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第七
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大概我和别人差不多。至于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做得不够好。”
【感悟一点】
孔子在这里一番自谦的话,很能给我们带来一番启示:识人,不能只看他的学识见地、言谈语态,更要看他能否按照他的各种谈论观点去躬行实践;自我修养,更要以此为标准,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只有主张却没有实际行动的话筒子。否则,即使知识再渊博,文章写得再漂亮,如果没有任何实践的成绩,充其量只能成为两脚书橱或书呆子。
韩愈的两面
我国古代对于知识分子,从来就有着道德行为与学问并行的要求。事实上,这两者比较起来,实践道德比单纯地做学问有更大的难度。即使是一些学问大家,他们也往往两者相背离,甚至做出一些与其“表面文章”极不相称的事情来。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这方面就有一些瑕疵行为。
韩愈的仕途开始时很不顺畅,他二十岁左右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均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算考中,这时他已经三十岁了。根据当时的科举制度,考中进士,还不能授官,还需经过吏部的考试,合格者才可正式授官,于是韩??又考,不料又是一连三次的失败。
和其他文人一样,韩愈向当时的权贵投书,推荐自己,两个月内向三位宰相上书三次,依然没有得到他们的青睐。于是韩愈不得已而求其次,投奔藩镇的节度使,先后投奔了两位节度使,可都干得时间不长,节度使就死了,韩愈又只好重找靠山。
韩愈于是又回到京城,这一回他选中了京兆尹李实。按照老办法,韩愈先给李实写了封信,信中多有溢美之词,他说:我来到京师已经十五年了,所见的公卿大臣不可胜数,他们都不过是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之辈,还从没有见到一个像您这样忠心耿耿地效忠皇上、忧国如家的人。今年天气大旱,一百多天没有下雨,种子下不了地,田野寸草不生,可是,盗贼不起,谷价不涨;京城百姓,家家户户都感受到了您的关怀。而那些以前喜欢为非作歹的奸佞之辈,也都销声匿迹了。如果不是您亲自处理镇服,宣传天子的恩德,怎么能有这种喜人的局面呢?我从青少年时代便读圣贤之书,颂圣贤之事,凡忠于君孝于亲的人,虽在千百年之前,也十分敬慕,更何况亲逢阁下您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侍候在您的身边以报效我的忠心呢!
也许是这封信起了作用吧,韩愈果然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成为一名有显赫地位的京官了。
那么,这位李实真的像韩愈所说的那样好吗?完全不是,他是一个十足的奸佞之辈。据史书记载,李实“自为京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人皆侧目。二十年春夏旱,关中大欠,实为政猛暴,方务聚敛进奉,以固恩顾,百姓所诉,一不介意。因入对,德宗问人疾苦,实曰:‘今年虽旱,谷田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无告,乃彻屋瓦木,卖麦苗以供赋敛”。
李实之奸,京师之人无不切齿痛恨,以韩愈的识见,竟然看不透这个人的真相?当然不是。他在担任监察御史后,立即上书唐德宗,反映关中旱情及民不聊生的情况,实际是在不指名地告李实的状。
从向李实阿谀奉承到告李实的状,前后时间相差不过半年,可见韩愈是很了解李实的,可是,为了能打通通往官场的道路,韩愈无法顾及这些。而当他当上监察御史后,便对此事做了弥补。
可见,即使是本质上的“君子”,有时也不得不做些违背道德和自己本意的事。因此,即使自己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十分清楚,但也有必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践行君子之道,知行结合,是需要花大力气,不可懈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