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14254200000034

第34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感悟一点】

“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一个内心怀有仁德的人,即使不能成全别人,起码遇事不能给他人下套子,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能推到别人头上,把麻烦和痛苦转嫁到别人头上;而应该在替自己打算的时候,也设身处地地替别人想一下。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坚持,就可以算得上心底有仁义了,能让自己在任何人面前都问心无愧,活得光明正大,活得舒心自然。

为政者“恕”道

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对于为政者,孔子反对“居上不宽”,要求对下级“赦小过”。上级要根据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使用下属,不要逾越,为政者使用民力时,应像祭祀天地祖宗那样慎重、虔诚,不要轻率妄为,这些都是对为政者行恕道的基本要求。对一般人而言,要求“躬身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多自责,少责人,以及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等等,都是“恕”的体现。

据《贞观政要》记载:在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与臣属魏征谈皇帝的行事原则问题。李世民说:“扩建修饰宫殿屋宇,游玩观赏池台,这是皇帝所希望的,但不为百姓所希望。帝王所希望的是骄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劳累疲惫。其实,劳累疲惫恐怕是人见人弃的事;孔于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来劳累疲惫的事,确实不能施加给百姓。我处于帝王的尊位,富有天下,处理事情都能设身处地,才真正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如果百姓不希望那样做而硬要做下去,一定不能够顺应民情。”魏征说:“陛下素来怜恤百姓,常常节制自己去顺应民情,臣听说:‘拿自己的欲望去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劳累百姓来娱乐自己的就会灭亡。’隋炀帝贪心无厌,专门喜好奢侈,每当有关官署供奉营造稍不称心,就用严厉的刑罚处罚。上面喜好做什么,下面必定做得更厉害。上下争相奢侈放纵没有限度,终于导致灭亡。这不仅是史籍有着记载,也是陛下亲眼看见的。陛下如果认为欲望满足了,那么现在不仅仅是满足了,而是应该节制欲望了。如果认为欲望还不能满足,那么再超过这样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讲得很好!不是你,我岂能听到这些话?”

有一年,公卿大臣上奏说:“按照《礼记》,夏季最末一个月,可以居住高台上筑成的楼阁。现在夏热未退,秋季的连绵大雨才开始,皇宫里低矮潮湿,请陛下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下属们巴结皇上,不可谓不用心良苦,要为李世民修建一座避暑的行宫,还引经据典,搬出《礼记》来,李世民见到奏章后说:“我患有气喘病,哪里适宜住低下潮湿的地方?修一座行宫避暑,按理说也不为过,但是如果同意了你们的请求,浪费实在多。从前汉文帝准备建筑露台,为爱惜相当于十户人家财产的费用,就不再兴建。我德行赶不上汉文帝,而耗费的财物却超过他,难道说得上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的德行吗?”尽管公卿再三坚决奏请,李世民始终没有答应。

李世民是通过节制自己的物欲来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的。其实遵循恕道并不仅是此一项,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对别人合理的欲念予以理解,对别人的过失施以宽容等等都是“恕”,或者说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美德的延伸和扩展。

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有一天接到母亲自安徽桐城老家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诉说家里正准备扩建院宅,却因地皮问题而与毗邻而居的叶家产生了矛盾。因为叶家也想建房造屋,因此两家相持不下,水火不容,信中隐约有要求张英用名位官威来压服叶家的意思。

张英看完信后,沉思再三,急就了一首诗来劝他母亲。诗是这样写的: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母亲和家人见信后,深明义理,马上主动地把将要砌建的院墙让后三尺。叶家的人知道情况后,愧疚之余,也立即把正想修建的院墙退后三尺。因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此事一时之间传为佳话,至今在桐城尚有被人所乐道的“六尺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标准,其实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而且一切人一生都用得着的,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也应该以“恕”字规范自己,要求自己。相信这样一来,不仅能与人为善,而且人也会与“我”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