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74

第74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

[1]为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这是说要顺乎自然,虽为之却象无所为,毫不做作。

[2]事无事:前一个“事”,动词,做事、从事的意思。无事,不创新事,含有不搅扰、不干涉的的意思。事无事,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这也是说要顺应自然。

[3]味无味:前一个“味”,动词,玩味。无味,寡淡无味。味无味,把恬淡无味当作味。意思也是顺应自然,恬淡处世。“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老子的人生观和处事治世的哲学。

[4]大小多少:“大”是“把……看成大”;“多”,“把……看成多”;“小”和“少”分别作宾语,意思是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少事看成多事。

[5]报怨以德:即以德报怨,用恩德去报答别人的仇怨。

[6]图难于其易:图难,处理、解决困难的事;于其易,于,介词,从;易,容易的地方。解决困难的事从它容易的地方入手。

[7]为大子其细:为大,做大事情;细,细微的地方、小的地方。为大于其细,就是做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

[8]轻诺:轻易许诺。

[9]寡信:信,守信的、守信用。寡信,很少守信用。

[10]犹:均、都。

【译文】

要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要以不发生事情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要想作的有滋有味,必须觉得以往无味。要以大为小、以多为少。同样,想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事业,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要想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就应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也必须觉得眼下的事容易;天下的大事必然从细小处开始,也必须觉得眼下较微小。所以圣人始终不认为自己已完成了伟业,因而能成就其伟业。于是,轻易许下诺言,必然少诚信,把事情看得轻而易举的人,必然遭遇重重困难。因此,有“道”的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困难些,从而最终能达到无难的境地。

【解读】

为无为,就是做事要顺从自然,老子一直主张无为,无为就是老子说的“道”。

事无事。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第五十七章解释了“无事”,“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多忌讳”“多利器”“多知巧”以及“法物滋彰”,都是有事,不作这些,就是无事。“我无事而民自富”,人民自己富裕,是无事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说,“反”达到“正”的目的。“无事”比“有事”更容易达到“事”的目的。

调味时,维持原味。“味”,烹饪时添加适当的味道。这里,用调味时维持原味,暗喻顺应自然。这句话是老子对其“五千言”之义的高度概括。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就是味出了“无味”之真味。

无为就是有为,无事就是做事,无味就是有味。所以老子说“要以大为小、以多为少,以德报怨”。

老子认为,以德报怨,就是以恩德来报答别人曾给予自己的怨恨。显然,没有与人为善的愿望,没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宏的气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孔子在《论语》中有“以德报怨”的论述;明初理学中提出了“不念旧恶”的主张;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倡:“对自己的同志和兄弟能够以德报怨。”不计前嫌,克己让人,以德报怨,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采用的一种好的方式。

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难之”,这是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老子还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就是说处理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处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的部分开端。

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其来源就是老子的这句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就是说,作大事,不要忽视细微的部分。否则就可能受到无情的惩罚。

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化,却能改变一场战争的胜负。

肯德基、麦当劳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快餐店,之所以几十年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其核心竞争就是流程管理,肯德基和麦当劳的管理条例都有几千条,麦当劳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度,汉堡包炸出7分钟后卖不掉就要扔掉,为了不造成浪费,这7分钟就是经过详细的测算。所以走遍世界各个店,我们吃到的炸鸡腿、薯条、汉堡包都是一个味。我们中国有八大菜系,扬名中外,但能搞起连锁经营的确很少,因为中国菜的味道完全是取决于厨师本身。他的心情都会影响到菜品的质量。更不用说更换厨师,中国菜系只有盐、味精少许,没有一种量化、细化的标准。

所以,老子教导我们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要注意细节,注视细节,简单的事才能做的不简单,平凡的事情才能做的不平凡。不要忽视小细节,也不要看不起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夫轻诺必寡信。”这是老子很有影响的一句话。

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诗经》说:“白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去;言语上的污点,就不能磨去了。”

老子说‘轻诺者寡信’,就是说轻易许下诺言的人往往是不守信用的。这点从很多恋爱男女的身上表露无疑。小的承诺姑且不计,大的承诺例如‘我想一世照顾你’、‘就算你失业,我也是不会离开你的’、‘我不想考虑其他人了,就一心一意对你’……一个接一个许下,又一个接一个地抛弃,看来老子的话真是金石良言。

一个能够随便许下诺言的人,显示她对诺言是不重视的,用句俗话来讲就是发誓当食生菜,诺言随便讲了出来,他的心就没有摆放这个诺言的地方了,也就再也不记得了,既然都不记得,还实行什么呢?惨就惨在听者信以为真,还痴痴的等待她去实现诺言!

