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中山桥
中山桥也叫黄河铁桥,它位于兰州市白塔山下的黄河之上,是黄河上历史悠久的一座铁桥,故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是一座长233.33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在今天看来,中山桥只不过是黄河上一座极普通的古老桥梁,其规模在兰州市的各式桥梁中显得平淡无奇,但它作为兰州兴衰变迁的历史见证和金城一景,对中外游人极具吸引力。
兰州市区东西峡长,沿黄河两岸呈带状分布。黄河水深湍急,波涛汹涌,极难渡过,“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便是其真实的描绘。古有谚语还说“天下黄河不架桥”。这里又地处内地和西北的交通枢纽点,2000多年前,兰州就建有金城郡和金城关,以黄河为天堑,据险固守,成为丝绸古道上的重要渡口,但由于黄河之上无桥行,多年来南北两岸间多以木船或羊皮筏子为渡。因此,征服黄河险阻就成为历代人民的迫切愿望。据史书记载,从明代起,曾多次设想在黄河上架桥。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委派卫国公邓愈于兰州西3公里左右处始建浮桥之后,过了几年,宋国公冯胜移桥至城西10公里处,取名为“镇远桥”。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兰州黄河铁桥处——白塔山下。至今还遗有重数吨、长6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间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木板,围以栏杆,南北两岸竖铁柱四根,大木柱45根,并用两条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津河桥柳色青”的诗句,便是对当年浮桥的历史写照。人们称赞这种季节性的浮桥为“边缴之要津,千古之伟观”,并断言“天下黄河只一桥”,不可能有其二了!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陕甘总督升允的赞助下,与德商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签订修建铁桥合同,动用库银30多万两,于次年4月14日开工。施工技术由美国工程师满宝本负责,德国工程师德罗负责收管材料、施工进度等,并从天津、上海等地招技工50余人,兰州的铁、木、泥工匠60余人和小工100余人参加施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建设。于清宣统六年(公元1909年)八月八日全面竣工验收通车。这座桥成为中国黄河建桥史上最早的铁桥,定名为“兰州黄河铁桥”,从此真正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建成后,还在桥两端分别筑有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两座大石坊,并在桥北头立碑文,记述修建铁桥之始末。
喀佑斯当年修铁桥时,曾保证稳固80年。但1919年,铁桥受战火创伤,中断通行11个昼夜,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1949年8月,这里曾发生了轰轰烈烈的解放兰州战役。在激战中,有两辆装载步兵弹药的马军汽车,因轮胎被打破而停在一、二孔上的桥面上,车上的弹药被引爆,烧毁了桥南端两孔上的桥面。一野司令部军管会即令部队组织抢修,以杉木杆搭人行道,垫以沙袋;以方木铺通桥面,并焊接了被炮火打断的斜拉钢带,铁桥得以复通,但已不能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拆除了原先的木板桥面,代之以沥青路面,使铁桥显得更加坚固耐用,气势雄浑。每逢节日的夜晚,铁桥上彩灯灿烂,似一彩虹飞架黄河,颇为绚丽迷人。如今,这座古老的桥梁依然横跨在黄河上,与白塔山遥相呼应。
随着岁月的流逝,兰州市区黄河上已架起了十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的钢筋水泥大桥。古老的黄河中山桥已不是黄河南北的惟一通道。但是人们至今对其留恋不已、赞赏不止,因为中山桥像一个历史的老人,记述着兰州古往今来的沧桑巨变,成为人们怀古抚今的象征。与诸多桥梁相比,中山桥的旅游观赏和历史价值似乎比通行工具的作用更为显著。
黄河岸上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
水车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由于沦海桑田的巨变,今日黄河水车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现存无几。为了给游人再现这一古老的景观,兰州市旅游局在市滨河路西段,东邻黄河铁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南近白云观处专门设计仿建了供游人观赏的兰州水车园。
水车,也叫筒车。宋应星的杰作《天工开物》在《水利·筒车》篇中记载:“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披障流,绕于车下,游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水槽)内,流入亩中……。”所谓的“筒车”,便是水车,也叫灌车、天车、老虎车等。古代的兰州虽濒临黄河,但多数农民居住“半山坡”地带,靠天吃饭,只有一些靠河边的低凹地区可引流灌溉,但当时兰州是否有水车,目前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不过,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78年),兰州人在阿干河两侧各修一水渠,引水灌溉上、下两园和城区一带的农田;公元1519至1520年,皋兰知县筹款拨料,制做木槽144个,完善了“引阿入城”渠道工程,带来了灌溉之利,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据《皋兰县志》载,兰州地区黄河沿岸的水车,是明代嘉靖年间兰州段家湾人士段续所首创。段续考中进士后。在云南任道御史等职,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见到西南的木制龙骨筒车可汲水灌溉,便观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带在身边。后来回归故里后,于1556年研制成功。据说,段续曾在现在的水车园亲自改造成水车,灵活而又汲水多,被人称为“老虎车”。从此,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效仿,风行一时。据张国常编修《重修皋兰县志·段续传记》载:“续居里时,创为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农民皆仿效焉。”至清末,黄河南岸的西固桥沟、黄河北岸的安宁十里店以及上游的马滩、下游的苏家滩等村庄的水车总数达157轮,灌溉亩数达数万亩。到解放初期,兰州市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巨轮林立,提灌面积10多万亩。水车之多是世界“水车之城”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期的八倍多。可以想象,当时兰州水车的阵势是何等的壮观。而从段续首创兰州第一轮水车到250多轮水车林立黄河两岸,到今日水车成为历史的陈迹供人观赏,历史的变迁又是多么巨大啊!昔日的田野变成了今天现代化的大都市,水车的地位也被抽水机所取代,水车的功能也由提水灌溉工具变成了游人观赏、感受历史变迁的景致和文物了。
黄河水车酷似一个巨大的车轮,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并排辐射一根根辐条。轮辐半径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至18米,外缘等距离斜挂着约1米长的长方形水斗。沿黄河边缘用牛头卵石砌成约1.5米宽、落差很大的“V”形槽。水车用合抱之木安装于斜槽之上,下缘约1米侵入水中。黄河水通过斜槽,落差所产生的力量推动水轮转动,将水注入凌空横架的木槽中,木槽至岸,水渠衔接,将水送入农田灌溉。一轮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二三百亩,不需能源,没有污染,经济方便,在当时可算是比较先进的灌溉工具了。现在,随着电灌溉设施的不断改善,古老原始的水车大都被拆除,所剩不多。今天游人在偌大的兰州城区黄河沿岸能看到古老的黄河水车在岸边悠悠转动的景象,是一件快事。不过,兰州水车园却完整而艺术地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工具,可以使中外游人有幸悠闲自在地目睹其转动的神奇而优美的风采。
兰州水车园建成于1994年,占地14500平方米,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房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水车轮辐直径高达16.3米,幅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推助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流水助推。
巍巍黄河水车,悠悠岁月情怀。游人在现代化的都市能看到这样古朴的木制提灌设施在慢慢地转动,将会在心头不由地生发出众多感慨吧!不过,段续创制水车,功在于民,造神桑梓,兰州人民不会忘其功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