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聪明的蛤蜊运用了逆向思维。炎热的夏季,对许多动物来说是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它们需要大口大口地吃东西,才能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夏季的美食当然足够丰盛,它们不担心贪婪的肠胃会没有东西可享用。而对于蛤蜊来说,夏季是它们最温馨、最幸福的季节,因为它们要尽可能多地生育可爱的小宝宝,要承担起当爸爸妈妈的责任和义务——它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享用美食,去满足自己形形色色的欲望,它们的生活简单而快乐。冬天到了,宝宝们都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了,爸爸妈妈也自由了。但这时候草木枯萎、万物藏匿,蛤蜊吃不到多少可口的食物。好在它们已习惯了节俭而优雅的生活,在寒冷的日子再一次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这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一些东西吃就足够满意和幸福了。
心灵哲思
正是蛤蜊这些高贵的品质保证了它们生命的长寿,这同时也是科学家们对它们普遍赞誉的原因!
自投罗网的野鸡
英国乡下流传着一种抓野鸡的老办法,简单却有效。农夫先往地上撒些玉米粒儿,然后在玉米粒儿最多的地方拉起一张网,网和地面之间留出两尺左右的距离。然后他就安心地去地里干活,单等收工时回来取猎物。野鸡机警善飞,农夫却几乎每天都有收获,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野鸡确定四下无人的时候,就会飞到网子附近,低头啄食地上的玉米粒儿。它们边走边吃,从不抬头,就这样一直走到了网下。等它们吃光地上所有的玉米粒儿,便把头一抬,拍拍翅膀往上飞,当然就自投罗网了。这时候它们只要一低头就能从网下面走出来,但被网罩住的野鸡惊慌失措,一个劲儿往上飞,直到最后筋疲力尽再也动弹不得,只能束手就擒。
心灵哲思
野鸡的失误教给我们做人的三条原则:首先,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低头弯腰,误入歧途;第二,得志时避免把头昂得太高;第三,该低头时就低头,不要光想往高处飞,一辈子困在自负的网里。
生气的猫
我小时候喜欢猫,喜欢所有的猫。它们伶俐可爱,毛茸茸,暖烘烘,让人不由得想抱抱。我喜欢抱它们,去哪里都抱在怀里,爱抚它们,看它们的眼睛,倾听它们的呼噜声。
但是有一个问题,家里的猫都憎恨我。它们恨我,尽管我知道如何抱住它们,抱得很紧很紧。它们恨我,尽管我知道如何捉到它们——逼入死角,关上房间的门,迅速抓住它们的躯体。它们恨我,尽管我知道如何紧紧揪住它们脖颈儿的毛,使它们四足伸开,但它们还是恨我。它们恨我,尽管我学会把它们塞到床罩下面,压好床罩四角,让它们无法逃脱。它们一看见我,听见我的声音,就迅速地跑掉。那时我7岁。我爱它们,尽管它们恨我。
我想成为科学家,于是决定研究自己和猫之间的问题。一天我正站在起居室里,斯特里佩,家中最老的那只猫,漫步走入,一直走到我面前(斯特里佩比我年纪还大,我18岁离家,几年后它才去世)。我抱起它,它便叫起来。我把它放在肩头,抚摩着。它喉咙里发出的呼噜声告诉我,它对此很感到惬意。
我踱了一会儿,便把它放到沙发上。霎时间它像是生起气来,把我吓了一跳,我退向壁炉,警惕地看着它。它似乎很愤怒,但并非生我的气,只是甩着尾巴,发着无名之火。过了一会儿,它跃下沙发,坐到地上,依然怒气未消。接着它走出房间,原路返回,回到了前厅,仍然是气呼呼的样子。
它走到楼梯口,坐下,依然生着气。后来它沿着原路,再次走进起居室,一直走到刚才我抱起它的地方,坐了下来。现在看起来它不再生气了,换上一副迷惑不解的表情,它坐了约1分钟,困惑地四下张望。最后它突然起来,向我抱起它时,它正要去的那个方向走去。现在,它看起来心平气和,目标明确。
