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4441500000052

第52章 近现代史研究“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述论(3)

四、国际调查团之始与锦州之失

1931年11月20日,国联理事会主席白里安会见施肇基,告其日方代表将在21日于理事会声明不再坚持中日于撤兵前直接谈判五项基本原则,而。对于日方政策上这一新的变化,外委于22日开会,“会中讨论甚久,意见颇多”。最后议决办法七项,仍以撤兵为第一要务,其第二条为“日本于两星期内完成撤兵”,同时四、七条分别要求“国联与美国共同组织中立国代表团……由美国与国联共同召集有关系各国之国际会议”,之所以有此内容,与18日理事会秘密会议时美方代表道威斯所发表声明的影响有关,在国联讨论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南京国民政府希望美国出面,以华盛顿会议方式来解决东北问题。

与此同时,国内抗日情绪高涨,11月20日宁方国民党四全大会第六次会议决议蒋立即北上抗日。而日军在夺取齐齐哈尔后,又向锦州推进。11月下旬,关东军以“天津事件”为借口,声言救援天津日军,派第四混成旅越过辽河,向锦州进犯。面对锦州危局,已出任代理外长的顾维钧提出锦州中立化方案,“倘日本坚持要求我军撤退,我军可自锦州撤至山海关,但日本须向英、法、美各国声明,担保不向锦州至山海关一段区域进兵并不干涉该区域内中国行政机关及警察,此项担保须经各该国认为满意。”随后经外委讨论通过并约晤英、法、美使,“各使均认为善策”。

25日施肇基奉政府训令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提案,由英、法、意中立国军队驻守,日军于中立区成立十五日内撤出占领区。同日外委会议继续讨论锦州问题,顾维钧在会上主张“锦州一隅如可保全,则日人尚有所顾忌,否则东省全归掌握,彼于独立运动及建设新政权等阴谋必又猛进,关系东省存亡甚巨……如能获各国援助,以和平方法保存,固属万幸。万一无效,只能运用自国实力以图保守。”顾氏建议获蒋和外委赞同,蒋并要顾致电张学良,对此“特加注重,并询近日布置至若何程度”。16日,国联将中方提案正式发表,由于英、法等都表示无法提供军队,日方又坚持锦州须在日军管辖区内,国联理事会于12月7日议决放弃锦州中立区计划。

既然各国援助无效,中方只能运用自国实力以图保存。但负责锦州防务的张学良自“锦州中立化”方案提出后,便对此大感兴趣,11月底,张学良与日公使馆参事矢野真就“锦州中立化”问题进行直接交涉,同时张开始安排东北军撤出锦州。对此外委甚为忧虑,顾维钧于12月2日致电张学良,告其“此间政府意旨,锦州一隅之保存,关系三省全部存亡,撤兵一节,若无国联或三国切实保证,吾方万不能承允,如日军不顾国联决议,悍然进攻,只能竭力抵御”。同日,他又转报中央政治会议对于时局之根本方针给张,指出“锦州问题,如无中立国团体切实保证,不划缓冲地带,如日军进攻,应积极抵抗”,3日顾又电张相劝:“兄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5日,顾与宋子文联名致电张:“现在日人如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前途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抵御。”国联放弃锦州中立区计划后,12月8日,宋子文、顾维钧两次急电张学良,要张“所提抽调驻锦军队一部分入关一节,请万勿实行”。“吾若抽调一部后退,仍不能阻其进攻,不如坚守原防。”同日,蒋也致电张:“锦州军队此时切勿撤退。”次日蒋又电告张:“航空第一队已令其限3日内到平,归副司令指挥”,以坚张守锦州之心。但张仍抱着对日不抵抗的态度,据日方资料显示,张已在12月7日向日本方面作出主动撤退的答复。

