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兽医
我国古代兽医的出现和兽医行业的发展,全程伴随着古代畜牧业的发生发展史,并逐渐形成了中兽医学理论完整的学术体系。
数千年来,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兽医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与发展。
中兽医及其学术理论,从先秦时的最初积累开始,中经秦汉至宋元的不断总结,到明清时最终形成体系,期间遗留的中兽医学专著十分丰富,对病畜的理、法、方、药、针以及各种病症各有阐述。此外,相畜学说也在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我国的畜牧生产出现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当畜产品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来源时,如果畜群受到疾病的侵袭,人们必然利用已获得的治人病的知识试治兽病。这样就产生了原始的兽医活动。
在先秦时期,是我国兽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兽医的活动最先受到人类自身医疗经验的影响,后来出现了巫与医并存的现象。
自从西周时专职的兽医出现后,兽医活动便开始向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了,进入了我国古代兽医学的奠基阶段。
我国是世界四大古医药起源地之一,又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而兽医则是兼顾二者的专门职业。随着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原始的兽医活动成为时代所必需。
我国在很久以前就有兽医的活动。山东省博物馆陈列有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发掘出来的骨针,共有大小不一的6枚。这些骨针一端尖锐,一端粗圆,并无针眼,骨锥长的14厘米,短的七八厘米,形似兽医用的圆利针。
考古专家认为,这些骨针是用家畜骨磨制成的,是畜牧生产的副产品,由此说明该时期以针刺治畜病是有根据的。
传说黄帝时期,有马师皇善治马病,曾用针刺唇下及口中,并以甘草汤饮之治愈畜病。
事实上,兽医药物就是在人体用药的基础上,加上对动物的直接观察而开始被应用的。
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可知,我国在古代便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医疗经验。
如该书中指出:东方的砭石,南方的九针,北方的灸疗,西方的药物等,这些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就地取材治疗畜病。并对原始兽医药因地制宜、防治家畜疾病,也曾产生过影响。
夏商时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由于人们这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自身疗病经验,所以就把治病人的经验借鉴到医治病畜的活动中。
这一时期,出现了巫和医同时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巫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被认为是通天彻地的人。战国以前,医被操于巫之手,医、巫不分,巫就是医,医就是巫。因此,“医”字从“巫”而作“毉”,又以“巫医”为称,因为巫本掌握有医药知识,并常采药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态祈福消灾,为人治病。
巫之为人治疗疾病,由来已久。宋代李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类书《太平御览·方术部二·医一》,曾经引用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说:“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巫咸是占卜的创始者,尧帝的大臣,他凭借高超的方术为舜帝治病。
远古时期的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殷周时期的巫医治病,从殷墟甲骨文所见,在形式上看是用巫术,造成一种巫术气氛,对患者有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真正治疗身体上的病,还是借用药物,或采取技术性治疗。
巫医的双重性决定了其对医药学发展的参半功过。到后来的春秋时,巫医正式分家,从此巫师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只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医生也不再求神问鬼,只负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河北藁城商代遗址中发掘出郁李仁、桃仁等中药证明当时巫和医是并存的。甲骨文中还有一些象征去势的字,表明殷商的畜牧生产已对家畜产品作品质的改进。
商代的兽医已利用青铜针、刀进行外科手术。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牛,鼻中隔上穿有小孔,表示已发明了穿牛鼻技术。
西周时,专职兽医开始出现。当时,家畜去势术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周易》中,已指明去势的公猪性情已变得温顺。
据《周礼·夏宫》记载,朝廷每年早春即下达“执驹”,而在夏天则“颁马攻特”,即将不作种用的公马定期进行去势。
《周礼》等古文献中记载有100多种人畜通用的天然药物及采集草药的时期。
在西周时期,有一位畜牧兽医名人造父。他具有高深的兽医技术,善治马病,留下了刺马颈放血为马解除暑热的传说。放血疗法是我国中兽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畜牧兽医的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战国时期,已有专门诊治马病的“马医”。
据《列子·说符》记载,齐国有个穷人,经常在城中讨饭。城中的人讨厌他经常来讨,没有人再给他了。于是他到了田氏的马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就是跟着马医干活而得到一些食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兽用药物,也是在根据人用药物进行分类。当时的人药物分草、木、虫、石、谷5类,并分为以五毒攻病、五味调病、五气节病、五谷养病等治疗原则。这些经验,常常被兽医尤其是马医所借鉴。
当时的马医在治疗马的内科病时,已经掌握了用水煎剂灌服的技术,还掌握了外科病用涂敷药或去其坏死组织的办法。
事实上,我国最早记有“兽医”一词,就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周礼》,其中记载:
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凡疗兽疡,灌而行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之。
意思是说:兽医的职掌是治疗内外科兽病。治疗内科病,采用口服汤药,缓和病势,节制它的行动,借以振作它的精神,然后观察它的表现和症状,妥善调养。治外科病,也是服药,并且要手术割治,把脓血恶液排除,然后再用药治,让它休养,并注意调养。
这个记载说明,战国时期的兽医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不仅已经有了内科外科的区分,而且制订了诊疗程序,并且重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