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七卷)
14279700000005

第5章

五、刘邦运筹帷幄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从此与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战争。

在楚汉相争的最初岁月中,刘邦好几次被项羽打得损兵折将,溃不成军。公元前205年,楚汉两军在彭城(今徐州)交战,汉军全线崩溃,伤亡将士二十多万人,连刘邦的父母和妻子都被楚军俘获了。刘邦自己一直跑到河南荥阳才站住脚跟。

“彭城之战”的惨重失败,使刘邦几乎失去了胜利的信心。他在途中对谋臣张良说:“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我准备不要了。你看送给什么人,可以使他们为我建功立业?”

张良说:“大将韩信善于用兵,屡战屡胜;楚九江王英布和项羽有矛盾;魏相国彭越是一个能征善战的猛将。您就送给这三个人吧!如果他们能够为您出力,项羽就没有了安宁的日子,最后一定会失败。”

刘邦根据张良的谋划,联络彭越,策动英布背叛项羽,同时命韩信与他们相呼应,加紧对项羽后方进行骚扰和进攻。到公元前203年,项羽被迫同刘邦停战讲和,双方确定以鸿沟为界。鸿沟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是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古运河。

平分天下的和约缔结以后,项羽就踏上了东归之路,刘邦也准备率军返回关中。此时又是张良深谋远虑。他和陈平一起劝说刘邦,不要放虎归山,要穷追猛打,将项羽一举消灭。刘邦觉得张良的意见很有道理,就调回大军开始追击项羽,一直追到阳夏。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陷入汉军重围。项羽突围无望,兵败自杀。刘邦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统一了天下。

在庆功大会上,刘邦论功行赏。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子房(张良)虽然没有上阵打仗,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刘邦当即宣布封赏张良齐地三万户,被张良谢绝,最后张良被封为留侯。

六、崔浩谏言明元帝

北魏明元帝(拓拔嗣)泰常二年(公元4~17),东晋齐郡太守王懿投降,他献计说刘裕目前正屯兵洛阳,应派大军切断刘裕退路,刘裕成瓮中之鳖,可不战而克之。

明元帝听了很兴奋,当时恰好博士祭酒崔浩正在给明元帝讲授《尚书》,明元帝便征询他的意见:“刘裕现在已进军至潼关,您看这事能成功吗?”崔浩回答说:“姚兴好大喜功,徒居虚名,并无实力,他儿子姚汛又体弱多病、现在后秦已是众叛亲离。在这种情况下,刘裕乘人之危,而又兼兵强马壮,攻灭后秦乃是指日可待的事。”明元帝问:“您觉得刘裕和慕容垂相比,哪个人的军事才能更高明?”崔浩说:“慕容垂出生名门,一生下来便无比尊贵,投奔他的人所在多是,如同飞蛾赴火,他只要稍稍善待这些人,便可轻而易类成就功名。相反,刘裕出身寒门,没有门阀根基,但他振臂一呼,将士效命,诛杀权重一时的桓玄,北擒慕容超,南灭卢循。可见刘裕的军事才能更胜慕容垂一筹。但如果他摧毁姚秦政权,占有关中,关中汉人与北方人杂居,矛盾重重,即使是刘格也不能安定稳稳地统治下去。最后关中仍将为我们所占有。”明元帝又问:“刘裕现已攻人关内,进有姚秦大军,退则无功而返,如果我们派遣精锐骑兵袭击彭城、寿春,切断他的后路,刘裕还能站稳脚跟吗?”崔浩说:“目前对我们威胁最大的柔然、屈丐还未平定,陛下您千万不能亲率大军去攻打刘裕。而我军部署在南面的将领长孙嵩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而没有攻城掠地的军事本领,根本不是刘裕的对手。所以我建议我们再等待、观察一阵。”明元帝一笑:“先生考虑得真是周到啊。”崔浩说:“我常常私下和人评论近代人物的得失,现在不能再隐瞒您了。我认为,王猛辅佐前秦行坚治理国家,他是苻坚的管仲。慕容烙辅佐前燕少主慕容,他就是霍光再世。刘裕平定东晋内外的叛乱,他相当了为曹操建立了伟业的司马懿。”明元帝问:“那么你觉得先帝(道武帝拓拔珪)怎么样呢?”崔浩说:“先帝大量起用漠北淳朴豪放的英雄,进人中原汉族聚居地区,改变了那里的生活方式,统一了北方,他的丰功伟迹可与伏羲、神农、尧舜、禹汤相媲美,我怎能妄加评论呢?”二人谈兴甚浓,直至夜半时分。

明元帝赐给崔浩美酒十斛,水精戎盐一两,说:“我觉得您的这些话就象这些美酒、精盐一样值得品味,赐给你这些东西,表示我们应共同思考这些问题。”

七、范纯仁不见之怨

范纯仁(公元1027~1101年),字尧夫,是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考取进士,曾任京西、陕西转运副使。

