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年春天,紫禁城里传出了一阵阵婴儿洪亮的啼哭声,大清帝国又有一位皇子诞生了。这一次出生的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日后的康熙皇帝。玄烨母亲佟妃的祖父是原居辽东的汉人,努尔哈赤起兵叛明,佟氏一族投靠女真,屡立战功,后更归人旗籍,成为旗人。由于是旗人,不受皇帝选妃按照规定不包括汉人的限制,佟家的女儿可以成为后妃。于是,玄烨这位满洲人的皇帝,竟然是满汉混血儿,身上流着一半汉人的血液。
康熙登基时八岁,当时满族已经人关占据十八年,基本上平定了南方的反抗力量,但是康熙仍然不能当一个坐享其成的太平天子,因为沙俄势力开始侵入满族的故乡——东北。部分蒙古族贵族没有完全臣服,时降时叛;以郑成功为首的反清军队活跃东南,汉民族对满洲统治者仍然怀有强烈的民族仇恨;连绵几十年的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经济低迷。在八岁的小天子面前,还有许多严峻的挑战,稍一不慎,祖先打下来的江山就可能毁于一旦。康熙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迅速成长,在年幼时候就展现了惊人的智慧,他聪明好学,忍辱负重。由于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有八岁,年纪太小,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朝政由四个辅政大臣主持。其中一个辅政大臣叫鳌拜,事事凌驾其他辅政大臣,在朝廷内外广植党羽,甚至矫旨行事,杀害反对自己的大臣,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内。康熙决定除掉鳌拜,
但鳌拜耳目众多,事情必须进行得不动声色。康熙挑选了一批忠实可靠的少年,以陪他练习摔跤为名,组织了一队亲信卫士,准备日后对付鳌拜,鳌拜由于经常出入皇宫,多次看见他们进行摔跤,时间一长,也就不起疑心。一天,鳌拜照常上朝,对这批少年没有任何提防,康熙一声令下,这批少年马上冲上前,捉着鳌拜,康熙并且宣布了鳌拜的罪行。最终除掉了鳌拜,为他今后亲政扫平了道路。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康熙大帝》,此电视剧虽然有些夸张之处,但大部分均为事实。他剿灭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亲自出兵征讨了蒙古叛乱部落噶尔丹。中间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一段历史,就是“进藏平叛”。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入侵西藏,受到西藏人民的激烈反抗。西藏汗向清廷求援,康熙决定派兵驰援。开始时,康熙由于过分轻敌,只派侍卫色愣和西安将军额伦特带领二千多名士兵出击。结果遭到伏击,将士阵亡,全军覆灭。康熙汲取教训,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驻节西宁,请饷征兵。为凝聚人心,稳定政局,康熙又正式册封居于西宁塔尔寺的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清军兵分两路,沿途多次打败敌军。不久,两路清军胜利会师拉萨,西藏僧俗,满汉大臣和蒙古各部首领齐集布达拉宫,举行达赖坐床大典,西藏至此平定。中间经历了数十年之久,耗费其一生精力,这也和他的卓越才能是分不开的。
首先,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康熙亲自参与过不少战争,是清朝皇帝中最有军事才能的一个。他认为仁者无敌,爱护百姓是最好的兵法,把战争的胜负首先放在争取人民的支持上。康熙很重视武器装备,但又不迷信武器装备,他说过,治天下之道,在政事,不在火器。康熙要求军队要有严明的纪律,制定了七条军令,内容的中心主要是不许侵扰百姓。实际用兵时,康熙强调灵活机智,不可一成不变。康熙又要求官兵读书,不仅当官的要读,连兵丁也要读,因为不读书,就不知兵法,同时又反对抄袭别人的经验,主张临阵时应当随机应变。八旗子弟是满清皇朝的统治柱石,为削弱一般旗人对本旗旗主的隶属关系,保证八旗将士忠于皇帝,康熙对八旗兵制进行了多项改革。康熙通过不允许八旗贵族利用政治特权谋取经济利益、禁止旗主向本旗中当官的旗员索取财物、严惩在平息“三藩之乱”中犯错的满洲官员等政策,达到打击八旗贵族影响力之目的。由于有些旗人仗着旗人的身份横行作恶,康熙除加强步军统领的职权,负责京城治安外,更把旗人和一般百姓共同编成保甲,使保甲中的各户遇有盗贼时能够共同防御。康熙也很重视八旗兵的生活情况,不仅提高军饷,照顾年老和伤残的士兵,还出资为贫穷兵士娶妻置房,甚至代还旧债。他还抗击了外国侵略者,为保存领土完整做了积极的贡献,早在明代,西方侵略者的魔掌已伸向中国,先葡葡萄牙人侵占澳门,再有荷兰人窃据台湾,到了清康熙年间,对中国的威胁最大的莫过于罗刹国,也就是今日的俄罗斯。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在俄罗斯的侵略面前首当其冲的正是满族的发祥地——中国的东北。为了夺取胜利,康熙没有仓促出兵,他先在吉林建厂造船,训练水军,再于黑龙江地区驻兵屯田,储存粮食,又开辟运输线和新驿道。