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
孔子说:“我不到学生苦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我告诉他一种新事物的道理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种新事物的道理,我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
【感悟一点】
孔子搞教学,除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外,更重视启发式教育,我们知道,读书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老师固然起指导作用,但学生才是主体,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老师只是外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内因。学生自己不主动学、主动思考,单凭老师“灌”是学不好的。必须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想办法刺激他,“刺”出“激愤”的心情;想法设疑、设问,引起学生“怀疑”,进而做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最佳的教学效果。
孔子的教学方法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疑问引起的。大文豪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郑板桥说的好: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在一首诗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些观点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随意说出来的,而是从其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经验之谈。
有一天学生冉雍(字仲弓)提出一个问题来问孔子,讨论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子桑伯子从简,一切都是简化,而且简单得好。冉雍听了孔子的回答后,有些不同意见,他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说:做一个领导人,存心严肃认真,对一件事、对一个人(即待人处事),都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事情自然就可以简化(抓大体,不繁琐)。这样治理百姓当然对。倘若其内心的精神,没有尊重这件事情,没有重视行政组织,没有“敬业”的心理,只是满不在乎。反而仅以简化为目的来实行简化,这不仅失之草率,而且将简化变成一种权术、一种手段,这就不合政治道德。这不是简化过分了吗?还能称得上好吗?
孔子听了冉雍的表白,明白有否定自己答案的意思,但他不但不生气,不争辩。而且马上心悦诚服地说:“你的话对,我一时说错了。”孔子这种民主态度,不摆架子、不耍权威而是重视平等讨论的精神,不仅表现了他本人高尚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是在以一种和蔼、亲切、民主、平等的态度鼓励、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见解。
冉有一次对孔子说,老师!你不要骂我们,老是说我们不努力。我们对于你的学问非常景仰,只是我们做不到,力不能及。孔子说,你这话错了。做了一半,无法完成其功,这是力量不足的缘故。可是你根本还没有开始做,怎么知道无法做成呢?你自己把自己画在一个界限内,还没开步走就先认为过不去,这不是自甘堕落吗?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学生既有殷切的希望,又有善意的批评,目的正在于启发学生立志上进,决不可畏难却步、半途而废。
有一天,子路正在鼓瑟,孔子看见后,觉得很好玩,于是讲了一句笑话,“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意思是说,你子路啊!对于鼓瑟,还没有入门呢!同学们听到孔子对子路的评语,就取笑子路,孔子一见自己一批评子路,学生们就盲从,就取笑,觉得这种风气不好,于是接着说:“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意思是说,你们这班小子也真是太看轻人了,我说子路,是勉励激发他的话,实际上,子路鼓瑟的成就已经进入了厅堂里,不过没有更进一层进入内室去而已。“升堂入室”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孔子在这里,既勉励子路必须继续努力,又启发引导学生们凡事要真正头脑冷静,用自己真正的智慧、眼光来看一件事、看一个人,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转变。孔子启发教育人可谓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樊迟请教“仁”的道理,孔子简单地答“爱人”;请教什么叫“智慧”,孔子又是简单两个字“知人”。樊迟听了之后,不明所以,孔子又向他解释了-番。看来樊迟这个人反应比较迟钝,还是不大明白个中道理,可孔子没有训斥、讽刺,没有泼樊迟的冷水。倘若泼一盆冷水,很可能浇灭了求知的欲望;一声训斥,也会戕害了活泼的灵魂,这肯定是失败的教育。可是孔子也没有照直往下讲解,而是在这里打住,不往下说。这就是“引而不发”,启发你自己去思考,去举一反三,实在想不出来,你或者看书,或者向别人再请教。樊迟最后还是向学友请教,终于明白了。“引而不发”,正是孔子倡导的刺激、诱导的教育方法。
注意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是过于幼稚或离题甚远的问题,也不要简单地顶回去,尽量发现其中的合理部分或积极因素,设法诱导,使其思维走上正确的轨道,而这正是启发的大好时机。
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给大学生讲《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红楼梦)专题时,问学生:“你们爱林黛玉吗?”当时许多学生不加思索乱答。其中却有一个学生反问道:“周先生您爱不爱?”这时鲁迅先生并不以为这有失师道尊严,而是毫不迟疑地问答:“我不爱。”那个学生又追问一句:“为什么不爱?”鲁迅说:“我嫌她哭哭啼啼。”在这里,学生有问,教师有答;既不计较提什么问题,又不计较提问时的态度。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的。可见鲁迅先生非常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法。也正因为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学的通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教育者都十分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