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莫言来说,价值判断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在生活中的人,敢作敢为的人,谁真正在乎别人的评价,谁在乎正直与邪恶的界线。为了他们的意志,为了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他们不畏死,只希望战斗并取得胜利。尽管如此,这些在本然生活状态中的人,仍有自己的法则,例如,他们憎恶怯懦、背叛、虚伪,而敬重仗义、豪侠、忠诚,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吃喝嫖赌,但在关键时刻则敢于挺身而出,这实际上有价值观念在。只不过,这种价值观不像理性哲人的价值观那么纯粹,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可能考虑了更多的小集团利益,充斥了许多邪恶和残暴因素。他们的价值观,只能在有限范围中适用,却不能提升到普遍意义上来,这是生活法则,也是生存法则。莫言就是从这一生存法则出发,描绘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没有一个是完人,没有一个是理性主义尺度下的自由人,他们都是些原始乡村社会生活中的人。就从《断手》说起吧!叙事中的越战英雄还乡后,就不时流露出无赖相,仿佛我在战场上丢了一只手,乡亲有理由供奉他。他那无赖气,在市场上受到了打击,原来,在朝鲜战场上断了一条腿的英雄在自食其力。他从乡村断手妇女的自强自立中,最终懂得了生存的真正意义,这是莫言消解英雄与无赖界线的一次尝试。他成功的尝试,表现在《红高粱》中,余占鳌这个土匪,面对蒙面人的抢劫,他敢于挺身而出,杀死麻疯病人,抢走凤莲,在高粱地里野合,在酒作坊耍泼。既泼皮无赖,又敢作敢为,对于这些人,能进行什么评判。英雄乎?土匪乎?无赖乎?三者似乎都有点,这大约就是人性的复杂性格,显然,超越了惯有的写作模式。在大多数叙事艺术作品中,善与恶,正与反,积极与消极都是清楚明白的,莫言从感性出发,写出了这些原生态中的乡亲的复杂性格,他们孔武有力、英勇无畏,又放荡成性,粗野无耻。
这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句法,多多少少就是原始主义或半原始主义的审美追求。对于崇尚原始主义的艺术家来说,人不可能在理性支配下生存,而只能在感性主宰中生活。在这种艺术观念支配下,艺术创作就带有野蛮的气魄,这种不受理性羁绊的人,恰好成了补偿在理性生活规范下的接受者内心本有的空缺。他们在野蛮的体验和想象中,领会到了生命的强力乐趣。对于理性主义生活规范下的人,他们遵守法纪,认同社会礼俗,不得不遵循社会文化准则,从不敢超越这些法则,甚至为了认同这些法则,不得不戴上假面具,不得不在尔虞我诈中求生存。把内心的隐秘藏到最深处,把潜在的渴望往深层压抑,正如弗洛伊德分析的那样:白日梦是幻想的产物。目无所见而心有所思,这些幻想的内容很明显受幻想的指挥,昼梦中的情景和事件,或用来满足昼梦者的野心或权位欲,或用来满足他的****。青年男子多作野心的幻想,****的需要,常潜伏在男子幻想的背后;青年女子的野心,多集中于恋爱的胜利,多作****的幻想。弗洛伊德对文明社会中人性的内在压抑之分析有一定道理,对于原始乡村中的人来说,压抑可能是存在的,但莫言想象中的原乡人没有这样的压抑,即便有这种压抑,他们的野心,也驱动他们去行动和冒险。原乡人对于性,对于贞洁,对于欲望,不像文明社会中的人那样谨慎,他们欣赏的,就是坦坦荡荡的爱,放纵而又狂欢的野合。莫言的叙事话语,不免让我们想起了美国西部牛仔影片,这些善于骑马,善于偷盗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法律,在野蛮的生活中,享受着独立和冒险的乐趣。西部警察的形象,之所以为人欣赏,就在于他们与邪恶搏斗的英勇,他们的粗野、强大、性的放纵,正是吸引观众的最直接因素,这是艺术忠于感性而放逐理性评判的实例。警察维护正义,并最终让正义战胜野蛮和邪恶,又多少投射了理性主义的光环,可见,纯粹的感性叙事在文学创作中是很难存在的。
在莫言的叙事话语中,母性的强大和女性的无畏,也可以说是对英雄、土匪和无赖三者界线的消解。在大多数小说中,女性总是弱者,既与英雄无关,也与土匪、无赖不相关,然而,在莫言的作品中,“母亲”、“奶奶”、“姐妹”这些形象身上,又表现出了某种英雄性。在胆识、勇气、泼辣诸方面,女子不让男儿,她们正是依靠自身的强大与男人站在一起,甚至支配男人、控制男人,女侠之风、土匪习气,在莫言的女性形象创造上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在《丰乳肥臀》中,莫言叙述龙青萍开枪自杀的前夕,有这样一段话语:“她剧烈地咳了几声,双肩高耸起来,黑脸上泛了白,哇地一声,喷出一口血。上官金童背靠在门上,吓得魂飞魄散。”“她举着单臂,露出毛茸茸的腋窝,腰肢纤细,爆炸开的明亮的屁股稳稳地坐在脚后跟上。”“这时,绝望到极点的龙青萍扣了扳机。”莫言用那种桀骜不驯,粗野平常,又富有诱惑力的语言,写女性的身体,写女性的英勇,写女性的无惧无畏,写女性的性放纵与性袒露。他的叙事语言粗野得惊人,在莫言看来,只有用这种粗野而富有挑战性的诱惑语言,才能唤起人的原初生命冲动、生命感觉和生命意志。