经过长期的准备,直至时机成熟,才出兵荡平俄军,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其次,康熙在治理朝政方面也很有一套,康熙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天下人的总经理,在治理国家上有多方面的建树。除了在国防和军事上的成就外,他还致力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安抚百姓、推行教化、组织学者编纂经典巨著,促进文化发展。康熙深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对农业发展特别重视。康熙年间,多次放宽开垦荒地的免税年限,又通过赋税制度改革,减轻人民负担,使税收制度更为公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熙还经常豁免本应征收的钱粮,终康熙一朝,豁免的总数超过一亿四千万两。此外,为保证农业生产,康熙更不辞劳苦,多次南巡治河,又开放海禁,促进贸易发展。到康熙四十年以后,基本上扭转了农业凋敝、国库空虚、灾民处处的状况,户部存银也达到五千万两。从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中,康熙知道单凭武力不可能征服汉族人民,于是开始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争取汉族人心。
首先,康熙完全禁止侵占汉人土地房屋的圈地行为,修订了用以追缉逃亡奴仆、原来具有强烈民族压迫色彩的《逃入法》。同时,康熙提高汉族官员的待遇,又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管理和约束,避免百姓怨恨清廷官员。最重要的是,康熙不仅努力学习汉文化,还亲到孔庙瞻仰,行三跪九叩之礼,成功地从文化上消除了大部分汉人士子对清王朝的强烈抗拒。同时康熙也热爱传统文化,组织学者编纂经典巨著不下数十种。最难得的是,他在日理万机之余,对每部书的编辑体例、指导思想、资料来源各方面都要作出认真、具体的指导,甚至亲自动手,整理资料。由康熙主持编纂完成的、较为著名的重要经典著作包括《清文鉴》《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古文渊鉴》《全唐诗》《律历渊源》等等。此外,康熙还令人绘制详细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将法国人皮理所著的《人体解剖学》翻译成满文和汉文,可以说,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汉族明君相比较,这位满族皇帝在许多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段黄金岁月——康雍乾百年盛世,始自康熙,也是由康熙奠定基础的。所以后人可以说,康熙的确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尤其难得的是,他具有帝王少见的德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出现过无数的“真命天子”,不过,他们大部分只是为老百姓带来或长或短的灾难而已。康熙也是一个“真命天子”,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穷奢极侈、纵情声色、宠信奸佞、贪图享乐。相反,他生活节俭、勤于政事、刻苦学习、身先士卒、坚强敢,宽厚仁爱更是后世历史学家给他的评价。说到节俭,康熙深明国库所存“都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他曾说:“朕每岁供御所需,概从节约。”对宫廷的消费厉行节约。影响所及,诸王大臣都不敢使用金银器皿。由于规定户部和工部“十日一次,奏闻用过数目”,所以需要的钱粮也大为减少。理藩院本来赏赐外藩宾客的费用一年要八十万两,经康熙裁减费用后,一年只需八万两。据历史记载,康熙二十九年,宫中使用的柴炭只有明代时的百分之一不到。宫中的吃食钱粮原来每年花费七十多万两,康熙四十九年日止七万多两,再到康熙末年,每月由最少的六七百两到最多的不超过四千两。
古今中外,皇帝身边总有不少歌功颂德之徒,康熙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康熙对臣下的赞美,不为所动。康熙认为海宇升平是言过其实,指示此等夸张盈满语不要写人圣旨。发现臣下的奏章里德迈二帝,功过三王之类的语句,他批评说一切颂扬之文,俱属无益,表策内亦以此等语铺张凑数,悉应停止。为庆祝康熙登基六十年,文武百官上疏吹捧,康熙的批评更不客气:这是历代相传的不良习气,专门用来欺骗不学无术的君主。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无耻之徒觉得皇帝举行庆典时一定会有特别的恩赐,心里存在非分之想。
一袭龙袍之下,这位三百多年前的皇帝,有的竟是现代社会里政治家应有的胸怀和智慧,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异数。