有一次,范纯仁应召回京,神宗向他询问陕西路一带城邑、兵器、粮食贮存的情况。范纯仁回答道:“城邑粗略建成,兵器也刚修好,粮食基本上贮存完。”神宗感到很惊奇,不满地说:“我非常倚重和信任你的才干,然而,你为什么谈起这些重要事情时,都说‘粗略’、‘粗略’的呢?”范纯仁回答道:“所谓粗略,就是不够精细的意思,能够做到粗略完成,也就行了。希望陛下千万不要想在边境一带打仗立功,如果边境的文臣武将心存怨气,采取观望的态度,日后将会成为意料不到的祸患。”范纯仁被拜为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他又上书奏道:“王安石改变祖宗立下的法度,用苛税搜刮民财,弄得民怨沸腾,人心惶惶。《书》说:‘怨恨不一定都表现出来,要消除那种埋藏在人们心底、表面看不见的怨恨。’希望陛下消除人们没有表现出来的怨恨。”神宗还不理解他的话,问道:“什么是没有表现出来的怨恨呢?”范纯仁进一步解释向他说:“唐代人杜牧说过:‘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说的不见之怨,就是这个意思。”神宗对他表示赞许,采纳了他的意见。

八、扶持二世皇帝

始皇于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出游到会稽山,沿海而上,北到琅邪山。丞相李斯、兼代符玺今的中车府令赵高都为随从。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大儿子扶苏因为几次直言劝谏皇上,被派遣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担任将军。小儿子胡亥受到始皇的宠爱,要求跟随出游,皇上答应了他。其余的儿子都没有跟随出去。

这年七月,始皇达到沙丘,病得很厉害,命令赵高写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与灵枢到咸阳伞合举行丧礼,然后安葬。”诏书已封好,还没有交给使者,始皇就辞世了。诏书和御印都在赵高那儿。只有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和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逝世了,其余百官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上在外面驾崩,又没有正式确定太子,所以保守秘密。而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暖又通风凉爽的卧车里,百官报告政务和进献食物都照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上的命令从卧车里批准百官报告的政务。

赵高便扣留了始皇给扶苏的诏书,而对公子胡亥说:“皇上驾崩,没有命令封诸公子为王而只赐给长子一封诏书。长子一到,就会登位作皇帝,可您却连一寸封地也没有,怎么办呢?”胡亥说:“是啊。我听说过,贤明的君主是了解臣子的,贤明的父亲是了解儿子的。父亲临终,不赐封儿子们,有什么话可说呢!”赵高说:“不能这么说。当今天下的大权,谁存谁亡,都在您、我和丞相手中,希望您慎重考虑。况且让别人臣服和向别人臣服,控制别人和受别人控制,难道可以相提并论吗?”胡亥说:“废掉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不遵从父亲的遗命而怕死,这是不孝;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扶持而登位,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会招来殃祸,国家也会灭亡。”赵高说:“我听说商汤周武杀死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说是大义之举,不能算是不忠。卫君杀死他的父亲,卫国人称颂他的功德,孔子也记下了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办大事不能顾小节,行大德用不着谦让,乡里的风俗各有习惯,百官效力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顾小节而失大体,日后一定有祸患;狐疑犹豫,将来一定后悔。当机立断大胆去干,连鬼神也会回避,将来一定成功,希望您好自为之!”胡亥深深地叹着气说:“现在大行皇帝还没有发丧,丧礼还没有结束,怎么好拿这件事去要求丞相呢!”赵高说:“时间哪时间,紧迫得不容多虑!要象装上干粮骑上快马赶路一样,唯恐耽误了时机!”