我吃惊极了,这是怎么回事?作为“科学家”,我得出一个结论:斯特里佩做事是有计划的。它在楼上一觉醒来,肚子饿了。知道食物在厨房里,于是它出发了,下了楼来到前厅。“通往厨房的门关着,没关系。穿过起居室,从餐厅也可以进厨房。阿尔站在起居室,嗯,没问题。他把我抱起来,抚摩我,好的。然后他把我放到沙发上。现在,我在沙发上干什么呢?唉,该死,我忘了要干什么了。该死,该死,让我想想。如果回到楼梯口也许会想起来。啊,对了,我要去吃饭!哈哈,那么去吧。”这是它的心理活动。
“猫做事也有计划,”我思索着,“啊!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如果我抱起它们,爱抚它们,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先的位置,也许它们会更喜欢我。”
于是我养成了这个终生的习惯,把猫抱起来时,记住它们要去的方向,过后再把它们放回原地,朝向原先的方向。你知道这为什么会成为我终生的习惯吗?因为这很管用。两个月后,家里所有猫都喜欢上了我。
心灵哲思
无论谁,都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方向,即使是一只猫。只有对他人的选择和方向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喜爱。
亚马逊河中的鱼
亚马逊河的主流河床大约有四十米深,在这四十米深的水域里,大概生活着19种鱼。有意思的是,这19种鱼在四十米深的水域里,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层次里。如果把这四十米深的水域冷冻成大冰块,再用刀子切开,人们会发现,每种鱼的生活空间,只是在上下两三米的水域内。而每个层次中差不多也只生活着一种鱼。
不可思议的是,鱼在水中是最自由的,根本没有界线,它们可以上下游动,横竖穿行。我们所认识的鱼,大概就是这样子的。但事实上却不是,一点都不是。鱼们给自己规定了层次,只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层次里。
对于亚马逊河中的鱼来说,层次的分明,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保障,但同时也带来了麻烦。在六月的雨季,或在十一月的干旱季节,河水不是猛涨,就是迅速地下降。四十米的水域不是上涨到五十米,就是锐减到十几米。水中的鱼们也就被压缩到了另一个层次中。鱼们生活的那个原有层次,往往就被挤压打乱了。鱼们会因为气压,水压以及氧气的变化而不适,甚至死亡。
有些鱼为了生存,不得不先与其他层次里的鱼们厮杀,争夺水域。即便占领了这个层次,也还要习惯新层次里的种种变化,总之,生存得相当不易。
鱼如此,人也何尝不是如此?
心灵哲思
有意思的是,没有思想的鱼,知道守在自己熟悉的层次里是一种快活,而人却永远不会满足固有的层次。谁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是鱼聪明,还是人聪明?
飞行的雁队
下个秋天,当你见到雁群为过冬而朝南方,沿途以“V”字队形飞行时,你也许已想到某种科学论点已经可以说明它们为什么如此飞。当每一只鸟展翅拍打时,造成其他的鸟立刻跟进,整个鸟群抬升。借着“V”字队形,整个鸟群比每只鸟单飞时,至少增加了71%的飞升能力。
分享共同目标与集体感的人们可以更快、更轻易地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因为他们凭借着彼此的冲劲、助力而向前行。
当一只野雁脱队时,它立刻感到独自飞行时的迟缓、拖拉与吃力,所以很快又回到队形中,继续利用前一只鸟所造成的浮力。
如果我们拥有像野雁一样的感觉,我们会留在队里,跟那些与我们走同一条路,同时又在前面领路的人在一起。
当领队的鸟疲倦了,它会轮流退到侧翼,另一只野雁则接替飞在队形的最前端。 轮流从事繁重的工作是合理的,对人或对南飞的野雁都一样。飞行在后的野雁会利用叫声鼓励前面的同伴来保持整体的速度。
最后——而且是重要的——当一只野雁生病了,或是因枪击而受伤,从而脱队时,另外两只野雁会脱队跟随它,来帮助并保护它。它们跟着落下的野雁到地面,直到它能够飞或者死掉。而且只有在那时,另两只野雁才会再飞走,或随着另一队野雁来赶上它们自己的队伍。
心灵哲思
没有一只鸟会升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飞升。如果我们拥有野雁的感觉,我们将像它们一样互相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