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先进第十一
季子然问道:“仲由、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说:“我原以为你是问别的人,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啊。所谓大臣,是用忠义之道侍奉国君,如果行不通,就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具有相当才能的臣属。”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一切都顺从在上者的话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国君之类的事情,他们是不会顺从的。”
【感悟一点】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是为臣之道,亦即关于下级如何处理与上级之间的关系时的一个原则。毫无疑问,一个组织的力量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上下级之间和谐的关系。作为下属,有责任、有义务来建立和维持这种和谐关系。但是为做到“死守善道”走向“活守善道”开辟了很大的可能性。在碰到一个冥顽不化、刚愎自用的上司的时候,无法依照自己的原则施展才干,或者被威逼做一些违背道义的事情,那么,宁可辞职不干也不会委曲求全。
孔子的从政生涯
“不可则止”不是一个缺乏毅力、缺乏自信者的逃跑借口。如果我们能客观地、历史地来总结古代思想,应该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一思想,既体现了孔子重道义、轻功利的做人谋事的有原则,同时也反映了孔子高瞻远瞩地把握时代特征、机动灵活地处事为臣的气魄和能力。孔子的事君之道,与腐儒的“愚忠”和“有奶便是娘”的以利事君,真是大相径庭。
鲁定公九年,鲁国国君定公终于让年已51岁的孔子任中都之宰。这是孔子有生以来第一次担任公职。他在岗位上勤勤恳恳,认真履行职责,体察民情,以德施治又刑罚得当,到职一年就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治政能力,成绩的卓著,引得四方官吏都赶来学习仿效。就这样,孔子以自己的才能和治绩,不久便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司空是管理工程建设的长官。后来又由司空升为主管司法工作的司寇。在这个岗位上,孔子比以前更尽心尽职。也是在这个岗位上,孔子开始名震各国,其间,在鲁齐两国的夹谷会盟过程中,孔子不辱使命,严正地维护了鲁国的声誉和利益,赢得了举国上下的一致称赞。
夹谷之会过后不久,孔子以司寇之职而摄行相事,即代替鲁国执政之卿,管理鲁国最高的行政事务。这是因鲁定公在夹谷会盟之后对孔子更加信任,对其才华也更加赏识的缘故。
大权在握的孔子,踌躇满志,准备着手改变鲁国国君虚位,三桓擅权,而三桓又受其家臣控制的政治格局,重建君臣有道的政治秩序。他向鲁定公进言:“依照周礼,大臣不该拥有私人的军队,大夫不该拥有百雉之城。”这是针对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而言的,因为他们分别占据着城(今山东宁阳县境)、城(今山东东平县境)和费城,孔子的这番话,对鲁定公很有利,他表示赞同。
于是,孔子派出学生中最有军事才干的子路到季孙氏家当总管,开始有步骤地实施史称“堕三都”的大事。这一年是公元前498年。
虽然,由于各方面的阻力,这个行动没能完全实现预定的目标,可是,孔子毕竟在重建传统的政治秩序方面取得了一些胜利。面对着外交和内政上的成绩,孔子从不沾沾自喜,很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平时在乡里人面前,他仍保持着谦虚淳朴而不夸夸其谈的一贯作风;在朝廷中议事时,则滔滔不绝,但又很慎重;对待上级,持公正不阿的态度;对待下级,则和悦近人。在孔子的理想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的情况下,内中隐伏的矛盾和危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逼来。
在“堕三都”之后不久,季桓子就不信任子路了。子路原是孔子派往季孙氏家当总管的,是“堕三都”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当时季桓子接受子路,是想利用孔子来翦除公山不狃这股异己势力。因此,一旦公山不狃被击溃,再经公敛处父的话的点醒,季桓子就不能不对子路深怀疑忌了。因此,孔子的一名学生公伯寮在季桓子面前讲了子路的很多坏话,季桓子都听信了。有个叫子服景伯的人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淡淡一笑,坦然地说:“我的理想如果能实现,那是命该如此;如果不能实现,那也是命该如此。公伯寮怎能改变命该如此的事情呢?”这说明,孔子从季桓子不信任子路这件事预感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可能要发生逆转,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许是命中注定不能在鲁国实现了。
失望的阴影越来越占据着孔子的心:鲁定公和季桓子迷恋于声色犬马之间,怠于政事。这和齐国的阴谋有关。齐国统治者眼看孔子参与鲁国政事后,鲁国不断走向清平、稳定和强大,更加担心起来,又是那位黎钅且向齐景公说道:“孔子主政,鲁国必会强大到称霸诸侯的地步。要是鲁国称霸了,我们与鲁国相邻,必然会最先受到吞并,不如先设法破坏他们的图强措施,以阻止他们的发展。”于是齐景公在国内挑选了80个漂亮的能歌善舞的少女。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并配上30辆华丽耀跟的马车,每辆车由四匹披挂五彩缤纷的骏马拉着,一起送给鲁国。这些美女和马车暂时停留在曲阜南门外,许多人都跑去围观,轰动一时。季桓子乔装前去偷看了三回,越看越想看,越看越爱看。在季桓子的怂恿下,鲁定公借巡视为名,也整天泡在南门外,沉醉在那些歌舞里,从此也不理朝政了,并对孔子疏远,不再乐于接受孔子的劝谏了。
子路忍不住气,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了!”孔子说:“再看看吧,鲁国不久就要春祭天地了,如果鲁定公遵守礼法,能把典礼后祭肉分送给大夫,就表明仍有可为,那么我们还可以暂时留下。”
可是,祭天过后,祭肉并没有送给孔子和各大夫。终于,孔子眼看鲁君已无道绝望了,他怀着沉重的心情辞去了职务,率领着一批弟子离开了鲁国的国都,另觅实现其理想的国度。
孔子这一段事君离君的经历,清楚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按照“以道为政,不可则止”这一政治原则来从政,即使不能实现抱负理想,也决不能助纣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