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
14231800000009

第9章 【星期二】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4)

假如我们像案例一中的伐木工人那样一开始方向就错了,那么不管方法多么正确、过程多么完美,都是徒劳无功的,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越走越偏的结果,造成“一步错,步步皆错”的悲剧。同样,如果像案例二里那些下台的CEO一样,抓住了时机做了正确的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两者表面上看是“进”,实则为“退”。

而只有像案例三中像马云所说的那样,将“做正确的事”和“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前进,直至成功。

可以说,“做正确的事”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找到了正确的事来做,接下来“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才不是瞎忙;“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是“做正确的事”的保障,使用了正确的方法,正确的事才能顺利、高效完成。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现实生活中,只有10%的人在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有近55%的人在用错误的方法做正确的事,25%的人在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剩下10%的人则是在用错误的方法做错误的事。

由此我们反观一下自己,我们算是哪个百分比上的一分子呢?如果想跻身金字塔顶的那10%,那么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前,就应事先选择好方向和目标,然后再用正确的方法去执行。只有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使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在让自己成为优胜劣汰竞争法则中胜出的那个。

打破限制自己的习惯,让脚步追上梦想

1946年,留学埃及的伊斯兰宗教学者、阿语专家马坚先生被聘为北大教授。他曾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阿拉伯语难学,汉语也难学,这两个难学的语言碰在一起,是难上加难,但中国有句成语叫‘难能可贵’,越是难的东西,你能掌握它,那就愈发显得宝贵。”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引申为:学习一样东西,或者达到某个目标,坚定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

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困难面前退缩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应打破那些潜意识里的条条框框,大胆地走出来。当我们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的时候,就会不畏惧艰难险阻,不会被固有的思维局限,而能够勇往直前。

然而,看看我们周围,现实情况却往往和我们预期的相反。更多的人被局限于一种固有的习惯里。一位作家说:“我用咖啡杯一杯一杯量走了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巧妙而隐晦地描述出了习惯所带来的力量。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固定的习惯,这些习惯在无声无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创造能力和热情。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生活已经被严重程序化,每天的生活都是起床、吃饭、上班、回家,规律且乏味。

不知道这些朋友是否想过打破这些固有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呢?如果想过,那么最终有没有顽强的意志力让目标实现呢?

我们都听过那个关于跳蚤的实验,在此再重温一下:

科学家先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就会迅速地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身长的一百倍以上。接下来,科学家又在跳蚤的头上罩了一个玻璃罩,再让跳蚤跳。这次,跳蚤在蹦起来的时候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几次的跳跃之后,跳蚤不得不通过改变跳高的高度去适应这个玻璃罩。于是,把每次跳跃的高度都保持在罩顶以下的范围。

之后,科学家开始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发现跳蚤总是在碰到玻璃罩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跳跃高度。最终科学家将玻璃罩最大限度地贴近了桌面,这时的跳蚤已失去了跳跃的空间,即使猛拍桌子,跳蚤也不跳动了。

当试验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科学家打开了玻璃罩。无论科学家怎样刺激跳蚤,它也不会跳了。

科学家不断地向下压玻璃罩子,其实也是在不断地压缩跳蚤的跳跃高度,这使得跳蚤这个跳高冠军被一次次地打击和碰壁,最终失去了信心,即使头顶上没有了障碍,也再没有了跳跃的自信心了。

我们知道跳蚤之所以不能再跳,并不是玻璃罩的阻碍,而是它觉得无法超越罩子的心理。其实,这就是思维定势,它是我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信念。跳蚤在一次次的跳跃之后,始终跳不出玻璃罩的高度,这样就使它形成了一种无法超越玻璃罩的思维定式,导致最后头顶上没有罩子时,也不再去向上跳跃了。

俗话说“人物一理”,在这点上我们和跳蚤没什么两样。我们不妨想想,自己头脑中有多少这样的思维定势在束缚着,导致我们瞻前顾后、裹足不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如果在某一领域的高度上失败很多次,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就是说,我们也会像那些跳蚤一样,当经历的失败多了,就会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超越那个高度,而且也不会再有新的突破。实际上,我们所缺乏的并不是超越高度的能力,而是突破“玻璃罩”的信念和勇气。

可以说,人的习惯就像是一种精神鸦片,它会让我们变得形如死灰,使我们沿着旧日的轨迹日复一日地走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习惯按部就班,他们归顺于习惯,从来不去做任何有挑战性的事情。之所以不去做,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不可能,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事实上,根本就没有难以做到的事情,除非在遇到挫折后就放弃尝试和努力。当我们放弃了努力,认为自己无力作出改变时,自卑和无助就会将我们吞噬。这时候,又如何看到未来,获取胜利呢?

毫无疑问,我们只有打破限制思维定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摆脱这种自卑感。只有挣脱习惯的桎梏,才能在平庸的大众中脱颖而出,寻求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有突破困境的信心,就不惧怕黎明前的黑暗

哲学家说:“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心态决定人生,也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有好心态就有好心情,拥有好心情就会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生活带给我们的挫折和幸福,我们都应该学会去享受。用好心态去把握短暂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每一天都是如此阳光灿烂。

什么叫好心态?简单说来,就是正确认识人生、认识自己。要知道,生活是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进行的。有时候,我们认为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可事实往往是另一个样子,这就是生活。好的心态应该是不以自己为生活的坐标,接受现实,改变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接近成功,享受生活,幸福快乐。

28岁的姚晴在一家规模很大的房地产公司上班,从大学毕业应聘到这里,到现在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了。这4年里,姚晴从最开始的业务员做到了现在的业务经理,每个季度的业绩都是全公司的前三名。在公司里,老板器重她,同事有难办的客户都习惯求助于她,手下的员工们也尊重她,这使她的人气很高。

在姚晴看来,这个季度的区域经理人选非她莫属了。她所在的公司人事升迁制度是内部升迁,按业绩排名和综合成绩择优挑选。也就是说,姚晴现在的级别是业务经理,如果顺利的话,那么按照她的业绩,这个季度她就可以升任区域经理了。

最近,姚晴感觉同事们都在有意奉承甚至是巴结她,难免有些得意洋洋,毕竟还不到30岁,如果能做到区域经理,在这家公司还是破天荒的事。人事部已经让她去领取业绩考核单了,并且让她核实了自己的个人资料。看来,马上就要宣布任职通知了。想到这里,姚晴不禁高兴得心花怒放。

两周以后,公司的人事任命下来了,升任区域经理的居然是另一个人,这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不明白为什么理所当然的姚晴落选了。姚晴最近的情绪很不好,强烈的挫败感让她觉得难以再在这家公司工作下去了。

不能否认,这个故事中的姚晴是一个很有能力也很优秀的人。如果这次是她升任区域经理,那么包括姚晴本人在内,所有人都能接受,也会觉得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在此之前,姚晴想当然地认为这次升迁的一定是自己,以致结果下来以后,她心里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难以再保持原有的状态工作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