老子说“多易必多难”,就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遭遇困难一定更多。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想干大事,信誓旦旦要当伟人,喜欢高高在上。对于一些小事情却不屑一顾,认为那只不过小人物干的,自己岂能屈身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费心。

但结果呢?小事情不愿干,大事情却干不成。回过头来再干小事,却发现小事情也不是这么容易干的。于是心灰意冷,再也看不到当初的雄心壮志,逐渐消沉。

因为他们把一切事情都想得、看得太简单,太容易,掉以轻心,这样,“易”就会反而变成“难”,“难???就会更加其“难”。“多易”就等于“多难”,“易”与“难”是一回事,是变化无定的。所以圣人对待“易”尚且以对待“难”的态度去对待(“犹难之”);对待“难”当然就更加以“难”为难了。因此圣人始终没有“难”,“不为而成”。

【从政之道】

故事三则

历史上懂得“以德报怨”智慧的人很多。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在齐桓公成为齐国国君之前,齐国的公子纠曾同他争夺君位。管仲为了帮助公子纠,射过齐桓公一箭,幸好射在了衣带的钩子上,不然齐桓公就没命了。然而,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不仅没有报这一箭之仇,反而委管仲以相国之重任。在管仲的全力辅佐下,齐国日益强盛,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新序?杂事四》讲过这样一段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大夫宋就担任和楚国邻界的边县县令。两国的边亭都种瓜,魏国边亭的人勤于浇灌,瓜长得很好;楚国边亭的人懒于浇灌,瓜长得不好。楚亭人出于嫉妒,夜里偷偷去拔魏亭的瓜。魏亭人发现后也要去拔楚亭的瓜,宋就不但予以制止,而且让魏亭人在夜里悄悄地为楚亭人浇瓜,楚亭的瓜于是长得越来越好。楚王闻知此事后,感到很惭愧,以厚礼致谢,并主动要求与魏国建立睦邻关系。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记得:

孙权伐黄祖时,孙权部将凌操被黄祖部将甘宁用箭射死。不久甘宁归附孙权,为东吴屡立战功,但凌操之子凌统,为报杀父之仇,每遇甘宁都要与之拼命。后来凌统在与曹操部将乐进交战时,被坐骑掀翻在地,就在乐进持枪欲刺时,甘宁一箭射中乐进,救下凌统,凌统深受感动,顿首拜谢甘宁。

齐桓公、宋就、甘宁等人堪称以德报怨的典范。他们的做法收到了化消极为积极、化冲突为和睦、化对手为朋友的功效。

上述以德报怨的善行义举,给了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对我们正确处理人际间的矛盾和纠纷,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从政之道】

一根钉子亡了一个国家

从前有个国王,准备和对手拼死一战。对手带领的军队正迎面扑来,这场战斗决定着谁将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国王派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

“你得等等,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铁片来。”铁匠回答道。

“我等不及了,过往的敌人正在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就用什么吧。”马夫不耐烦地说。

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后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我需要一两个钉子,需要一点时间来砸出两个。”

“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凑合?”马夫急切地说。

“我能把马掌钉上,但不能像其它几个那样牢固。”

“能不能挂住?”马夫问。

“应该能,但是我没有把握。”

“那好吧,就这样,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我头上的。”马夫叫道。

两军交上了锋,国王就在军队的阵中,他冲锋陷阵,鼓舞士兵迎战敌人,还没有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国王也被掀在地上。国王还没有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生跳起来就逃走了。

国王环顾四周,他的士兵们纷纷撤退,对手的军队包围了上来。国王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是因为这一匹马!”

他没有马骑了,他的军队也已经分崩离析,士兵们自顾不暇,不一会儿,对手的士兵俘获了国王,战斗结束了。

一个国家的灭亡,追根究底就是因为马蹄的钉子缺了,而这小小的糊弄却引起了全局的巨大变化。马夫急于复命,致使铁匠不再专心致志地为战马钉掌,本来需要四个钉子的地方只用了三根,另外一个为了敷衍马夫和国王采用了劣质的钉子,结果一根钉子不起眼,却导致了一场战争的失败。

如果这个国王读过老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也许久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