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14276100000032

第32章 电视谈话节目评析(4)

当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丽人型,二是文化型。丽人型主持人往往属于表演型的,在节目创办伊始能吸引很多观众的眼光,但主持节目时经常信口开河,屡屡出错,还不知错在哪里;谈话说不到点子上,有时简直像背台词,没有“脱口秀”所应有的脱口而出的感觉,留给观众的是做作和虚假。这都是由于他们对话题缺乏一种深刻的哲学、文化的理解,不能与嘉宾进行一种内在的沟通、融合与碰撞,所以只能在话题的表层“滑冰”。文化型主持人具有丰厚的学识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谈吐高雅,在节目现场是磁场的中心,散发出文化气质的光芒,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反应敏捷,要言不烦,平常的话题一经点拨便引向深入。这样的主持人甚至原本就是教授、学者或知识渊博的记者编辑,内在的文化积蓄、鲜明的主持风格、有容乃大的气质使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大大增加。文化型主持人使电视主持人的格局发生了近乎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推进了电视艺术的发展,也使谈话节目更具观赏性。多年来,国内电视节目主持人主要出现在大型文艺晚会和综艺节目上,所以挑选主持人多侧重于容貌、仪表等外在素质,忽略了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幽默感等方面。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蓬勃发展,秀外而慧中的主持人将越来越受青睐。

二、评析节目嘉宾

电视谈话节目中,嘉宾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们是现场的主要谈话人。从传受双方的关系来说,在现场人际传播的情境里,嘉宾既是传者,又是受者;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针对场外观众,嘉宾与主持人一样,是传者。如果说,主持人只是交代、引导话题的话,那么,话题的展开、深入、升华则主要由嘉宾来完成。难以想象,离开了嘉宾的支撑,电视谈话节目会变成什么模样。

1.嘉宾的类别分析

选择什么样的嘉宾主要是由话题决定的,此外也会参照受众心理和预期的传播效果,既考虑嘉宾的权威性,又考虑他们的代表性。一般来说,除了非出席不可的节目当事人之外,还有以下几种人可供选择:

(1)专家学者。“术业有专攻”,他们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眼光独到,见解深刻,由他们承担阐述、解释、评论、总结某话题的任务,有助于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和公信力。

(2)政府官员。他们对政府决策的宏观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熟悉各项政策法规,是公共事务领域的权威,因而是讨论政府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理想人选。西方的广播电视谈话节目曾经是政党竞选的有力工具。在我国,随着“公共领域”在电视媒介的延伸,谈话节目中经常出现政府官员的身影。需要指出的是,他们要带着一颗平常心来到节目现场,力戒官话,与大众达成真正的交流与沟通。

(3)名人明星。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名人效应”、“明星光环”仍然具有一定的感召力,能够提高公众的兴趣。但媒体要避免他们“出镜率”过高,或采取“熟人陌生化”策略,挖掘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

(4)新闻记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见多识广,比较了解社会和民生,对社会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一般“笔头”和“口头”都不错,适宜在节目中举证、评论。

(5)平民百姓。随着媒体视点下沉,关注平常人生“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成为了“媒介人物”。“小人物”们的命运折射社会的大变迁,更容易在广大电视观众中激起共鸣。

(6)边缘人群。从“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到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边缘人群的喜怒哀乐最能反映社会最底层的真实信息,体现媒体的一份真切的人文关怀,往往能收奇效。

2.嘉宾的组合设计分析

谈话节目一旦确定并寻找到了合适的嘉宾,往往会对其出场方式进行设计,更好地发挥出嘉宾的功能,令节目出彩。嘉宾的出场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组合嘉宾

当嘉宾的人数超过一位时,可以对嘉宾资源优化配置,以组合方式出场。这样可形成多人谈话中的互动、反差、冲突等关系,呈现更生动的细节。

嘉宾之间可能因为共同经历了一个事件而聚在一起,或者邀请嘉宾的亲朋好友,讲述嘉宾的故事或谈对嘉宾的认识。《实话实说》等谈话类节目经常以这种方式来组合嘉宾,工作搭档、情侣、父子、夫妻、师长、好朋友、同事等,不论是共同作为主体嘉宾,还是有主次之分,都能形成轻松的交流气氛,成为嘉宾之间互动的前提条件。