莫言深知,仅仅消解英雄、土匪和无赖的界线而没有强有力的题材作为支撑,那么,这种消解本身所能创造出的,只能是黑幕小说或强盗小说。莫言之所以在消解英雄、土匪和无赖的界线时,又能引发人们对这些原始生命状态中的人产生某种尊敬,就是因为他拥抱着极具价值的题材:抗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与日本帝国主义战斗的一切英雄题材,都是深受中国人欢迎的。无论你是杀人越货也好,无论你是土匪无赖也好,只要你能勇敢地与日本鬼子搏斗,你便是中国人心中的英雄,相反,哪怕你平时遵纪守法,而在日本鬼子面前卑躬屈膝,你便为中国人所不耻!莫言掌握了当代中国人这样基本心理,他的野性狂欢的叙事,激发了接受者对原始生活世界的向往,同时,对抗日边缘英雄叙事,满足了人们对英雄、土匪的价值认同,所以,莫言在创作上所引起的轰动与他所描叙的抗日神话是分不开的。假如没有这样一重背景,他的叙事本身的力量,就会减损许多,这是他的《红高粱家族》和《丰乳肥臀》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根本原因。莫言狂野的叙事语言,对于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当代叙事者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他那狂野、粗野乃至有点神奇的叙事,确实有点让人心惊肉跳,能创造一瞬间的狂欢,莫言能创造感性的癫狂,忠实于原始生活世界,莫言忠实于“原始主义艺术精神”。他依靠他那强大的感觉系统创造了当代叙事的奇迹,然而,在深刻反思他的作品之后,发现理性的缺失使莫言的作品缺乏那种深刻性、持久性的力量,更不易把他的作品上升到历史哲学和精神哲学的高度予以把握。他成于强大的感觉,又时时刻刻面临感觉衰退的挑战,一旦强大的感觉衰退,莫言还能创作些什么呢?所以,在把叙事语言推到了癫狂的幸福的境地,莫言面临着叙事的深渊,这是由莫言小说叙事的审美取向决定的。莫言找到消解这种语言模式的新方法,否则,他的创作很难获得真正的突破。
第三节守护大地:诗性叙述与野蛮叙述之间的人性冲突
6.3.1张炜的道路:乡土政治生活的叙述冲动与想象力量
张炜是优秀的小说作家,他的出色的艺术创造力,使他在小说创作方面获得了特别的成功。他具有良好的诗性叙述才能,具备超强的现实历史生活感受力,同时,富有深刻而生动的艺术想象和反思能力。由于他在小说叙述方面坚定而执著的精神探索,因而,他的艺术理解和接受能力,决定了他的小说创作的深度与广度。他的小说创作的内在沉思品格与思想升华需要,反过来,决定了他不得不与伟大的艺术家进行深刻的对话。更为重要的是,他所创造的小说艺术世界,为我们理解生活世界、探索生活世界,提供了无限自由解释的思想空间,因而,张炜是现代汉语文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小说作家。如何在总体性叙述中评价张炜的创作?从叙述品格的角度来看,不失为有效的解释方法,但是,有一问题始终困惑着我:张炜的创作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性指向?张炜是否始终追问着生命与历史的真理?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就没有办法对他的思想与创作进行深入论证。从张炜的大量作品来看,他有着自己清晰而又朦胧的生命哲学意识,同时,又摇摆于历史的记忆与幻念中,这可以从张炜的有关作品得到证明,不错,张炜一直在寻找着新的创作契机,当他的内在要求得到了想象性支持后,就开始创作扎根乡土的长篇作品。
对于每个作家来说,能否创作,成了对自己生命力量的考验,但是,到底要创作多少作品才算完成了“心中的顽念”?可能谁也无法说清,或者说,作家永远不满意已经完成的作品,总想寻找新的目标,以求在形象与思想上获得更大突破。在作家的心中一直有个“神秘的圣地”,只有达到了那个神秘的圣地,创作才能达到顶峰。可是,那个圣地在哪里?只有不断地试验,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写作,哪怕这种写作,是无法避免的重复,甚至是粗制滥造,也在所不惜!张炜还不是那种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其严格的人,甚至可以说,不是冷酷的作家,他可能也有过焚稿,更可能有不少浪费的作品,但是,他极富想象力。他的全部叙述,无论是虚构性叙述,还是非虚构叙述,皆得到发表,身体的健康也保证他能不断地写作。他知道他心中的圣地的“轮廓”,但是,他不完全知道以什么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美地重现这一圣地。每当他找到某种形式时,寻找到某种记忆材料时,就陷入欣喜之中,但是,当记忆获得了文学呈现时,他又不满足于所达到的深度。从思想意义上说,张炜一直相当关注人心与人性,历史与苦难,政治与价值,生命与悲剧,大地与欲望,金钱与权力,善良与高贵,良知与尊严。总之,张炜既有许多重要的生命主题,又有许多严肃的伦理主题,这些思想,充实在他的想象中,通过叙述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叙述就显得极为重要。按照生命伦理审美法则,张炜热衷于诗性叙述;按照历史记忆的真实与血性,张炜不得不使用残酷叙述。惟其具有诗性叙述,张炜的创作中总有生命的光芒、人道的光芒或诗性的光芒;惟其具有残酷叙述,张炜的创作中又总具有历史的沧桑感与生命的沉重感。应该说,在现代作家中,张炜是把诗性叙述和残酷叙述结合得非常好的作家。我们可能永难忘怀他的《古船》和《九月寓言》,也可能不易抹去《家族》的沉重记忆,虽然此后张炜推出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例如,《外省书》、《刺猬歌》等,但是,这些作品,在思想深度与艺术广度上,皆无法逾越此前发表的三部重要作品,我每每能够被这三个作品所感动,特别是《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