胡亥同意了赵高的意见。赵高说:“不跟丞相商量,恐怕事情不能成功。请让我替您去和丞相商议这件事。”赵高便去和丞相说:“皇上驾崩;给长子留下了一封诏书,要他到咸阳会合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还没有发出。如今皇上辞世了,此事没有别人知道。给长子的诏书和御印都在胡亥那儿,确定太子就在您与我赵高口中一句话罢了。这事该怎么办?”李斯说:“您怎么能讲出这种亡国的话!这不是臣子应当议论的事!”赵高说:“您自己盘算一下:您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样?功劳的高低和蒙恬比怎么样?谋略深远而无失算比蒙恬怎么样?跟天下人没有仇怨比蒙恬怎么样?跟长子故旧情谊而深得信任比蒙恬怎么样?”李斯说:“这五样都比不上蒙情,可是为什么要这样责问我呢?”赵高说:“我本来是一个宦官仆役,幸而能够凭着谙习刑狱文书而进入秦宫,管事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秦王罢免的丞相或功臣有封爵传到第二代的,最终都是被诛杀而死。皇上有二十多个儿子,都是您所了解的。长子刚强而又勇敢,对人信任,善于鼓励士人。他登位一定任用蒙恬作丞相,您恐怕终究不能带着通侯的印信告老还乡,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奉命教胡亥学习法律已经好几年了,没有见过他有什么过失。他仁慈厚道,轻钱财而重贤士,心里很聪明,只是口头不善言辞,竭尽礼仪尊贤敬士,秦朝的公子们没有比得上他的,可以立为继承人。希望您考虑决定。”李斯说:“您还是守您的本份吧!我遵照主上的遗诏,听从上天的安排,还有什么可考虑决定的?”赵高说:“平安可以成为危险,危险也可以转变为平安,一个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安危的关键,怎么能算是聪明人呢?”李斯说:“我不过是上蔡街巷的一个平民,蒙皇上圣恩提拔当了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丰厚的俸禄,因此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担委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皇上呢;忠臣不因为怕死而侥幸生存,孝子不过分勤劳而伤害自身,做巨子的各守职分罢了。请您别再多说。否则将会叫我李斯得罪了。”赵高说:“我听说圣明的人应该灵活多变,遵从事物变化的规律而顺应潮流,看到事物发展的苗头就知道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看到事物发展的动向就知道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事物本来的规律就是这样,哪里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当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掌握在胡亥手中,我能体会他的意向。况且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天露寒霜降花草就凋落,春天冰化水流万物就得生长,这是必然的结果。你怎么还意识不到呢?”李斯说;“我听说晋国改换太子,三代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君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属,不听劝谏,国家成为废墟、社稷危亡。这三件事都因为违背天意,结果国破家亡。我应当象堂堂正正的人哪,怎么能参与叛逆阴谋!”赵高说:“上下齐心,事业可以长久;内外一致,事情就没有差错。您依我的计策,就能长保通候的爵位,世世为侯,一定有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丘、墨翟那样的智慧。如今放弃这个机会不千,必将祸及子孙,我实在为您担心。聪明人是能转祸为福的,您打算怎么决断呢?”李斯仰面对天叹了一口气,流着眼泪叹息道:“唉!我偏偏遭遇这个变乱的时代,既然不能以死效忠,又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当时李斯就听从赵高了。赵高便回报胡亥说:“我奉太子的命令去通知丞相,丞相李斯敢不遵命!”

于是李斯便参与谋划,伪造始皇给丞相的诏书,立胡亥作太子。更改赐给长子扶苏诏书称;“我巡视天下,向各处各山的神灵祈求延长寿命。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率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多年,不能前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一点功劳,反而屡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措施,因为不能解除监军职务回朝当太子,日夜怨恨。扶苏为子不孝,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过失,应当知道他的谋算。蒙恬做巨子不忠,也赐死,将军队交给副将王离。”将诏书封好,加盖了皇帝的御印,派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一使者到达上郡,扶苏知其内容后、就哭着跑进里面的屋子要自杀。蒙恬劝止扶苏说:“皇帝在外巡视。没有确定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守边,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如今一个使者来,就连杀;怎能断定他不是假的?希望您再请示一下,经过再次请示而后自杀,也不为迟。”使者连连催他,扶苏为人忠厚,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要请示什么!”就自杀了。蒙恬不肯死,使者就把他交给狱吏,囚禁在阳周。

使者回来报告,胡亥、李斯、赵高皆大欢喜。回到咸阳,就给始皇发丧,太子继位作了二世皇帝。用赵高为郎中令,经常在宫中侍奉二世。

九、平羌叛乱的虞诩

虞诩,字升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37年,武平(今河南省鹿邑)人。虞诩出生于平民家庭,早年父母双亡,他靠祖父母抚养长大。祖父母是有见识的人,虽然家境贫寒,仍节衣缩食,咬紧牙关供孙子读书识字。虞诩从小聪明懂事,好学上进。贫穷的家庭环境和祖父母对他的期望成了促使他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他求学特别用功,学问、学识进步很快,年纪轻轻就在乡里成为有影响的学子。

虞诩因孝成名,被本县县吏奉为孝孙,再加上他有文化有才学,被举荐为候选官职。后来被安排到太尉李修府中任郎中。这个差事虽算得上是个小小的官职,但地位卑微,只是管理车、骑、门户,在府内充任侍卫,外出作战随从参战。

公元110年,羌族叛乱,攻掠凉州,北边的匈奴、鲜卑族也不断进入汉族集聚区掠夺袭扰。负责戍边的大将军邓骘想放弃凉州,集中兵力守卫北部边疆,朝廷大臣在弃或保凉州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在邓骘的极力坚持下,众臣只好怏怏同意。

虞诩听说此事,深为国家担忧,他地位虽然低微,但忠于职责忠于国家。他觉得只要依靠当地百姓,凉州一定能保住。他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没有资格上朝议政的,因此,只好利用在太尉府中当差的机会,等太尉李修退朝之后晋见太尉。李修还算谦和,他召见了虞诩,并听他阐述自己的意见。诩虞说:“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以我看来,未见其便。先帝开拓疆土,劬劳后定,而今惮小费,轻易弃之,此一不可也。凉州既弃,三辅暴露,则园陵失去屏障……。谚云,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凉州习兵壮勇,实过其他州郡,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患,是以凉州在后之故。凉州士民,所以摧坚折锐,蒙矢石于行阵,父死于前,子战于后,无返顾之心,是以臣属于汉之故。今若弃其疆域,徙其人民,安土重返,必生异志;倘猝然发难,因天下之饥敝,乘海内之虚弱,豪雄相聚,量才立帅,驱氏、羌为前锋,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以御之。如此,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此三不可也。”李修听后,深为感悟,他对虞诩说:“若非汝言,几误国家大事,但欲保凉州,须用何策?”虞诩说:“今凉州扰动,人心不安,应防有它变。如诚使朝中公卿、收罗该州豪杰数人,作为掾属,又引牧守子弟,授为散官;外示激扬,令其感激,内实拘致,防其为非,凉州有何难保!”李修闻言,立即上朝讲奏,朝廷终于推翻邓骘所言,坚持守卫凉州。

