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14372500000031

第31章 城堡遗址(1)

丝路咽喉上的古城堡——安西锁阳城

在今安西县东70公里处,疏勒河流域的昌马洪积扇西缘,有一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军事古城堡,这就是民间流传的薛仁贵征西时“兵困锁阳城”的锁阳城,它是丝绸古道上酒泉、敦煌间重要的交通要塞,曾在古代河西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锁阳城地处大漠深处,它南临戈壁,北接沃野,东部沙丘起伏,西面碧草如茵。游人若登城远眺,只见南面荒漠一片,远处祁连山峰洁白明净;北面田野中大大小小的水泊湖地闪闪发亮,西面辽阔的草原绿草葱茏。城堡因周围天阔地广,苍茫幽远,塞外风光尽收眼底。在古代锁阳城周围曾有一大片开阔的绿洲,有完备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今天,锁阳城周围不再有大片绿洲,除西、北部接桥踏田野外,东、南部满目皆是起落有致的戈壁。成为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中沧桑变迁的典型标本。

锁阳城原名苦峪城,之所以改名为锁阳城,原因有二。其一,相传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率军进入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的大军团团围住,唐军虽英勇苦战,仍不能突破重围,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过去了,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号召将士节衣缩食,并命将士们靠耕种古城附近的土地维持生活。以后,苏宝同堵塞了流经锁阳城的疏勒、榆林二河的河道,地便种不下去了。在粮尽援绝的紧急情况下,薛仁贵只得亲自带兵出城挖草根剥树皮充饥,以待援兵。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田地里生长的一种植物和小红萝卜一样,名日锁阳,可以食用,便命士兵挖掘解饥压饿。就这样将士们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程咬金搬救兵解围之时。薛仁贵兵困锁阳12年,解围后,已经年老力衰,其子薛丁山替父继续西征。途中被驻扎在寒江关(今肃北县石包城乡)的樊梨花大军三次围困,逼迫成亲,薛丁山表面答应,后又三次休婚。薛丁山西征到白虎关(今安西县白墩子),被哈密国将领鬼面杨藩阻截无法前进,只得三次请樊梨花发兵解围。后来,樊与薛成亲,并率军投唐与薛丁山一同完成了进军西域的大业,于是后人便把苦峪城称为锁阳城。其二,锁阳城之名源自清代民间,因古城周围长满味美甘甜的锁阳而得名。

锁阳是一种功效奇特的中药,其名取意为药能像千斤锁一样锁住病人的浑身阳气。明代名医李时珍《本草补遗》载:“锁阳为肉质寄生植物,状似苁蓉,里扁圆柱形,色深褐,有鳞片,柔软肥润,断后有粉性。”《本草衍义》载:“锁阳可大补阳气,益精血,光阳润躁,养筋滑肠。凡阳气虚损,精血衰败者珍为要药。”当代许多兴阳补药均以锁阳为主。锁阳为稀有之物,只有在地中海周边、中亚和我国的甘、新、青、内蒙的少数地方有生长。今天,在锁阳城一带仍有大量锁阳生长,尤以冬春两季质量为佳。当地群众每年有“三九三,挖锁阳”的习俗。外地游人到锁阳城可见到遍地生长着锁阳,每到冬天下雪时,到处白茫茫一片,但惟独长有锁阳的地方不积雪,因为锁阳呈火性,雪下到上面就消融了。因而人们往往在下大雪时去锁阳城挖锁阳,凡是没有积雪的地面下边一定有锁阳。锁阳城附近不仅锁阳驰名中外,而且红柳丛生。每逢盛夏季节,锁阳城周围被似红绸丝的红柳条染红,成为当地一大景观,因而锁阳城附近的红柳地带已被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

锁阳城不仅是风景宜人的旅游胜地,而且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历史古城,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区。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历史考古价值上,在中国西部的历史古城遗存方面,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锁阳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古城遗址形式最复杂、最丰富的一个古城,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汉唐古城,也是最完好地保存了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古城遗址。

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具体筑城年代无从考证,但从城中发掘出的开元通宝等唐代器物和城外白塔下挖出的唐碑断定,城的始筑年代当不晚于盛唐。有人考证,锁阳城最早建于汉代,为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设晋昌县,随属常乐县,唐为瓜州州治晋昌县城。而且在唐高宗武德五年以后为都督府所在地,设有总管府,督肃、瓜、沙3州。现有城堡为唐初所建,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唐朝之所以重视此地,因瓜州处于河西走廊西端,系“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之地,向西与安西四镇衍接,在军事上可互相呼应,又紧靠祁连山,皆有山口通向青海。沙州以南有当金山口,锁阳城以南不远有一山口,今名旱峡口子。这些山口,正是吐蕃进犯之道,所以锁阳城在军事、交通上位置十分重要。安史之乱后,河陇屯兵内调,吐蕃乘虚而入,占领此城,元代是瓜州历史衰败期。至明代时,边防退至嘉峪关,瓜州自然废弃。锁阳城古称古州,但在清代时的雍正十三年,安西县南还建有新瓜州城,为旧安西卫地。锁阳城历经沧桑,历史上的军事关卡已难觅其踪,城堡烽燧多已毁坏殆尽,只有锁阳城依然矗立在阔空旷野中,较好地保存有城堡、炮台、鹿台、鹿角等军事防御设施。

