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身边的哲学(上)
14237400000001

第1章 解读大师的精髓(1)

大师的思想精华,无论历经多少岁月的洗礼,也不能使其光芒失色。换一个角度来品读大师,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全新的理念,将古人的智慧与大师的精髓相结合,我们将走入另一片新天地。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春秋时,荆国人欲偷袭宋国,便派人先去测量水,准备夜间按所测的路线过河。到了夜间澭水暴涨,荆人不知道,仍按事先测量好的路线渡河,结果溺死者达千余人。荆人大惊,阵脚大乱,落荒而逃。荆人事先测量的路线是可以渡河的。现在水位已发生变化,暴涨了,还沿着事先测量的路线渡河,这是他们所以溃败的原因。

心灵哲思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的变化发展当作一个过程来考察,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状,而且要看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反对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荆人无视事物的运动变化,用静止的侵化的观点看待事物,以白天获得的对水的认识指导夜间实践,犯下形而上学的错误,这是荆人遭受失败的根本原因。它警示人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方法,才能使主观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把工作做好。

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

鲁侯对海鸟真是关怀备至,尽心尽力,可他是用供养自己的力法来养海鸟,海鸟怎么受得了呢?

心灵哲思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们可以友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规律,主观愿望再好,也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失败。人有人的生活规律?海鸟有海鸟的生活规律。酒席、乐曲、歌舞与海乌生活无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不过是鲁侯强加于海鸟的。鲁侯的主观愿望虽好,但不符合海鸟生活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使海鸟一命呜呼。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一天,一群游客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快乐地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火,火借风势,直向游客们扑来。就在这死难临头的惊险时刻,一位老猎人出现在游客们的面前:“各位,别跑了,大家还是听我的话,动手扯掉这一片干草,清出一块地面来。”游客们见是一位老猎手,觉得他经验丰富,就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脚地猛干起来,很快清出了一大块地面。

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老猎人让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并把草堆搬到北边去。望着渐渐靠近的大火,游客中有人恐慌地问:“老猎人,火再烧过来怎么办?”“别急,我自有办法。”一会儿,大火快烧近时,老猎人才拿了一束很干的草点燃起来,堆在游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烧着了,竟然逆着风迎着大火方向烧去,这两股火立刻打起架来,火势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给游客的空间越来越大。两股大火斗了一阵子,终于“精疲力竭”,慢慢地熄灭了下来。只剩下大股黄褐色的烟柱,还在草地上不住地盘旋上升。

当获救的游客向老猎人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老猎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气,说:“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就会去补充,这样,在火的边界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流去的气流。等到我们北面的大火接近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堆点燃后,那么,我们这边的火就会朝着风的相反方面蔓延开去,两股火后面的草都没有了,就会渐渐熄灭。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能太迟。”游客们恍然大悟。

心灵哲思

老猎手以火灭火首先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这次草原大火中,老猎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规律,把握了火的特点,并果断地提出了以火灭火的方案,最终利用两火“相斗”成功地扑灭了大火。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就必须从对象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对象自身的规律出发。可见,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客观规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一事无成,甚至会起破坏作用。老猎手以火灭火还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对待处于变化发展中的事物,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起负面效应。

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宦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

心灵哲思

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事物的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时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某种稳定性。

联系是紧密的、客观的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说,英国的小鸟逐步忘了如何歌唱。这种令人不安的归咎于交通噪音。栖身在喧闹道路附近的鸟类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年幼的小鸟难以学会歌唱,只会发出凄凉的啾啾声。住宅区的小鸟委快忘记原来的歌声,而开始模仿周围的噪音,如大哥大的铃声或汽车的喇叭声。调查还发现,公路上的喧闹声可以影响到三公里之遥的鸟类行为。因为听不到求偶的叫声而找不到配偶,燕雀、刺嘴莺和金黄丽等鸟类的数量已剧减少。

这一事例生动说明,小鸟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客观的、重要的。人类制造的噪音不仅害了年已,也殃及鸟类,破坏了鸟类通过声音建立起来的联系,致使鸟儿学不会歌唱,严重威胁到鸟类的繁衍生存。还一发现也标志着人们对噪音的认识又向前跨进了一步,再一次提醒人们要降噪消音,保护环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某个企业负责人招聘营销员,企业负责人出了这样一个实践题目:把木梳卖给和尚。众多应聘者困惑不解,光头和尚怎么会买木梳?纷纷离去。剩下甲、乙、丙三人。甲历尽艰辛甚至遭到和尚们的唾骂,最后卖出的把木梳。那是下山时如水火如荼的太阳下见一个和尚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甲递上一把木梳,小和尚一用止了痒,顺便买了的把。乙为人比较机灵。他见朝圣 神者个个被山风吹得头发蓬乱,便建议长老在庙宇里备一把木梳让进香者梳理一下乱发以免蓬头垢面对神不敬。长老采纳了这个建议买了十把梳,因为山上有十座庙宇。丙思路宽广富于开拓,一次卖出木梳千把。怎么买法?丙说,他到一名山古刹,见进香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便对主持说:进香者其心虔诚,施主慷慨,宝刹应对施主有所回赠以保其平安,鼓励他们多做善事,你的书法好,我有木梳一批,你可在木梳上写上积善梳三字,后作纪念品回赠给香客。主持大喜,当即买下一千把,香客得了纪念品也十分高兴。

心灵哲思

和尚本无发,要将木梳卖给他们,不仅仅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勇气——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木梳犯了和尚之忌。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被其表面现象所阻挡,只要我们仔细地分析,再加以大胆地想象,就会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点,收到一种超越性的惊人效果。

矛盾的转化

英国首都伦敦是个“雾都”。一天早晨,国会议员史密斯先生出门,他要在八点钟之前赶到国会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可是大雾弥漫,咫尺之内,不见人影。史密斯先生没走多远就迷路了,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一个人。

那人说:“先生,您有什么事?”