因保凉州提议有功,虞诩成了小有影响的人物。后来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发生农民起义,朝廷派虞诩出任朝歌长。虞诩受命,立即启程去见河内太守马棱,马棱对他说:“你是一位儒生,本应在朝中任职,怎么派你到那混乱的地区?”虞诩却答道:“既然是朝廷的官吏,怎么敢逃避祸患和灾难呢?朝歌是韩、魏郊野,背靠太行山,面临黄河,距敖仓只有百里的路程,青冀人民,流亡数万,那里的叛乱者不知道开仓招众,劫持库兵,守住城皋,看来他们并没什么远大的眼光和志向,不足为虑。只是目前叛乱者的士气正盛,不可与他交战,希望太守给以宽限,不要逼他们太紧,我自有处理办法。”太守马棱答应了虞诩的要求。

虞诩就任之后,第一个号令就是招募勇壮之士。他根据其品行把壮士分为三等:专行攻劫者为上等,好盗窃者为中等,不务正业者为下等。虞诩命令椽吏以下,各举所知,招到了一百多人。

虞诩把这些有过之人召集到一起,摆下酒宴,先宣布免除其犯过的罪责,在酒足饭饱之后,让他们再回到造反者或盗贼之中,诱使他们出来攻掠和盗窃。虞诩命令军队预伏于特定地点,当叛乱者被引诱到设伏地点之后,立即冲出攻杀,使叛乱者元气大伤,再不敢明日张胆地抢掠攻杀和盗窃了。

虞诩把犯有造反、抢劫、偷盗等罪责的人一一造册登记,然后命裁缝为他们制作衣裳,在衣服上标明犯罪的记号,这些人一出入街市,立即抓拿归案。经过如此惩治,平息了叛乱,压制了盗贼,安抚了平民百姓,使朝歌很快恢复了平静与安宁。

公元115年,羌族叛乱,大败汉军,边疆告急,朝廷急需有才能懂军事的人才。西羌已开始进逼武都、汉中。朝中诸将无人请缨。此时,邓太后想起了虞诩,守卫凉州的争议给邓太后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认为虞诩有将帅之才。于是,立即把他擢升为武都太守。

虞诩系身家性命于国之安危,只关心责任,而不计个人利害。在当时的环境,武都已被羌兵所围,从京都洛阳到武都的路上处处都可能遇到羌兵的攻杀。在这种形势下只给头衔而不给兵将就让虞诩去赴任,无异于送他去死。

虞诩临危受命,泰然自若,他带了随从官吏和少量的军队西出洛阳前去赴任了。进至陈仓境内的崤谷,遇到羌兵数千人截击。虞诩立即于阵前发布命令,停止前进,向朝廷请求援兵。此消息传到羌族那里,信以为真,抢了些东西就撤回去了。虞诩乘虚通过崤谷。

在行军路上,随时都可能遇到羌兵的追杀与袭扰,为防不测,虞诩率军急走,日行百里,每到一处安营造饭之时,虞诩即令部下,多造一倍的灶坑,以使羌人以为汉军逐日增兵。此法果然奏效,羌人狐疑不决,不知汉人增加了多少兵马,因此,始终不敢近前。羌兵尽管一路尾追虞诩,但一直到虞诩进了武都城,羌兵也未敢袭击虞诩。事后,部下不解增灶之用意,前去询问,虞诩说,此乃孙膑增兵减灶的反用。孙膑增兵减灶是以强示弱,我用兵不增而灶增,是使敌误以为武都派兵接应,因此,不敢犯我。

到武都之后,虞诩清点兵马,汉军总数不过三千,而敌军却有万余人。虞诩立即改编汉军,招兵买马。他告示部卒每二十人可购一匹马代为劳役,并针对羌人多为骑兵的特点迅速组建起万余人的骑兵队伍。

虞诩在赤亭遇羌兵万余人的包围。虞诩决定消灭羌人主力。于是,派人出城调兵埋伏于羌兵撤退必经之路。一切布置好之后,在羌兵试探性地进攻时,虞诩示敌以弱,用小弓射敌人,箭未及敌而落地。羌兵以为汉军弱小,于是放大了胆子往前冲。此时,虞诩发令,改用强弩射敌,而且二十弩为一组,同时射向一名敌人,这样,弩无虚发。羌兵遭此打击,怯惧顿生,表现出进退犹豫之状。虞诩当机立断,亲率军队杀出城外。羌兵大败,夺路而逃,汉军一路追杀,势不可挡。羌兵在溃逃中已死伤大半,好不容易逃到黄河边,准备渡河逃跑时,汉军早已按虞诩的布置埋伏于此,伏兵乘羌兵半渡而击之,致使这股羌兵主力几乎全军覆灭。

