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思想代表。他的最大功绩是在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的思想界后,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应有权威。他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论证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他看来,“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因此,他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否认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独立的精神实体。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却是不彻底的,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未能摆脱唯心主义的羁绊。正因为费尔巴哈自己的哲学存在着这样的严重缺陷,所以它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没有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它在摒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将其辩证法简单地抛弃了。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创立自己学说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时,首先是受费尔巴哈的影响,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同时批判和剔除其不彻底性。其次才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分析批判和革命改造,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又批判地吸收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最完满而科学的结合。
而这样一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无疑是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学说奠定了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英国古典的政治经济学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代表着当时反对封建制度的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其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它的集大成者和完成者。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人类认识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它的劳动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第一次把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在他看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价值的尺度。商品价值是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决定的,因为商品交换归根到底无非是体现在这些商品中的劳动量的交换。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正确地认定工人的工资数额的大小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工资和利润是必然对立的。在这里,大卫·李嘉图事实上已涉及工业无产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但他却仍然没能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而是错误地认为,提高工资会刺激人口增加,引起劳动力供过于求,从而使工资降低;降低工资的结果造成人口减少,这样又引起劳动力供不应求,从而又使工资提高。这是一条自动调节的自然规律。而且,他还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因此,李嘉图的理论无法揭示剥削的本质,更不可能正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积极成果,坚决地抛弃其理论上的不彻底性,科学地论述了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即以剩余价值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作为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是马克思独创的。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又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经济学家那里,由于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提出剩余价值的概念。但他们通过地租、利润、利息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合理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当他们提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的原理之后,必然逻辑地提出:既然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那么资本家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对此,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回答,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作了科学的解释,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从而完成了政治学中的伟大变革。所以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中作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结论的。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一种批判资本主义、向往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思想原则,如果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算起,它的历史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同样长久。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采取文学游记的形式控诉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表述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积极成果,汲取了法国启蒙学派的思想,以理性原则和社会平等、正义的思想,无情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关于社会改造和未来社会的设想。但是,无论是英国的,还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没有真正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虽然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制度,但他们既没有发现实现理想社会的阶级力量,也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和道路。这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因而他们不能从现实出发,而只能从头脑里的理性原则出发,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空想的泥潭之中。而且“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人类思想认识史上的历史功绩,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是在批判和摒弃了他们的唯心史观和对未来社会的种种幻想之后,依据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自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历程中整体把握这个理论产生的具体进程。
19世纪历史和时代发展提出的社会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外在的客观必然性;而这个历史时代所达到的人类思想认识的优秀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但要使这种必然性和可能性成为现实,显然还必须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艰苦努力。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的才智及其艰辛曲折的奋斗历程。
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的特列尔城。他的父亲是律师。按照列宁的说法,这是一个文明富有但不是革命的家庭。在青少年时代,马克思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深受希腊传统中的普鲁米修斯精神的影响,在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文中,就表达了为人类利益谋幸福的崇高理想。1935年10月,马克思考入波恩大学,一年之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在这期间,他参加了柏林的“博士俱乐部”,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他的世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他强调观念的作用,认为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在政治上,他和所有青年黑格尔分子一样,都反对普鲁士****主义,要求有言论、出版自由。
1842年10月,博士毕业后的马克思离开了柏林大学,担任了《莱茵报》主编。在《莱茵报》期间,成为他转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开端。因为办报需要不断深入社会调查了解情况,在实践中,他发现了现实生活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原则的矛盾。在解决这些矛盾中,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因素产生了。例如,在林木盗窃法问题上,他发现国家根本不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理性和道德的化身。他从反动当局用法律严惩到树林里抢干柴农民的行径中,认识到国家是维护有权人利益的工具。这表明马克思已开始转向唯物主义。由于《莱茵报》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1843年初被普鲁士当局查封。
1943年秋天,马克思迁居到巴黎。在巴黎,他经常参加工人举行的各种集会,和一些优秀工人建立了联系。在深入法国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无产阶级具有伟大的历史作用,认识到只有这个阶级才能肩负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重任。1844年初,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他说,要想实现人类解放,“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的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要想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就要诉诸革命的暴力,进行“武器的批判”,即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找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正确道路,这表明了马克思已经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费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的家庭。1838年,中学尚未毕业的恩格斯在父亲的强迫下,到不来梅学习经商。在这里,他参加了反****主义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当时的德国,政治非常黑暗:国王既是宗教的首领,又是一切进步力量的死敌。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了《乌培河谷的来信》等文章,愤怒地控诉了工厂主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尖锐地抨击了社会的反动势力。他满怀热情地号召人们进行一场摧毁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后来恩格斯为了掌握哲学批判的武器,在青年黑格尔分子大卫·施特劳斯的影响下,离开了“青年德意志”,转向了青年黑格尔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