锁阳城现存的古城遗迹,主要由东西两个长方形的主城组成,南北长470米,东西宽430米,城高约9米,宽约5米。除去内城外,还有4个瓮城,城的四周还筑有若干用以加固城廓的墙面。全为黄土夯筑而成,十分坚固。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墙把古城分割成东西两部分。东城规模较小,面积约1.7万平方米,据考证是当年驻军将领及其家属的住地。西城则规模较大,面积约16.5万平方米,据考证是当年驻扎士兵的地方。城周围建有关厢,关厢前面面积宽阔。是养马、练兵的场所。关厢外西北角有小土堡两个,很可能是用以关押战俘和处罚士卒的地方。城外东面,有塔儿寺遗址一处,是少数民族祭祖的祠庙。现屋宇无存,只有一座高十几米、用土坯衬砌的大塔和五座小塔。塔原为白色,如今石灰剥落,面目全非。寺旁不远,有一个10多亩大的凹坑,坑内坟头累累,很有可能是古代死亡将士的墓地。城内布满沙丘、积炭堆、瓦砾和断墙残壁。到处都长着红柳和沙生植物。西城内有一口深约1.56米的水井,水深达1米左右,据说是薛仁贵西征途中被困在此城时挖的。井旁有两棵老柳树,传说为唐人所栽。城西北角有一高大的点将台,点将台旁有一大堆积炭和炭层,传说是唐时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占领此城时铸造兵器和起炊的遗址。在锁阳城主城外有廓墙断续隐现,构成一80万平方米的外城。廓外有烽燧、箭台和瞭望塔连绵数里。可以想象昔日规模之巨,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游人来到锁阳城,再也看不到滚滚烽烟,也听不到战马的嘶鸣,有的只是那历史的苍凉,断壁残垣的萧疏景象给人以凄楚惆怅之感。城墙上形如鹅卵的粗糙擂台是昔日战事频频的历史见证。

锁阳城故址及墓群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和神奇的城堡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每年吸引众多的考古学家、历史学者和中外游人前往此地考察、参观和游览。2000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教授等专家学者专程赴安西对古瓜州遗址——锁阳城进行了科学考察活动。李教授一行对锁阳城的历史文物考古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对保护和发展这一珍贵历史遗迹提出了独到见解。

三国古战场——礼县祁山堡

古战场遗址旅游属文化旅游的范畴。这一旅游资源在甘肃境内分布较广,尤以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的祁山堡具有代表性。

祁山堡,位于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正当天水到礼县、西和县公路之傍,北距天水市70余公里,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统帅三军、挥师北上伐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率兵“六出祁山”而闻名。现为陇上著名旅游胜地,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之一。

祁山,是蜀魏争斗格杀、夺取霸业、统一天下的咽喉要塞。《三国演义》称祁山堡是诸葛亮的祁山前线指挥部所在地。《水经注》载:“西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番冢山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是城也。汉水经其南,城南三里有诸葛垒(指何台村山上的观阵堡),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何台村山上有三棵大古柏,最大一棵4至5人围抱,方能合拢,观其树龄有千余年,相传为孔明所植,故称“孔明柏”。

祁山堡是倚自然孤峰之险而建的城堡。在东西长达百余里的宽阔川坝中,一峰突起,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峰挺拔。《水经注·漾水》对其险势做如此描绘:“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严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惟西面有门进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曲转迂回而上,可达峰顶。顶部浓郁之中,城堡隐约可辨。堡下有按原院貌修建的砖城门,高大坚固,入城后一径小道可蜿蜒而行,道两旁松柏遮荫。峰顶平坦如坻,宽阔约2000平方米,古木森列,朱甍画栋,幽静肃穆。登堡远眺,西汉水绕堡滚滚西去,堡北山麓诸葛大军的营寨故垒历历在目。堡南有集驯战马的圈马沟,有孔明试马的上马石,南面遥对的即是岿然屹立的大祁山,东北有当时称卤城的盐官,过卤城则是射杀魏将张郃的木门道和天水关。东可进取盐官、天水关,西可攻取陇右,南可退回祁山,回军汉中,确是进可攻、退可守,居民富庶、粮草充裕的军事要塞。《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当众将问:“取长安之地,为何要首取祁山呢?”孔明曰:“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也。故欲先取之,得其地利也。”可见祁山之地何等重要。它的地理位置,正当陇蜀来往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以诸葛亮攻魏的军事活动而闻名遐迩,远在魏蜀交兵之前,就是陇右的一处据险而可攻守的军事要地。诸葛亮在此帅兵养精蓄锐,指挥三军攻魏,其军事大家的风范令后人称道。相传孔明率部“六出祁山”,其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自蜀汉后主建业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师首次出祁山攻魏,至公元236年以重兵驻守陇南与司马懿对阵,八年里,他五次主动出击,一次抵御魏军的三路进攻,而出征祁山,只有两次,即第一次和第四次。诸葛亮运筹堡上,调兵遣将,布阵设防,居高瞻远,创立了为后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战斗业绩。