虞诩在短时间内整顿了汉军,乎息了羌人的叛乱,使武都一带由战乱转入了和平安宁的环境。

一〇、桓公见鬼

“桓公见鬼”说明鬼不过是一种心理幻象,怕鬼只是自己的精神因素。

此典出自《庄子·达生》。

齐桓公在沼泽地里打猎,管仲为他驾车,可是却遇见了鬼。桓公抚摸着管仲的手,问道:“仲父见到什么了吗?”

管仲回答说:“我什么也没见到。”

桓公回宫以后,忧郁成疾,好多天都不上朝。齐国有个叫做皇子告敖的士人对桓公说:“是您自己伤害了自己,鬼哪能伤害您呢?人体内的愤怒之气,消散而不返归于身,就表现为神气不足;气上攻于头而不下降,就使人好发怒;气下降而不上升,就使人善忘;气不上不下,集结在心脏部位,就使人生病。”

桓公说:“那么到底有没有鬼呢?”

回答说:“有。室内有鬼名叫履;灶上有鬼名叫髻;粪堆上有名叫雷霆的鬼;东北墙下,叫倍阿鲑龙虫的鬼;西北墙下,有名叫髻阳的鬼盘踞在那里;水里有鬼叫罔象;丘陵有鬼叫做夔;山上的鬼名叫夔;旷野中叫彷徨的鬼;大泽里有叫委蛇。”

桓公说:“请问,委蛇的形状是怎样的?”

皇子说:“委蛇,大如车毂,长如车辕,穿紫衣,戴朱帽。那东西最怕听隆隆的车声,一有车声就抱头而站立。见到它的人就快要成霸主了。”

桓公听后满面堆出笑容地说:“我见到的正是叫做委蛇的鬼。”

于是整理衣帽与皇子告敖同坐共语,不到一天病也不知不觉就好起来了。

一一、面皮安放

寓言借眉、眼、口、鼻争位置高下,辛辣地嘲讽了争权夺利。

此典出自《醉翁谈录》。

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四种器官,都有神灵。

一天,嘴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事,位置竟然处在我的上方?”

鼻子说:“我能辨别香臭,而后你才可以吃食,因此我的位置处在你的上方。”

鼻子又对眼睛说:“你又有什么本领,位置却处在我的上方呢?”

眼睛说:“我能观察美丑,能看东西,功劳不小,所以应该处在你的上方。”

鼻子又说:“如果是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能力,也处在我的上方呢?”

眉毛说:“是呀,我也不知道和各位怎么争来了这么个位置,我如果放在眼睛鼻子的下方,不知道你这一张皮,要放在哪里?”

一二、华屋山丘

“华屋山丘”意在慨叹人生生死莫定,世事变化无常。

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

晋朝谢安是一位学问渊博、才智很高的名士,很讲义气重感情,诗文在当时非常有名且受到人们的赞赏。

谢安有一个外甥,名叫羊昙,非常聪明,谢安非常疼他,而羊昙也对这位舅父格外敬重,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和父子一样。后来谢安死了,羊昙非常悲痛。因为谢安的坟墓是在西门,所以羊昙从此不走西门那条路,如果有事情要出去西门时,总是绕弯从其他地方进出,因为恐怕看见舅父的坟墓,心里伤心。有一天他喝醉了酒,误走到西门,于是大哭起来,拿着马鞭敲着城门高声叫道:“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一三、华阳隐居

“华阳隐居”比喻超脱尘世,置身物外。

此典出自《梁书·陶弘景传》。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人,字通明。曾帮助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推翻齐朝,建立梁朝,参与朝廷机密大事,被人称作“山中宰相”。

在齐朝时,陶弘景也很受朝廷器重,身任诸位王子的侍读,举足轻重。然而,他却闭门读书,不与他人交往。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陶弘景上表辞官,得到皇上的准许。临行时,公卿大臣都出来送行,盛况空前。

辞官后,陶弘景来到句容县(在今江苏省)的句曲山隐居。他总是说:“这座山下是道家的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方圆一百五十里。从前,汉代咸阳的茅盈和弟弟茅固、茅衷三人成仙得道,居住在这里,所以当地人将山改名为茅山。”于是,他在山中修建馆舍,居住下来,自称为“华阳隐居”。

一四、居安思危

在享受安逸快乐的时候,应该想到一些危险的事情;也就是在看到事情有利方面的时候,要想到一些不利或困难的情况。

此典出自《尚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代,各国互相攻伐,几乎没有安宁的日子,史称战国。当时郑国要出兵侵犯宋国,引起晋、鲁、卫……等十一个国家的不满,派出军队围住了郑国都城,逼迫郑国退兵,郑国被迫和那十一个国家签订和好盟约。楚国(当时被中原的国家认做野蛮的地方)见郑国与这些国家和好了,便向秦国借兵攻打郑国,郑国又对楚国表示降服。这样一来,中原十二国认为郑国背弃了盟约行为,便共同出兵攻打它。