由于个人的地位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康熙无论多么英明神武,到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就以对待汉族的态度而言,康熙提高汉族官员的地位,但实际上对汉人的提防从未放松,为镇压反清言论,不惜大开杀戒,制造文字狱。康熙一朝发生过两件重大的文字狱:
一是庄廷鎌明史案,另一是戴名世南山集案。則者发生在康熙一年,当时康熙尚未亲政;后者则发生在康熙五十年,康熙当然脱离不了关系。戴名世是安徽桐城人,字田有,五十七岁中进士,因为居于南山著作名为《南山集》。书里引用同乡方孝标《滇黔纪闻》中南明桂王的抗清事迹,被人告发后,戴名世及其族人被杀,方孝标虽然已死,也被戮尸,连族人也遭杀害。案件中超过百人被杀,被流放者也有数百人。为了防止汉人聚集反清,更强制推行禁海政策和禁矿政策,置东南沿海居民的生计于不顾,使工商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另一方面,满族入关后,曾经废弃八股文,禁止妇女缠足,但在汉族上层的反对下,康熙居然取消禁令,使这些陋习得以恢复。这些事实说明,康熙采取的各种措施,目的只在笼络汉族士大夫,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非真正地对汉族平等相待。
康熙五十岁以后,身体日渐衰老,无可避免地影响了他治理国家的能力,各类社会问题开始严重。首先是土地兼并激烈,国家税收随之萎缩,百姓生活苦,小规模的民变时有发生。同时,官吏受贿之风愈吹愈烈,大官的赃款数以十万两,小官也有一万数千两,满汉官员,几近无官不贪,甚至江南乡试也因为主事官员贪污舞弊,引起读书人聚众闹事。康熙到了晚年,面对施政上的困难,有时还会退缩回避,息事宁人,往日英气勃勃的康熙大帝,确已是年老力衰了。
后世对康熙有褒有贬,但以褒为主,特别康熙以后的清朝皇帝,更把康熙捧为圣人。作为现代人,我们一方面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康熙对历史发展的正面作用,同时也不必讳言康熙的不足之处,要知道康熙到底是满洲贵族的皇帝,这个身份决定了他的行为必然是以维护清皇朝为大前提,有时甚至对百姓大开杀戒也在所不惜。另外,清朝初年,不少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有的与康熙相交,这些与康熙同时代的外国人对康熙的看法,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康熙和康熙时代的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燦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大帝”。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多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一点也不为过。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康熙被称为“最博学的皇帝”,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不仅谙熟儒家典籍,而且通晓音律、自然、天文、历算、地理。即使按现在的标准,他也称得上是个奇才。皇帝读书,主要读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但是,康熙帝还对算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身边聚集了一批中外科学家,特别是一些耶稣会传教士。顺治二年(1645年),日耳曼人汤若望向清廷进呈历法,被定名为《时宪历》,颁布使用。汤若望作了掌管天文与历法机构的钦天监监正。到康熙帝时,在清朝耶稣会传教士的国籍,有意大利、法兰西、日耳曼、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墨西哥等。康熙是一位开明的皇帝,他对有科学知识的耶稣会传教士,一概给予信任、使用与尊重,并向他们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白普是来华的法国传教士,经常接触康熙,在所作的《康熙帝传》中,他赞扬康熙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中最圣明的君主。日本西本白川在《康熙大帝》一书中,说康熙是三代以后王道的继
承者和儒家文化的代表者,高度评价了他的文治武功和个人才德。后滕末雄在《康熙和儒家文化的代表者》中,高度评价了他的文治武功和个人才德。后滕末雄在《康熙大帝与路易十四》一文中,认为康熙的年代是中国的文化黄金时代,还得出路易十四是康熙手下败将的结论。
名师点评:
康熙作为万人之上的君主,他没有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以更加勤奋和严谨的态度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学识和能力,并服务于政治统治之中。回顾历史,一代帝王康熙皇帝这种终身学习,孜孜不倦的学习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