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团结友爱
14245600000034

第34章 点苍山会盟

唐朝李宓在太和城之战失败之后的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再也无暇顾及云南。南诏趁此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756年,唐玄宗在成都避难,吐蕃命令南诏与之合力进攻四川,攻占了西昌、会理等地。此后20年间,南诏又接连控制了今天滇东、滇东北以至滇南等地。南诏的势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778年,阁逻凤死后,因为他的儿子凤伽异早死,他的孙子异牟寻继位为南诏王。这年的冬天,吐蕃与南诏合兵20万,兵分三路企图攻取成都。但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唐朝派名将李晟率领精兵与地方武装联合大败南诏和吐蕃联军,联军损失惨重,吐蕃和南诏死伤有八九万人。但吐蕃却责怪南诏,把这次失败归因于南诏,异牟寻对此感到十分害怕,于是把首都迁到了阳苴哶城,此城后来一直作为首府直到大理国亡。这时的吐蕃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由“兄弟之国”和“东帝”降为臣属关系。不仅如此,在南诏依附于吐蕃之时,吐蕃每次发动战争都以南诏为先锋,还征收很重的赋税和劳役,所以双方的矛盾很大。南诏几代王子的老师、原唐朝西泸县令、时任异牟寻清平官(相当于宰相)的汉族人郑回,趁机劝说异牟寻重新归顺唐朝,他对异牟寻说,自古以来南诏都是归附中国(唐王朝)的,中国崇尚礼仪,对南诏并不强取夺豪,现在和吐蕃决裂而归顺唐朝,自然就免了到边远地区戍守的苦差事,也可以免了吐蕃的盘剥,实在是利益巨大。异牟寻听从了郑回的劝告,但因害怕吐蕃的势力,暂时还不敢公开背叛吐蕃。

公元785年,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当时吐蕃与唐朝关系十分紧张,唐朝为了对抗吐蕃,听从宰相李泌的建议,联合南诏。韦皋在朝廷授意下,多次致书异牟寻,对他脱离吐蕃归附唐朝。公元788年,吐蕃再次发动对成都的劫掠战争,南诏被迫出兵,但在战争中南诏持观望态度,吐蕃大败,唐朝收复了很多失地。在此前后,韦皋又多次离间南诏和吐蕃之间的关系,南诏和吐蕃关系日益恶化。

其中最令南诏贵族痛恨的是吐蕃强迫南诏大臣要多给子弟作为人质。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异牟寻决心归附唐朝,他把给韦皋的信一式三份,装在金镂的盒子里。还在盒子里装锦、当归、朱砂、金子,分别表示对唐朝柔服、归附、赤心、意坚,同时还派了三批使者分别取道今天的四川、贵州、越南,到达成都,从成都再到长安。

贞元十年正月(公元794年2月),韦皋派崔佐到南诏首府阳苴哶城,和异牟寻的儿子寻阁劝会盟于洱海之滨的苍山,双方约定南诏把吐蕃的势力驱逐出南诏,依附唐朝,南诏和唐朝从此互不侵犯,如果南诏有难,唐朝应该给予支援,这就是有名的苍山会盟。盟约共有四份,一份投入洱海;一份放在南诏神庙之中;一份留在大理城内,用以告诫子孙后代;另一份由崔佐带回成都,然后再由剑南节度使进献给唐朝皇帝。

苍山会盟后不久,吐蕃向南诏征兵一万进攻回鹘,异牟寻虚与委蛇只给五千人马,暗地里却派了大批兵马跟随其后,在丽江地区突然发动对吐蕃军队的袭击,夺取了吐蕃的铁桥等16座城镇,俘获10万人。后来,南诏又和唐朝联合夹击吐蕃,把吐蕃的势力驱逐出了南诏。

苍山会盟之后的第二年,唐朝皇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并派礼部侍郎袁滋到大理,赐异牟寻银巢金印——“贞元册南诏印”。袁滋回唐朝之时,异牟寻又交出了吐蕃赞普赐的赞普钟印。至此,南诏在叛唐40年后与唐朝又重归于好。

名师点评:

天宝战争后,南诏与吐蕃联合进攻四川,大败而还,吐蕃迁怒于南诏;且南诏归附吐蕃后,苦于应付重税和助兵战守,对吐蕃也已不满。唐用李泌建议,“联合南诏,以断吐蕃右臂”,于是向南诏表示友好。从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起,双方即以书信往返商洽。贞元七年唐王朝派南诏旧臣段义忠回南诏洽商。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剑南节度使韦皋致信南诏王异牟寻,愿同南诏驱逐吐蕃于云岭之外,相互保卫,永为一家。异牟寻与清平官、大军将等密谋大计,一心归唐。贞元九年,南诏派使臣由戎州、黔州、安南三路献表,愿归大唐。唐德宗赐异牟寻诏书,下令韦皋派使者到南诏安抚。贞元十年,唐节度使巡官崔佐时前往南诏,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神祠,立誓言“愿以全部落归唐,辖内各首领永不叛离”。唐册封异牟寻为“南诏”,赐银巢金印“贞元册南诏印”。至此唐与南诏40余年纷争化干戈为玉帛。苍山会盟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