郑国首先请求较强大的晋国同意讲和,晋国答应了郑国的要求;并转告其他国家也这样做了。郑国感谢晋国的帮助和支持,送给晋国许多兵车、乐器和乐师、歌女。晋王把歌女的一半分送给他的功臣魏绛。魏绛不肯接受晋王的赏赐,说:“现在你能够团结和统率许多国家,这是你的能耐和大家的功劳;我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不过,我很希望你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想到国家未来的许多事情。听人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谨以这个道理来劝你。”

一五、猛虎不如群狐

“猛虎不如群狐”比喻一个集体的力量,强于任何个人。

此典出自《晋书·王镇恶传》:“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

南北朝时,南宋皇帝刘裕带领一大批将领北伐,所向无敌,一直打到洛阳,大将王镇恶的功劳最大。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儿子,智能双全,在北方有很多亲朋故友。刘裕正顺利进军、眼看可以统一中国时,突然得知朝廷发生了重大的事情,必须要他亲自去处理,无奈,他只好把统帅大权交给儿子,自己赶回朝廷。这时,大将沈田子劝告刘裕说:“你最好把王镇恶带走,你儿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变那就糟糕了!”刘裕说:“正因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来抗击敌人。你们十几员大将都是我的心腹,有你们在,还怕什么王镇恶叛变?俗话说‘猛虎不如群狐’嘛!你们注意些就行了。”说完,刘裕就回京去了。

后来,王镇恶真的没有叛变的意图,倒是沈田子等人时刻防范王镇恶,给他“穿小鞋”,终于害死了王镇恶,使整个北伐大军遭到惨败,沈田子等人也阵亡了。

一六、欺以其方

“欺以其方”比喻坏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骗别人。

此典出自《孟子·万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春秋时代,郑国贤相公孙侨,字子产。一次,有人送给他一条活鱼。子产就让管理池塘的人把鱼养到池塘里。管理池塘的人把鱼煮熟吃掉后,向子产报告说:“把那条鱼刚放到水里的时候,它还不够活跃;过了一会儿,它就摇头摆尾地游动起来。然后,很快地游向水的深处,再也看不见了。”子产听了这番话之后,高兴地说:“鱼儿到了好地方啊!鱼儿到了好地方啊!”管理池塘的人暗暗得意,离开子产之后,就对别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吃掉了,他还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啊!鱼儿得到了好地方啊!’”

一七、火烧博望坡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诸葛亮后,对敬重不已,拜他为军师,每有军机大事,必定向他求教;然后再作决定。刘备常常对关羽、张飞二人说:“我得了孔明,犹如鱼儿得了水”。当时诸葛亮还未曾参与过战事,关、张二人并不知道他的盖世奇才,只当他是区区一介书生,所以对他很不服气。

有一天,正好有探马来报告,说是夏侯惇率领10万曹军正向刘备驻军的新野杀来。张飞对关羽说:“既然大哥信赖诸葛亮,这次就让他去迎击曹军好了。我正要看看究竟这位书生有多大能耐呢。对关、张二人的心思,诸葛亮早有觉察。他担心诸将不听从他的指挥,一破敌”良策无从实施,便对刘备说:“主公真要让我率军破敌,就请赐我尚方宝剑,允许我对不听指挥的将领先斩后奏。”刘备答应了。

诸葛亮有了尚方宝剑后,便召集诸将前来听令。众将到齐后,诸葛亮开始调兵遣将起来,他下令。“关羽领兵1000人埋伏在博望城左边的豫山,敌人到时,不要同他们交战,放过来就行了,等南边起了火,就立即烧掉敌人的粮草辎重。张飞领兵1000人去城右边安林后的山谷中埋伏,看到火起,便去博望城中放火烧敌人的屯粮仓库。关乎、刘封二人率领6500人马,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敌军一到便放火。赵云领兵前去正面迎敌,只准输,不许赢。主公亲领1000人马作赵将军后援。诸将听清楚,不得有误。”

关羽见诸葛亮连刘备都派上任务了,唯独他自己无事可干,便问:“那么军师您干些什么呢?”诸葛亮答道:“我一介书生,不能上阵,只好坐守新野县城了。”张飞听后;不满地说:“军师倒挺自在,光让我们去厮杀。”诸葛亮正色说道:“尚方宝剑在此,违令者斩无赦!”张飞无奈,只好领命而去。几位将领对诸葛亮的安排都不太理解,但慑于尚方宝剑,便都按照命令去布置了。

众人离开后,诸葛亮又吩咐刘备立即带兵去博望坡驻扎,等明日黄昏曹军到来后,先弃营而逃,见火起再杀回去。他又令孙乾、简雍二人准备庆功筵、记功簿,一专等诸将打胜仗回来。仗还没打便准备庆功,这倒让刘备也疑惑不解起来,但大战在即,他也不好再说什么。

