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爱的五种能力
14417000000011

第11章 管好情绪享受爱:情绪管理(5)

每一次情绪按钮被触碰时,都做这个“穿越”的练习,情绪按钮就会被消除一部分,假以时日,情绪按钮就会被彻底消除。穿越之后,人的内心由敏感变强大,别人再次触碰情绪按钮时,原来的情绪就不会再被唤醒。

穿越的原理:

情绪按钮穿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忆被改写的过程。情绪按钮被触碰后,人们不再逃避,面对情绪时,潜意识就获得了一次重新评估、重新记忆的过程。当情绪起来而危险并未发生,或潜意识发现是可以承受的,潜意识会记住这一次的经历,再下一次类似的场景出现时,情绪就会比前一次低些。

还说怕狗的人,接近狗时恐惧产生,但狗并未伤害自己,潜意识会重新认识狗,把它的危险等级降低,恐惧就会有所降低,经过一段时间,怕狗的特点就会彻底消失。当然如果接近狗时又被狗咬了一口,恐惧反而会加大,因为事实证明的确需要恐惧来保护自己。

穿越情绪按钮的过程是对自己挑战的过程,故意去承受情绪所带来的不舒服或痛,做以前自己不会做的事,让内在的记忆更快地被改写,也更快地战胜情绪按钮。

比如:

以前男朋友不接电话就不停打电话的女孩,现在可以不再打男朋友的电话,而是深呼吸之后,做自己的事情,等男朋友把电话打来。

老公一出差就疑神疑鬼担心他在外面乱搞,而忍不住半夜打夺命连环Call的女士,来个深呼吸,然后梳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可以给老公多一点信任?

比如:

一听到老婆声音提高就不敢说话的妻管严老公,可以深呼吸一下,而后鼓起勇气,在自己害怕的时候尝试对老婆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人总是要做之前做不到的事情,才可能会真的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还会伴随着些痛,成长都是痛的,哪怕只是去锻炼身体,也是只有练到肌肉略有疼痛,才会逐渐适应,人的力量才可能会成长。

心理的成长也是一样的,但痛过之后,是自己的蜕变、成长,甚至再生。

痛就像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的虎,你若逃避它,它会追到你无路可逃。一旦你选择面对时,则早晚会学会与它和睦相处的方法。到时内心反而还会感谢它,因为它激发了自己的成长。就像电影中的那只虎,没有它,就没有派的生还。

派训老虎不是一次就成功的,需要一个过程。穿越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全消除情绪按钮的,需要循序渐进。人的心理资源有限,能量有限,穿越本身会耗掉能量,过多地耗掉能量,反而会容易使人情绪失控,所以,穿越只需每天做一些,不要苛求一次就穿越所有的情绪按钮,这是做不到的。

在情绪按钮完全被穿越之前,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有哪些情绪按钮,让别人不要总是来触碰,这样也可以让自己情绪上相对平静。而这其实属于爱的能力的另一种能力:述情,在下一章里,我将详细阐述述情的具体方法。

心理穿越的过程,和锻炼身体时肌肉的成长几乎是一样的,都是需要重复几个月才能有明显的变化。健身的人通过一次的肌肉锻炼是成不了大力士的,过度的锻炼还可能会损害身体的健康,心理也是一样,需要坚持练习,并保证每次的穿越都在可承受范围内。

不同的是,身体一旦不锻炼,可能会反弹,而心理不会,一旦强大,永远不会再脆弱。

穿越之后,人的性格变了,命运也会改变,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为什么要做腹式深呼吸?