日本方面在11月底因受国际压力,曾撤到辽河以东。12月犬养毅新内阁成立后,皇道派荒木任陆相,载仁出任参谋总长。新内阁和军部改变了若槻内阁时期的不扩大方针,支持进攻锦州,“‘劝令’东北当局将其军队撤入关内。”10日,国联通过解决满洲问题决议案,除重申9月决议案有效外,决定派遣5人委员会就地调查。日方代表表示接受决议案,但声明决议案第二节(“当事国采取必要之手段,禁止易致酿成丧失生命力之任何行为”)不能阻止日军对于“东省各处猖獗之土匪及不法之扰乱”所采取的剿匪行动。中方也表示接受决议案,但提出八项保留意见。日军随后以剿匪为借口,再次策划向锦州进犯。

12月15日,蒋在粤方压力下通电下野,张亦于同日电蒋辞陆海空副司令职,南京国民政府改委其为北平绥靖公署主任。蒋下野后,张学良更无坚守锦州之心。21日,他电令于学忠之第一军司令部:“我军驻关外部队,近当日本来攻锦州,理应防御,但如目前政府方针未定,自不能以锦州之军固守,应使撤进关内,届时以迁安、永平、滦河、昌黎为其驻。”根据张的命令,驻锦州的步兵十二旅、二十旅,骑兵第三旅相继撤入关内,留锦兵力仅剩熊飞率领的3个公安骑兵总队。而日军已开始步步进逼。

24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召开,会上阎锡山等16人向一中全会提案,请选拔10万劲旅死守锦州。同日,吴稚晖致电张学良,力劝其抵抗:“当此外不见格于强盗之倭贼,内不见容于卖国之****,而锦州力抗,孤注一掷,尚何待于再计?”25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作出决议,对于日本攻锦州应尽力之所及,积极抵抗。国民政府随后电令张学良,要他“积极筹划自卫,以固强圉。并将办理情形,按日呈报。毋稍懈怠。”张认为仅靠东北军守锦无济于事,他复电抱怨:“是为我以东北一隅之兵,敌中邻全国之力,强弱之势,相去悬绝,无论如何振奋,亦必无侥幸之理!”28日,关东军分三路向锦州发动全面进攻,29日,盘山陷落,“我国正规军均不作抵抗,抵抗日军者多为民团及义勇军,”荣臻于同日从北平谒张返锦,以“兵力过疲,损失过重,枪弹缺乏,后援不及”为由下令各军撤退。虽然29日中央政治会议已决定对日抵抗方针,“正当防卫,如遇侵犯,则抵御之。”30日,国民政府再电令张学良坚守锦州,电文称“日军攻锦紧急,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各官吏及军队均有守土应尽之责。”张对此置若罔闻,1月2日,东北军队各部已从锦州撤退完毕,再演不抵抗一幕。同日,日军轻取锦州,关内外宣告隔绝。几个月的艰苦交涉,仍不能免东北领土之丧失。1月28日,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重新出山执掌大权的******和汪精卫于当日商定“积极抵抗,预备交涉”的外交方针,开始指挥对日局部抗战。而国民政府之对日外交,亦进入一新阶段。

五、结语

梳理“九一八事变”前后的相关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东北当局由于种种原因,在“九一八事变”后自主做出了不抵抗的决策,导致东北的大好河山不战而落入日军之手。在丢失东北大部地区之后,东北军统帅张学良仍不愿做积极抵抗,致使锦州重镇轻易丢失。

(二)“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以******为首的中央政府虽然对于东北当局的不抵抗主义做法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仍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获得国际支持,以达到迫使日本撤军和收复失地之目的。但由于国力孱弱,列强对日多持绥靖态度,国联无力制裁日本,国民政府的各项外交努力终归于失败。

(三)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无力制止东北当局的不抵抗主义作为,但在其力所能控制的地区,对于以武力抵抗日本侵略作了较为积极的准备。终于在“一·二八”抗战中奋起抵御日本的武力侵犯,结束了对日本侵略不抵抗的屈辱历史。

【作者简介】赵晖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师 浙江杭州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