夏侯惇和于禁率领曹军到了博望,留下一半人马看守粮草,在后面慢行。自己则带了另一半人马向前急行军。不一会,曹军同赵云率领的1000人遭遇了。夏侯惇见赵云的人马队伍零乱,旗帜不整,便暗暗嘲笑诸葛亮不会用兵,定以这样的部队作前锋;赵云拍马来战夏侯惇,刚打了几回合,便诈败而逃。夏侯惇指挥官军紧紧追杀。追了一会儿,赵云回马再战,然后又败去。

曹将韩浩似乎看出了赵云是诈败而逃,便提醒夏侯惇说;“赵云可能是伴败,想引诱我们进入埋伏圈。”夏侯惇满不在乎地说:“敌人军容不整,即使有十面埋伏,也不用害怕。”官军继续追击,不一会便来到了博望坡。忽听一声炮响,刘备率军杀了过来。夏侯惇见刘备的人马不多,便引军来战,刘备、赵云假装抵敌不过,急忙又逃。渐渐地,天色已晚,天上阴云密布,风也越来越大。夏侯惇领兵一路追杀,却发现道路越来越窄;两边树木丛杂,野草遍地。

于禁看见这种借景,心中一惊,急忙对夏侯惇说:“赶紧停止追击,当心敌人纵火烧山!”夏侯惇也突然明白过来了,当即命令撤退。只听喊杀声大起,关平、刘封已率部到处放起火来,风助火势,很快,四面八方都是烈焰熊熊了。曹军大乱,争相达命,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刘备、赵云趁机回军掩杀;曹军溃败;

就在夏侯惇惊被困博望坡的同时,张飞领兵放火焚烧了曹军的粮草,关羽又攻取了博望城。夏侯惇杀出重围后,见无路可逃,便收拾起残军。狼狈地回到了许昌。

博望坡一战后,诸将尤其是关羽、张飞二人终于领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此后对他备加敬重。

一八、诸葛亮取汉中

三国时,刘备进攻汉中一带,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前来防御,两军在汉水两岸隔河相对。诸葛亮仔细观察了地势,见汉水上游,有一片丘陵地带,可埋伏1000余人,他回到军营中,对赵云说:“将军可以带领500人,携带战鼓号角,埋伏在上游的丘陵地带。只要听到我军炮响,你们就可以擂鼓吹号,但不要出击敌人。”赵云遵命带兵埋伏去了。

第二天,曹军前来挑战,蜀军却闭营不出,连弓箭也不放,任凭曹军叫骂。曹军见蜀军不出战,只好撤回。晚上,诸葛亮见曹军大营灯灭人歇,便下令放响号炮。赵云听见炮声,立即下令擂鼓鸣号。曹军忽听外面鼓角齐鸣,以为是蜀军前来劫营,连忙集合队伍准备应战,却看不见一个蜀军人影。

折腾了半天,刚准备回营休息,岂料一声炮响后,鼓角再鸣,蜀军呐喊声震天动地。曹军不敢休息,通宵未眠。此后,一连三个晚上,蜀军用这种方去搅得敌军疲惫不堪。曹操心中有些发慌,便令曹军后退30里扎营。诸葛亮于是请刘备亲自渡过汉水,在水边扎下营寨,并嘱咐他如此这般依计行事。

第二天,曹操见刘备背水扎营,不由得大喜,便指挥曹军前来进攻。蜀军派刘封出阵挑战,曹将徐晃拍马上前同他交手。两人没战几个回合,刘封抵敌不过,拨马便逃。曹操立即指挥大军掩杀过来。蜀军逃到水边,丢下刚扎起的大营,并将粮草军器散落满地。曹军见状,停住追击,纷纷争先恐后地拾取蜀军丢弃的东西,阵脚立即乱了起来。

曹操知道中计了,急忙下令鸣金收兵,但蜀军已经不失时机地杀了回来。早就埋伏好的赵云、黄忠也从两边杀出,曹军大败而逃,蜀军在后面连夜追赶。曹操想逃回南郑城,不料到了城下,却见城头上飘满了蜀军的旗帜,原来张飞、魏延二将早已率部攻取了南郑。曹操愈加慌乱,急忙领兵逃往阳平关。

诸葛亮命令张飞、魏廷去截断曹操的粮道,又吩咐赵云、黄忠兵分两路去放火烧山。曹操退守阳平关后,派探子出去打听蜀军的消息。探子回来报告说,蜀军已经堵截了远近小路,并且放火烧光了山上的柴草。过了一会儿,又有探子报告,张飞、魏延已经把粮草劫去了。曹操听后大惊失色,曹军的粮草供给断了!他知道拖延不是计,便领军出了阳平关,想同蜀军速战速决。两军交锋不久,蜀军便又败退,曹操求胜心切,便指挥大军不顾一切地追杀过去。突然蜀营中又鼓角齐鸣,曹操一惊,怕有埋伏,连忙下令后退。曹军上次吃了大亏,现在又听蜀营呐喊声声,便惊慌失措,自相践踏,死伤很多。

