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92

第92章 为而不争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1]信言不美:信言,诚实的话,真话。美,漂亮、华丽。诚实的言淡是不漂亮的。

[2]美言:华丽的言淡。

[3]善者:善于言说的人。

[4]辩:能说会道,有口才。

[5]积:指私自保留、积藏。

[6]有:富有。

[7]与:给予。

【译文】

可信的言辞往往不好听,好听的言辞又往往不可信任。善良的人不会巧言诡词,能言善语的人往往不慈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博学的人,博学的人往往却往往觉得自己很多事情还不知道。圣人不追求财富上的积畜,而是尽力帮助别人,此时他所获得的成果也会越丰富,他会尽力给予别人,他所得到的也就越多。自然界的法则利于人类而不会加害人类,有“道”之人的做人的法则是:有所作为,但不要与人争斗。

【解读】

本章一开头,老子便以一系列格言式的话语,阐述自己的辩证思想。诚实的话,由于它的朴质,所以并不华丽、动听;华美的言语,由于它的动听,往往虚饰夸张。老子通过真与美(以及后面涉及的善与辩、知与博)等对立范畴,实际上讨论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等矛盾对立的一系列问题,说明事物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恰恰是相反的。正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重表面现象,看不透或不愿直面表象背后的东西,因此老子才以绝对的方式揭示这个矛盾。

这一章,老子主要讲了4个方面的问题: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诚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诚实。这包含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而不深入探究,往往要犯错误。

俗语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绣花枕头,银样?枪头。夸夸其谈,能说会道,而口蜜腹剑,满口尧舜禹汤、周吴郑王,满腹男盗女娼、阴谋鬼计,嘴是蜜碟子,心是辣茄子,表里不一,阳奉阴违。

比如,有这样一种人,当着人的面总是说好听的,可是一转身,他的嘴就不是那张嘴了,多没谱的话,所难听的话,多伤人的话,他都能说的出口。这种人,正应了老子的这句话:“真实的话并不华美,美言未必真实。”

这种人好像没有脾气,你骂他、打他、羞辱他,他都笑眯眯的,有再大的不高兴,也压在心里,让你看不出来。这种人也不见得是坏人,因为他的个性就是如此,成天笑眯眯,不得罪人。可是你就搞不清楚这种人心里在想些什么,也搞不清楚他的好恶及情绪波动,碰到这种人,真的让人无从应对,如果他对你有不轨之图,你是无从防备的。

最不可信的、巧舌如簧的人大致有四种类型:两面三刀之人;阳奉阴违之人;翻脸无情的人;正反都是他的“两面人”。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你需做到???下三个方面:他笑你不笑;冷静“接受”恭维;敬而远之。

孔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有些人可“交”不可“近”,有些话可“听”不可“信”。看起来对你“好”的人,要好好地看;听起来“好”听的话,更要好好地听。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辨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凡是有道者,都不自现其广博多学,因为他已“解其纷,挫其锐”,“知,不知”,“自知而不自见”。凡是“自见”“自是”其广博多学,无所不知的人,都是无道者。因为他们是“不知,知”,以“不知”为知。

(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最后,老子总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是公而自均,利而不害,大仁不仁,无利无害。

圣人之道,是善为无为,善争无争。世人有“不争”亦“不为”的隐士和庸才;也有“不为”还要“争”的小人;也有既“为”也要“争”的强势者。作为“道”在人间的代表――圣人则是最后一种,“为而不争”。

【做人之道】

王熙凤的为人――两面三刀

这是一句歇后语。《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被人称为“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她对尤二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尽了两面三刀的伎俩。她乘丈夫贾琏外出,先甜言蜜语地把尤二姐诓入荣府,置于自己的身边。然后她开始施展阴谋:

一方面她往来于贾母、王夫人之间,为尤二姐说好话,以表自己的“贤良”;一方面她令心腹奴才旺儿去收买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往衙门去告贾琏:“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奏再娶”。向贾府施加压力,使贾府的主子们把怨愤集中在尤二姐身上。与此同时,又在暗地唆使丫头善姐儿虐待尤二姐。

当贾琏从平安州回来之后,贾赦为奖励贾琏在外办事有功而将房中的丫鬟秋桐赏他为妾时,王熙凤尽管对秋桐甚为反感,但她却暂时压下心头怒火,对尤二姐又使出了“借刀杀人”之计,挑拨秋桐给尤二姐以种种难堪,迫使尤二姐最后只好吞金自杀。

这个可怜善良的尤二姐至死都没有识破王熙凤两面三刀的诡计,甚至对她的“一片诚意”从不怀疑。就是贾府的主子们也都始终被蒙在鼓里,错认为王熙凤在处理这件事上很是“贤惠”。王熙凤这种奸猾的两面派作风确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生活中往往有两面三刀者,就是采取各种欺骗方法,迷惑对方,使人落入陷阱,达到自己的企图。很多人表面上交好,骨子里却埋着刀剑,防范一不周密,必定要受大害。

【从政之道】

田成子借米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逼取于民以无度。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家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

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的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史学家范哗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失观的一语道破。

【为学之道】

傻子学艺

生命有涯,而学海无涯,知识无边,以有涯的生命去学习无涯无边的知识,又怎么能可能学习得完全?倒不如将全部精力投入去学习某一技能技术,更可容易做到专精。

有个傻子去跟一个武师学习武术,但由于自己确实太傻太笨,很多很精巧的技术都没办法学得了,因此武师就让他去踢树桩。结果这个傻子一踢就是数年,最终他的一脚就可以把海碗口粗的大树踢断。

有一天,另外有个武师来到了他所在的地方摆设擂台,这个傻子的那些学了很多精巧武艺的师兄弟们都去打擂台了,但没有一个是那个武师的对手,甚至连傻子的师傅都被打败了。最后傻子也上去了,结果他抓住了一个机会,只一脚就把那个武师给踢飞了。这也正应了拳谚中所说的:一力降十会。

有些时候,博学并不就是好事,精专于某一件事更容易有过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