嘉宾之间可以是不同层次的交流者,在谈话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事件的亲历者,可以用感性的体验谈自己的感受;专家学者则用理性的分析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比如《情感方程式》栏目,除了遭遇情感问题的普通人嘉宾,还有相对固定的名人嘉宾和心理学家组成“情感鉴定团”,对普通人嘉宾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他们走出情感困惑。

(2)意外嘉宾

意外嘉宾也称为神秘嘉宾,是主嘉宾并不知情,由编导事先设计,在节目现场突然出现、承担某些特殊功能的次嘉宾。意外嘉宾和主嘉宾之间通常存在着某些情感上或者其他的关联,他们的出现能给主嘉宾一个惊喜,触动其情绪,达到提升现场气氛的目的。此外,意外嘉宾也可以引发话题,制造悬念,在节目编排时做成片花或打成隔断,吸引观众继续收看。

如《艺术人生》中《刘欢——六十年代生人》这期节目,刘欢的老师们下台之后,主持人朱军说了句“同学们都站起来吧”,观众区内呼啦啦站起来十几位观众,他们都是刘欢30多年没见面的小学同学。这些熟悉而又有些生疏的面孔,让刘欢不禁双手捂住脸,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很久没有说话,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情。意外嘉宾的使用,可以使整个节目精彩好看,形成亮点。

三、评析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在谈话节目中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类型节目的观众。他们是各种观点的接受者,但他们的反应又可刺激现场嘉宾的观点。没有现场观众的谈话节目,类似于“空谈”。因而,谈话节目往往选择有参与热情(对谈话者的发言作出反应)、理解力强、表现欲强(对某一话题比较感兴趣、有自己的见解和表达的欲望)、表达能力好的观众,他们在现场的表现也值得分析。

1.评析现场观众的参与方式

从目前大多数电视谈话节目的情况看,现场观众与嘉宾的交流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

一种是在嘉宾与主持人的交流全部结束之后,在节目的结尾部分留出一段固定时间让嘉宾与现场观众对话。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嘉宾与主持人的交流比较集中,观众可以在对嘉宾的观点、性格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之后再提出问题,因为问题往往更有针对性。而且整个节目的结构也比较清楚,可以自然地分为两部分。

另外一种是在谈话的每一个段落结束时都留出短暂的时间让现场观众与嘉宾交流。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节目的气氛显得较为活跃,观众能够很快就参与到谈话之中,即兴的碰撞更多,而且节目的节奏变化也较为丰富。

还有一种方式是在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中即兴引入观众的参与。例如当嘉宾谈到了某一个观众很感兴趣的问题时,主持人可以根据现场气氛及时让观众发言和提问。这种方式非常灵活,完全依赖于主持人对现场的判断及调度,它能够有效地活跃现场谈话的气氛,调动嘉宾与观众的积极性,也最能够产生即兴的火花。

2.评析现场观众的功能

现场观众的主要功能有如下三点。

首先,现场观众能够有效地营造和烘托谈话的氛围。除了少数节目外,大部分电视谈话节目需要有观众的参与。现场观众越多,情绪越热烈,节目的“人气”就越旺,谈话的氛围也就越好。精彩的话语、观点只有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发生观点的碰撞时才会激发出来。参与谈话的人越多,不同的声音也就越多,观点的交流碰撞往往也更激烈,谈话也就更容易“出彩”。在国外,电视谈话节目邀请到现场的观众数量往往有数百人之多。如果现场观众数量过少,就无法有效地烘托出现场谈话的氛围。

其次,现场观众参与到现场谈话中,与嘉宾和主持人进行交流,丰富了谈话的层次。观众并不是嘉宾的陪衬,他们不仅仅是为嘉宾来鼓掌的。现场观众与嘉宾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不必以仰视的眼光注视嘉宾,可以对嘉宾提出尖锐的问题,甚至向嘉宾挑战。事实上,把观众和嘉宾放在平等位置上进行设计,现场会产生更多的精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