穿越时,做腹式深呼吸能最大程度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处于应激状态的人体各个器官开始放松平静,快速跳动的心脏慢慢平静下来,血压降低,让整个人的身心趋于平静。情绪按钮唤起的情绪越大,深呼吸就越用力,效果也相应明显。

而胸部的呼吸或正常的呼吸没有这么明显的效果。

穿越和委曲求全的区别:

穿越和委曲求全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在情绪被触碰后不去跟对方发生冲突。但两者之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穿越是主动挑战自己,委曲求全是被动承受。

如同辟谷和被罚不能吃饭,辟谷是为了清理体内毒素而主动进行的不进食行为;被惩罚不能吃饭是被剥夺了吃饭的权利。看起来都是挨饿,内心的体验完全不同。辟谷的人,多日不吃饭,但内在的能量是正向的,完成的难度越大,对自己越认可;而被惩罚不能吃饭的人,即便饿一顿,内心都充满了委屈或愤怒等负能量。

微妙的是,在情绪按钮被触碰时,如果人不主动去做穿越的练习,挑战自己,而当时的情景又不能逃避的话,就变成了委曲求全。

比如:

愤怒的情绪按钮被触碰,为了维护关系又不能发泄,不主动进行深呼吸穿越,就变成了压抑情绪,委曲求全。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愿意主动迎接挑战,如同被罚不能吃饭的人,要是把挨饿主动转换为辟谷的机会,内在的能量马上转为正向。

· 情绪管理方法三:放下对和错

在《爱的能力》课程中,每当讲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就会在全班学员中,挑一个跷着二郎腿,几乎要躺在椅子上的同学。请他(她)保持坐姿,或者再往椅子里躺得多一些。

然后问其他同学:“看到这位同学的坐姿,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一些同学说:“没什么感觉,他这样坐很舒服啊!”

另一些同学说:“他这样不礼貌!”

还有一些同学说:“我心里不舒服,觉得他上课不应该这样坐!”

我会接着追问那些觉得不舒服的同学:“为什么他这样坐就是不应该?”

一些同学说:“因为他这样不尊重老师!”

“是啊!是啊!”会有人认同。

我继续问:“为什么他这样做就是不尊重老师?”

“礼仪、礼节就是这样规定的啊!”有人抢答。

“为什么需要礼节?”我继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角落里传来一个女高音。

“为什么要成方圆?”我没完。

“为了大家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男中音。

“同意你的观点!但他这样的坐姿,怎么就会影响我作为老师好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我抛出终极一问。

教室里一片寂静。

“对错”是为了让人们在爱自己时也爱着他人

对错、价值观、法律、道德等标准、规则,是文明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本能和欲望,让人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或者说让人们在爱自己时候也爱着别人。

可以说对错是工具,是为了让人们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别人、也爱着别人的工具。但工具是双刃剑,约束着人们的同时,过于严格的对错标准则会伤害被约束的人。

对于几乎要躺在椅子里的学员,因为听三天课老端端正正地坐着会累,他们这样坐会舒服些,是爱自己的表现,他伤害人了吗?好像没有,一些人看到他们这样坐之后的内心不舒服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导致的,而不是他这个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他要遵守所谓的“礼仪规则”,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对的,就要一直端坐着,让自己不舒服。

为什么有人关注他这样做对不对?而有人更多关注他这样坐舒服不舒服呢?来看一个经典的假设。

假如你有一个三岁的孩子,有一天你看到他偷偷拿了其他小朋友一个玩具回家。你会怎么教育他?

你有两种方式:

一、你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偷,马上还回去。”

二、你问他:“宝宝,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你觉得他会不会伤心呢?”

孩子可能这样答:“我不知道。”

你继续问:“如果别的小朋友拿了你喜爱的玩具,你会伤心吗?”

孩子可能会答:“会的。”

“那你觉得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他会像你一样伤心吗?”你继续引导。

“可能会!那还给他吧!”孩子把玩具伸手递给了你。

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同?

也许你的答案说出来不一定和我的完全一样,但不外乎是这样的意思:

第一种教育只教会了孩子做“对”。

第二种教育教会了孩子爱自己的时候也要爱他人。

两种孩子长大后的不同在于:

第一种孩子长大了会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有爱。

第二种孩子长大了有爱,他就很难会成为一个坏人。因为坏人和好人的标准其实就是会不会伤害人,也就是心中有没有爱。

这和情绪管理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