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蒙学:蒙学教育读本
14314500000013

第13章 言浅义深的《小儿语》

那是在清代嘉靖时期,这一天,文学家吕得胜正在和自己的儿子吕坤一同诵读经书。作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大贤,吕得胜教导起自己的儿子还是很轻松的。吕坤自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先贤思想,再加上天资聪颖,因此学得也很顺利。只是小小的吕坤发现,自己竟没有可以和他交流的玩伴,同年纪的同伴们玩的唱的背的都是一些十分世俗的东西,和他平日深种在脑海里的儒家道义一点儿边也不沾。这种担忧在吕坤成年后一直存在,尤其是在为人父后变得更重了。作为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问问题的时候,就能接受正确的教育。

当时流传的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吕坤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

如此下去,孩子学东西怎么能快呢?如果整天念着这种没有一丁点儿思想含量的熟语作乐,怕是也理解不了多少仁义之道。

想到这,吕坤坐不住了。他找到父亲,把自己的担忧对他说了一遍。吕得胜很支持儿子的想法,决定父子二人齐心协力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小儿语》就这样问世了。

《小儿语》的语言浅近,人人易读易懂。用四言、六言、杂言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以及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比较普遍地流行于民间,所以影响很大。

《小儿语》的最大意义在于,能用十分俏皮轻松的语言让孩子们提起兴趣,因而更愿意背诵。再加上其中的道理十分浅显,即使是不能熟读经书的父母也能看得懂,可以为孩子解惑。

最可贵的是,《小儿语》虽然是一本教化类书籍,但其中的很多语句,成年人也可以引以为戒。《小儿语》从不以圣人之德之类的高姿态教导人,而是用一种老友间互相调侃的口气讲出道理。比如:

手下奴仆,从容调理。他若有才,不服侍你。一不积财,二不结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不要和手下的奴仆或者是不入流的人一般见识。他们要是道德高尚、才高八斗的人,也不会跑你这当奴婢了。财产适量就好,也不要与人结怨。这样一来,睡得也安心,身后事也好安排。

在一个人的成长时期里,童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模仿能力都很强,思想辨别力却很差。孩子们则会从身边的一切,包括父母、邻居、玩伴身上注意到某些特质,然后不加分辨地模仿,慢慢形成了习惯。

但是人无完人,孩子们总会无意中树立或者学习到一些缺点。在那个年纪,与他们大谈孔孟之道是不实际的,尚未入世的他们也不会明白功名利禄以及淡泊明志的区别。

《小儿语》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不需多么沉重的大道理,就能使人安然地接受其中所说,轻松的语言风格里带着一种孩子间斗气争辩的慧黠。虽然语言平实,但其中讲的句句都不离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主旨。比如《小儿语》的六言绝句诗里有一句:

儿小任情娇惯,大来负了亲心。

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

《小儿语》是以鲜活随意的语言形式,讲述了诸多做人的道理,用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德。它浓缩了大量文史知识和道德理论,内容丰富,浅显易懂,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经典而传承至今。

学术,并不是越晦涩难懂、越故作高深就越是有价值。真正的好学术著作,就该像《小儿语》这样,用平和的语言将大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使人们都能心领神会。不能被发扬传播的学说就是没价值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小儿语》要比《春秋》、《论语》等著作,更有效地弘扬了儒家思想,完成了孔子礼教于天下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