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4259700000129

第129章 功成名遂,身退

【出典】

《老子·第九章》。

【作者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史记》记载他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图书馆馆长),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主张自然无为,道家推为始祖。因思想与庄子相近,常以“老庄”通称;汉初奉其主张,采“黄老之术”(指黄帝和老子)治理天下。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五千多字。传为老子所作;也有说《老子》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是撷拾道家传诵之话,编纂而成的著作。书中思想认为:自然无为才是天道,也就是不强行而为、不有意志目的而为,强调宇宙间有对立关系,也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对后代思想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现今社会许多行业都拜老子为祖师爷,如铁匠、煤窑匠、磨刀匠等。老子又称伯阳、太上老君、老聃等。

【故事】

为什么一定要回归“天道”呢?因为道家认为“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一旦违反自然的规律,自然便会动荡反扑;事物到了极端的地步,一定会反向而行,何况,天道是要“损有余以补不足”的。

《尚书·大禹谟》中有:“满招损,谦受益”,拥有太多是违反自然的,所以会招致损伤;但谦者虚怀若谷,向自然显示不足,自然就会“补”之,使谦者受益。宋朝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中也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话说得太多、态度表现太强烈,都会违反天道,而招惹是非麻烦。

事实上,能真正表现虚怀若谷的人不多,就连最基本的“知足”,都很少有人做得到,更不必谈在“功成名遂”后“身退”了。《老子·第四十六章》提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认为天下最大的灾祸是起于“不知足”,天下最大的罪过是由于“欲得”,能知足的那种满足,才是长久的满足。

要先“知足”,才能更进一步做到“舍”。“功成名遂,身退”就是一种“舍”的作为,要舍弃名、利、权力、富贵,并不容易,就像要从“急流勇退”一样,若没有大智慧是不容易办到的。吴起的《吴子兵法·料敌》教人作战时要“看可而进,知难而退”,掌握观察敌情,抓住适当的时机进退,才能求得胜战。对于伴君如伴虎的臣子,更当有这样的见解,历史上的范蠡与范雎,就是知道“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人物,所以,能够避开灾难;但商鞅、白起、吴起等人,却因为“不知进退”,以致最后商鞅被车裂、白起被赐死、吴起被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