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它提出了相当系统而富于创新的意见,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一次空前的总结,是全世界各国研究文学、美学理论可供参考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宝贵文献,其成就十分重大。
刘勰(约公元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刘勰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他自幼家境贫寒,不曾娶妻。但是他从小便“笃志好学”,年龄稍大一点,他就投奔南京附近的定林寺,依随佛教界有名的大师僧祐,与之共同相处了十余年,在此期间,刘勰协助僧祐编定了定林寺的经藏,参与了“京师f塔及名僧碑志”的撰写。由于他是把定林寺内所藏佛经和其他佛家著作都通读之后,才按照部类的不同对经藏进行收录的,因而他精通佛学。
定林寺在南朝属于佛教中心之一,寺中藏书甚富,刘勰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研读佛经以及大量的儒家经典、历史书籍、名人传记及文学著作。在这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学识日益广博。
常年在定林寺接受的书本熏陶,使得刘勰深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双重影响。刘勰刚过30岁的时候,在定林寺做了这样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手捧涂有红漆的礼器,跟随圣人孔子向南走去。醒来以后,刘勰欣喜万分,兴奋得不知所措。于是决心著书立说,专门研究如何写好文章,让人们学会适用出色的写作方法,使得儒家思想和儒家学说得到精确的阐述及宣扬。
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虽然刘勰耗费了数年的心血才完成的《文心雕龙》,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才华,但是由于刘勰当时的社会地位低微,因此这部书也一直没有受到关注。当时的大臣沈约在政治上和文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年轻的刘勰为了得到这位名人的指教和帮助,曾屡次乔装打扮成一个卖书郎,佯装卖书,想乘机吸引大文学家沈约的注意力。终于有一天,刘勰在沈家门口遇见了乘车回家的沈约,连忙高声叫卖。沈约是个书迷,一听说有好书,便立即吩咐家人停车,想看个究竟。刘勰乘机呈上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行为做了诚恳的解释。沈约听后,非但没有生气,还把刘勰请到家中。沈约读完刘勰的作品后,大为欣赏,评价它“深得文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他对刘勰给予了赞扬和鼓励,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还把书卷放在书案上,以便随时翻阅。刘勰按沈约的意见,将文稿认真地做了修改。这次经历使得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开始逐渐为世人所知。
由于得到了沈约的充分肯定,刘勰开始涉足仕途,公元503年(梁天监二年),年近40的刘勰做了“奉朝请”,这是一个官阶低微、形同虚设的官号,实际上没有具体的官职。此后在仕途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先是兼任中军将军临川王肖宏的记室,掌管文书;两三年后又调任做车骑将军夏侯详的仓曹参军,管理仓库账务;公元507年(天监六年)后,在太末(浙江龙游)担任县令,在任县令的四五年,刘勰为官清正,有所作为。天监十年,刘勰回到南京,担任仁威将军萧绩的记室,兼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掌管奏章。这是刘勰一生当中最为荣耀的时期,虽然官职不高,但因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而深得昭明太子萧统的赏识和器重。
公元519年(天监十八年),刘勰大约55岁,除了继续担任通事舍人之外,又被升为步兵校尉,管理东宫上林苑的警卫军。从这一年开始,刘勰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很大的转折:梁武帝因为信佛而受戒出家,并令刘勰和慧震回到定林寺整理佛经。一年以后,刘勰等人完成了佛经的整理工作,此时的刘勰,因为进一步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浸染,深陷其中,决意出家为僧。梁武帝批准了刘勰的请求,于是刘勰在定林寺内脱去了象征权力和荣耀的官袍、摘掉了皇家赐予的官帽,换上一袭朴素清虚的僧衣,改名慧地,从此远离尘事,一心向佛。
刘勰在定林寺出家后,不到一年时间,便告别了人世。他生前和一些寺院和佛教大师所做的碑志、碑文都没能保存到今天,他的许多著作绝大部分也已经亡佚。仅留下《文心雕龙》《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石像碑》及《灭惑论》。其中《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石像碑》和《灭惑论》都是关于佛教方面的著述,《文心雕龙》一书则集中体现了刘勰在学术上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文心雕龙》成书时间约为公元纪年六世纪初,即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当中的南齐末年。就其本来意义说,这是一本写作指南,而不是文学概论。所谓“文心”指的是“为文之用心”即写文章的用心,“雕龙”一词则是取自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典故,意思是进行研讨精细得如同雕龙纹一般,在这部书中引申为把作品写得如同雕绘的龙纹一样华美。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的专著,它研究的是如何创造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书中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它将前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予以分析,条列出文艺创作的各种原理。全书共50篇,分上、下编,各25编。上编以文体论为主,下编以创作论和修辞学为主,阐述了写作规律和写作方法。全书内容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包括了《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谈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及理论的基础,它使得全书各方面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互相照应。这部分以《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为主。
第二部分文体论包括了从《明诗》到《书记》共20篇,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10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10篇为无韵之笔。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做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叙述了每一种“文”“笔”的起源与演变,并且对各种体裁的名义加以解释,举出它们各自富有代表性的著名篇章,进而探究文章的修辞原理,最后提出独特的看法。
第三部分创作论包括了从《神思》到《总术》共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文章写作方面的问题。
第四部分批评论包括了《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这五篇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紧密的联系,但也共同指出,它们都没有停留在探讨具体的写作问题的阶段,而是各自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做了专门探讨。
全书最后是一篇《序志》,阐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宗旨和对全书的总体部署。
《文心雕龙》这部书,组织严密、结构严谨、论述周详、涉及广泛,它全面总结了历代文人创作经验,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文艺观点和文学理论。
当然,这部书也反映出了作者本身的局限性。例如他在论述中错误的认为天才是先天的。但这最终并没有影响他对勤奋治学的重视,他反复强调了“学业在勤”,指出积累丰富的学识是艺术构思的一种基本修养。
《文心雕龙》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历代的文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又为世界各国文艺理论家所关注。在日本,早在9世纪的时候,僧人遍照金刚就曾在自己写的《文镜秘府论》中多次引用了《文心雕龙》,出版、发表了不少关于《文心雕龙》的译本及有关论文、校正文章。日本京都大学的兴膳宏教授曾翻译了整部的《文心雕龙》,这部全译本被列入了《世界古典文学全集》。19世纪以后,其他国家也翻译出版过多种版本的《文心雕龙》,法国还编写了《文心雕龙新书通检》。
名师点评:
刘勰之所以能完成伟大的理论著作,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和滴水穿石的精神。无从猜测,假若没有刘勰,没有他的敬业精神,没有他的《文心雕龙》,我们的古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是否需要重写?向内心发问:在商海怒潮汹涌,社会充满诱惑的今天,文坛是不是需要一点刘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