史密斯赶紧告诉他自己要到国会开会。

那人说:“先生,您别着急,我带您去。”说完就领着史密斯向前走去。

他们走过一条街,拐了一个弯,穿过了一个广场,不一会儿就来到国会大楼。史密斯大为惊讶:“先生,这么大的雾,您是怎么找得着路的?”

那人说:“有雾没雾对我来说是一个样,我是个盲人”

心灵哲思

盲人为明眼人领路,乍听起来出乎意料,可细想一下又在情理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小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北宋学者杨时在《言默戒》里,讲了这样一则寓言:“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心灵哲思

鸡或鸣或不鸣,均难逃下锅就烹的厄运,是邻人和鸡过不去么?也许有人这样想。但杨时却有自己的解释:“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但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这就是说鸡当鸣不当鸣,决定于具体环境。古人无钟,以鸡鸣定时,不当鸣而鸣,搅得主人的美梦,该烹;当鸣而不鸣,误了主人的事情,也该烹。

矛盾具有特殊性

很久以前,有个国家的王子才七岁便到深山里求仙学道去了,因此,他对于朝廷中的百官以及他们的责权一点也不了解。

后来,这个道人王子当上了国王,朝中百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接驾宴会。久在深山的王子吃着丰盛味美的饭菜,觉得非常适合口味,便认为厨师是宫中最可靠最有本领的人。从此之后,国中的大事小事,国王都只找厨师来商量处理,一时间朝廷上笑话百出。

看着朝中混乱的局面,群臣们既觉得好笑又暗自着急。于是都来向新国王奏谏,告诉新国王朝中百宫各有所主,他们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厨师只是宫中的饮食主管,不知处理政务,国王切不可因为饮食可口,三餐如意,便只信任喜欢厨师一个人,否则必将误国殃民。新国王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才逐渐地进入了国王的角色。

心灵哲思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如果不去分析矛盾的不同持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用简单化的办法去处理各种矛盾,就像故事中的新国王一样,把饮食当成了政务,将厨师当成了能臣,必然笑话百出。好在新国王及时改正了错误,逐渐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真的要祸国殃民了。

再从另一角度来讲,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但是,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那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又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也不算是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还是变化发展的,要从实际出发,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故事中的新国王,就是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自己的思想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所以才会闹出笑话来。

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前,有一位大富翁请一个能够演奏好多乐曲的伎儿到府中表演,一曲曲优美的乐曲令富翁心旷神怡。

这时伎儿便乘机向富翁讨赏,要富翁给他一头牛。

富翁不愿意,但并没有直接表示,而是微笑着对伎儿说:“你若是能够照今天的曲目继续演奏下去,昼夜不停,时满一年,我就把牛送给你。”

没想到伎儿毫不在意,竟反问富翁:“若我真的一直演奏下去了,您也真的一直听下去吗?”

富翁满以为伎儿不敢接受这种苛刻的挑衅,便答说:“当然了,只要你能不间断地奏乐,我就一直听着。”

“那好吧。”伎儿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富翁的条件。

而富翁也在暗自得意,便舒舒服服地躺下,专等伎儿开始演奏了。

只见伎儿把乐器调了调,自己又定了定神,头一甩,演奏了起来,果然不同一般。

这个伎儿一心作乐,三天三夜未曾停歇。

可是,富翁却受不了了。现在他听着这一首首熟悉的乐曲,再也感受不到先前那优美动听的韵味了,全部成了令他烦躁难耐的噪音。

终于,富翁认输了,送给了伎儿一头牛。

心灵哲思

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故事中的伎儿开始演奏的乐曲,富翁觉得优美动听,是乐音,是享受。后来,在伎儿不间断地演奏的刺激下,乐音变成了噪音,享受变成了难受。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富翁就再也无法忍受了。

此外,这则故事也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故事中的富翁没有想到伎儿能不停地演奏,会使乐音发生质变成为噪音,终致无法忍受。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从前有个郑国人,到一棵树下乘凉。

太阳在空中转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

到了黄昏,他又把凉席铺在树下。

一会儿,月亮出来了,月亮在空中转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又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可是,他又担心露水沾湿衣服。

渐渐地,月亮当顶、树影缩得愈来愈小了,他就径直躲到树底下,浑身上下也被露水沾得愈来愈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方法,可以说是十分灵巧的,在晚上用同样的方法乘凉,那就显得笨拙极了。

心灵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