曹操率军退回阳平关不久,蜀军追兵便来到了城下。蜀军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到处放火,又是擂鼓又是鸣号,而且喊杀声不断。曹操已如惊弓之鸟,坐立不安。他最后决定弃城出逃,蜀军又一路追杀。曹操逃到斜谷界口,见蜀军又跟杀过来了,只好勉强出战。魏延见曹操出营了,便张弓搭箭,一箭将他射伤。曹操再不敢恋战,只好放弃斜谷界口逃命。汉中从此落入刘备之手。

一九、刘备识人

马良的弟弟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人蜀地,被任为绵竹、成都县令,越嶲太守。他的才智超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特别器重他。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你要好好考察他。”诸葛亮还认为马谡不是这样的人,任命马谡为参军,每次接见他谈话,从白天一直谈到黑夜。

建兴六年(公元257年),诸葛亮向祁山进军,当时有颇具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将魏廷、吴壹等人,大家都说应该以他们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让他统率大军在前,与魏国将领张郃交战于街亭,结果被张部击败,士兵离散。诸葛亮进军没有了依托,只得退兵返回汉中。马谡下狱而死,诸葛亮因此而伤心流泪。马良死时年仅三十六岁,马谡死时三十九岁。

二〇、做贼心虚

“做贼心虚”指出了“为盗者”一个致命弱点,说明一个人只要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总是不能够理直气壮。

此典出自《梦溪笔谈·权智》。

枢密直学士陈述古任建州城知县时,有人丢了东西,后来抓到了一些人,但却弄不清哪个人是真正的盗贼。于是陈述古骗他们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辨认盗贼,特别灵验。”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把这一群囚犯带到钟前,对他们说:“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钟就会发出声响。”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僚,在钟前很恭敬地祈祷。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钟围起来,并暗地里派人把墨汁涂在钟上,过了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查看他们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墨汁。述古对这个人进行审讯,于是他才承认自己是盗贼。原来这个人是害怕钟响,没敢去摸钟。

二一、不受一钱

“不受一钱”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此典出自《晋书·邓攸传》:“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

邓攸(公元?~326年),字伯道,晋代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西晋时曾任河东太守。西晋末年,朝廷内讧,爆发了八王之乱。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石勒(公元274~333年,羯族,上党武乡人,字世龙,东晋列国后赵的创造者)消灭东海王司马越全军,攻克陷洛阳城,邓攸当了俘虏。石勒欣赏邓攸的才能,就任用他为参军,让邓攸跟着他东征西战。邓攸乘机带着妻子儿女逃跑,又遭到贼人劫掠,失去牛马,只好扔掉自己的亲生儿子,只带着妻子和侄子邓绥逃亡。后来经友人推荐,得到晋元帝(司马睿)的任用。

晋元帝任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太守缺额,许多人都想去担任这个职务,晋元帝都没有答应,结果却把吴郡太守的职位授给邓攸。邓攸自己带着粮米到郡上任,不肯接受俸禄,只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吴郡闹饥荒,邓攸上奏请求赈济灾民,还没有得到恩准,就自行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朝廷派遣散骑常侍桓彝、虞併慰劳饥民,考察邓攸的政事得失、好坏。这两个使者弹劾邓攸擅自开仓放粮。不久,皇帝有诏令下达,谅情而宽赦其罪。邓攸在吴郡任太守期间,清正廉明,百姓欢悦。后来,邓攸自称身体有病,就辞去太守的官职。郡府里常有用于迎送的金钱几百万,邓攸离职时,不肯接受一文钱。他离开吴郡时,数千名老百姓拉住邓攸乘坐的船,苦苦地哀求他留下来,使他的船无法行进,于是邓攸只好留下来又呆了一段时间,到晚上才乘船离去。

二二、为虎作伥

“为虎作伥”意思是引诱、帮助坏人做坏事。

此典出自《北梦琐言逸闻》:“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古时有这样一则传说:有一只老虎,正在茂密的森林里寻找食物,忽然碰见一个人,就一口咬死了这个人,然后把这个人身上的肉吃光了。老虎虽然把这人当做了鲜美的食物,痛快地吃了一顿,可是却还不准这人的灵魂离开他,一定要让这个人再找一个人给它吃,才可以获得自由。于是这灵魂就引着老虎到处去找第二个人。不久,找到第二个人,这时候,那灵魂便走上前去把那个人的衣服脱掉,又把带子解开,让老虎轻而易举地吃掉赤裸裸的人身。那帮助老虎干这种吃人勾当的灵魂,叫做“伥鬼”,也叫“虎伥”。

二三、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本是哲学思想用语,含有事物可以互相转化的朴素辩证思想。后来,引申为凭空捏造。

此典出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是老子的宇宙论。他指出了道(宇宙本体)的两个特点:第一是循环运行,第二是行动柔和。又指出,宇宙的形成过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老子指出:循环往复,是道(宇宙本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