为了纪念诸葛亮,后人在祁山堡建立了武侯祠庙。祁山堡相传在南北朝时就始建有武侯祠,历代进行重修,但历经沧桑,屡遭破坏。今所存殿宇多系清代、民国时期所建,近年来当地社会各界又筹资修缮,现已成为全国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9座武侯祠之一。祁山堡武侯祠红墙素瓦,屹立在苍松翠柏之中,为前后三院硬山式建筑。门内有卷棚神厅、祠堂大殿、关羽殿和后殿。正殿塑有诸葛亮贴金泥塑坐像,高约3米,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鹤氅皂绛,端坐正视,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坐像前侧塑有侍童立像,两正侧塑有姜维和杨仪手持兵器的站像。东西两侧有壁画14幅,彩绘诸葛亮生平事迹和蜀魏争斗的故事。院内外有古柏7株,浓荫如盖,苍郁茂盛。正殿两侧有庑殿,原有关兴、张苞、王平、廖化等塑像。祠堂左右有月门可入后院,后院主殿为关公殿,殿内塑关羽坐像,红脸美髯,身着黄袍,双目微闭。两旁站立头戴金盔、身披铠甲、手持宝剑的关平和周仓。传说堡内西南角有洞穴可通西汉水畔,是蜀军汲水之道,河边有当年诸葛亮踏石上马的“上马石”,并在祁山堡内遣将调兵,布阵设防,巧运军机,攻击曹魏,收降姜维等,创下千古流芳大业。千百年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广为流传,文人雅士热情讴歌,颂扬孔明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和“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的卓越军事才能,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优秀诗篇。仅祁山堡武候祠就存有历代名人书写的匾额30余面、楹联5副、碑石20多通。

祁山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除祁山堡武候祠景观外,还有许多古战场遗迹。主要有:(1)点将台。它位于祁山堡东北1公里,台高数十米,顶宽7米,三面如削,惟有一面与北祁山间断相连,古建筑已毁,但遗址尚存。(2)九古堆(长蛇阵)。它位于祁山堡东北1.5公里,延续至北祁山脚下,用黄土筑成。据民间传说。这七堆黄土昔日诸葛亮命以七彩帐围之,远视如七堆粮草,以迷惑司马懿前来夺粮,实则内驻兵据守,以北斗七星布阵,是用蛇门阵歼灭敌人的一种阵法。又相传是10万蜀军远征不服水土,出发时士兵每人携带一小包川土,祁山驻军后积堆而成。可见当时其军力规模之浩大。(3)圈马沟。它位于祁山堡东南2.5公里,一沟形如葫芦,口小肚大,两山环抱形成椅状,沟内坡地较平缓,水草肥美,三面如削,惟有一条通道,昔日诸葛亮兵出祁山,大批军马即圈养于此。(4)观阵堡。位于武侯祠南何台村背后的山顶上,是昔日诸葛亮隔西汉水观长蛇阵之地,现翠柏荫蔽,传为诸葛亮所植。(5)铁笼山古战场。位于礼县城西南15公里,石草公路由铁笼山下经过。从汉阳南行,远望一山堀起,绝壁峭崎,望若垂壶,海拔1837米,西汉水绕其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故名。昔日姜维大战司马昭于此,山中留有中军帐遗迹,出土印、戟、戈、箭头等文物数十件。

为了充分挖掘祁山三国古战场名胜遗迹之潜力,发挥三国旅游的资源优势,当地政府已邀请省内外著名三国历史学家和旅游学者,考察编制了祁山三国古战场名胜景区开发规划,计划恢复文武长廊、山门、武侯祠牌坊,并在祁山建设文化长廊一条街。围绕武侯祠50公里的一条线上,建设独具特色、功能完善的三国古战场旅游景区,使祁山古战场随“六出祁山”的故事一样名扬四海。

山巅上的古国遗址——西和仇池山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60公里处,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属秦岭和大巴山相错之地,面蜀背秦,形势险要。上古时代,因仇维道人在此隐居。起名维山。山巅绿野平旷,村舍相望,桑竹葱翠,沃田百顷,因此又叫百顷山。然而,百顷之巅的奇峰异崖、灵地胜景,却与仇池这个闪光的名字并存,是名垂青史,令天下名公巨卿冠盖相望、争访留迹的千年名胜。仇池山上有魏、晋、南北朝时杨氏建立的仇池国的古城遗址,现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