己喝酒?虽然这么想着,但郭思洋还是答应了。

见面后,郭思洋得知,耿天健是和老婆吵架才出来喝闷酒的。出于关心,郭思洋询问了原委。原来是耿天健结婚后发现老婆有很多地方让自己无法容忍,比如没有把钥匙和手机放到固定的地方,电脑桌面总是放很多不用的文件而不及时清理等等。郭思洋听完,跟耿天健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原来,耿天健是个对人对事过分挑剔的人。在工作中,打印一份材料不能有错别字自不必说,就是使用字体、字号、颜色等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小张对自己这样要求,对别人的缺点同样不能容忍。上至领导,下至一般职员,在他眼里人人都有毛病。

因此,无论是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只要他看到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帮人家改正,被帮的人却未必领情。这样一来,他与同事的关系也搞得很尴尬。由于耿天健的个性使然,所以人们见到小张总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耿天健的朋友越来越少。

当我们对别人过于挑剔和精打细算时,岂不知别人也会在对立面与我们不谋而合。这样的情况下,总得有一方作出让步。如果都像故事中的耿天健这样,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和家人,都难以和其愉快地相处下去。到头来,恐怕也只有后悔的份。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也不喜欢与过于精明的人交往。为什么?因为怕被算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过程。许多时候应该大智若愚,谋的是长远,是抓大放小。

清朝末年,曾国藩借剿杀太平天国的功劳而成为一代重臣,引起了慈禧太后等高层权贵的疑忌。他是用什么办法来逃过“功高震主”这一悲剧结局的呢?其妙招就是“装傻”。

后人都说曾国藩起家靠的是13套本领,其中11套没有留传下来,传世的只有一部相书《冰鉴》和另一本《家书》。可是,他的家书几乎全部是不厌其烦地嘱咐家里的人:哪几亩菜地该种了、该锄了,特别要养好猪,因为不养猪就算不上一户人家……

然而,别小看曾国藩写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把他所处的地位和清王朝最高层对他的提防之心联系起来,就不难明白他这一手的确很妙了。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当曾国藩第一次攻克武汉后,咸丰皇帝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称赞了他几句。当时,身边有一位满族大臣却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恐怕未必是国家之福吧!”咸丰帝一听,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了,久久沉默不语。

慈禧太后以一个女人之身当政后,对曾国藩更是大加提防。

在受到猜疑的时候,曾国藩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应对措施,如裁减军队,主动让出一部分兵权,把南京的防务让给八旗兵而军饷则由自己拨给,等等。这些办法,虽然使他在权势和金钱上都受了损失,但却使他更加受到朝廷的信任,也避免了杀身之祸。

从这个故事看来,曾国藩的智慧着实令人叹服。其实,人们不管自己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算计、过分精明的人。这是一种普遍的人情心理。所以要学会装傻,也就是要像曾国藩一样,表现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当然,由于要“装”,明显就需要“演”,我们又不是演员,没有技巧,也缺乏天赋,装起来是不是很难呢?

其实未必。对那些喜欢表现自己的人来说,可能装傻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大多数“凡人”来讲,适当地装装傻并没有什么困难,有时候即便你的“装”穿帮了,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嘲笑你,相反会为你“装傻”而感到佩服和欣赏。

总而言之,虽说做人离不开精明,但这种精明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保持一种放眼长远的健康心态。那些每天抱着一把小算盘,眼盯着每一场买卖死缠烂打的人,就算终生不出一点差错,得出来的也绝不会是幸福人生的准确答案。

不要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话:“你们不要论断他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他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上面这段话在启迪我们:要想看清周围的世界,要想对他人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我们先要拔除自己心中的刺,不要用挑剔的眼光来看世界,因为我们怎样看别人,别人也会怎样看我们。

在一些人眼里,其做法往往与上述观点相反,他们总觉得这也不够好,那也不够好,不是看这儿不顺眼,就是跟那儿过不去。可是我们是否想过,自己在埋怨别人不好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非圣贤呢。

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儿童是睁大了眼睛,用毫不挑剔和天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他们只注意和观察事实是什么,对他并无争论或者要求,快乐的人也是以同样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的。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以儿童毫不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我们的生活中会避免多少指责、怨恨、不满、敌视等消极情绪!”

的确,作为成年人,我们很难拥有儿童那样纯洁无瑕的眼光,不过为了让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能够更融洽相处,我们何不学着像孩子一样去看这个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