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兔病防治路路通
14451500000007

第7章 临床部分(4)

(2)预防无病兔场防止本病传入,首先不能随便引进家兔,引进时应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和血清凝集试验检查,阴性者才能进入兔场,尤其是严禁从疫区输入家兔。其次是消灭鼠类和吸血节肢动物以及内寄生虫,防止野兔进入饲养场。

再是发现可疑病兔时,应立即扑杀处理,彻底消毒一切用具。

并应用凝集反应普查带菌兔,消灭带菌兔。病兔应立即扑杀、销毁,肉、皮、毛不可利用。可疑的病兔肉要充分煮熟,以防止传染给人。可疑病兔的皮张经消毒液消毒,干燥30天后才可供生产用。剖检前先将家兔浸入消毒药水15~20分钟,以杀死体表的寄生虫,并注意个人消毒。

专家提醒通过土拉伦斯杆菌污染的水源、饲料及用具,人及家畜经消化道、呼吸道、伤口等可以感染本病,因此,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经常进行兔舍、兔笼及用具的消毒。治疗效果不好的病兔要扑杀,尸体及分泌物要焚烧,彻底消毒。人接触本病时要注意卫生,防止被传染。

40.兔坏死杆菌病是怎样一种病?如何防治?

本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以皮下组织,尤其是面部、头部、颈部、舌和口腔黏膜的坏死、溃疡和脓肿为特征的散发性传染病。病原为一种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杆菌。

病兔及带菌兔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外界环境可成为传染源,经损伤的皮肤、口腔与消化道黏膜而传染,常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幼兔比成年兔易感性高。

患兔体温升高,停止采食,流涎,分别在唇部、口腔的黏膜、齿龈、脚底部、四肢关节或下颌、颈部、面部乃至胸前等处的皮下组织发生坏死性炎症,形成脓肿、溃疡,并侵入内部肌肉和其他组织,病灶破溃后发出恶臭。病程可达数周至数月。

剖检时,除黏膜、皮下、肌肉坏死外,可见淋巴结尤其是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干酪样坏死灶。多数病例在肝、脾、肺等处也出现坏死病灶,胸膜、心包发炎。多处皮下有脓肿,坏死组织有特殊臭味。

实验室检查一般取病变与健康交界处组织做被检材料,涂片染色镜检,易发现坏死杆菌。也可用病变组织或培养物做动物皮下接种试验,于8~20天内死亡,在注射部位出现坏死。

(1)治疗将坏死组织清除后,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冲洗,每天2~3次,同时配合全身治疗。青霉素,每次2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也可选用土霉素、四环素治疗;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0.15~0.20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2)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皮肤、黏膜损伤。兔舍要保持干燥,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引进种兔要隔离观察1个月。兔群一旦发病要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并进行彻底消毒。

41.兔李氏杆菌病是怎样一种病?如何防治?

李氏杆菌病又名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的侵害多种动物和人的一种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2~8天或者稍长。急性以败血症死亡为特征,慢性以脑膜炎症为特征。有些病例表现为脑脊髓炎和子宫炎。剖检常见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的变化。

李氏杆菌在各种条件下能长期存活,许多种动物和人都可以隐性感染,其中鼠类常为本菌在自然界的贮藏库。这些带菌动物的粪便和分泌物污染了饲料、用具和水源之后,就可传染给家兔。某些因素如冬季缺乏青饲料、内寄生虫病以及沙门氏杆菌病等降低了肌体抵抗力之后,也易发生本病。在自然条件下由消化道、鼻腔、眼结膜、伤口以及吸血昆虫而传染。幼兔比成年兔更易感。

不同类型的病兔的临床症状是不同的:

①急性型:常见于幼兔。患兔一般表现为精神委顿,不吃,消瘦,鼻黏膜发炎,流出浆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至40℃以上,在l~2天内死亡。

②亚急性型:病兔精神委顿,不吃,呼吸加快,出现中枢神经机能障碍,如嚼肌痉挛,全身震颤,眼球凸出,作圈状运动,头颈偏向一侧,运动失调等。如侵害子宫,则可发生流产或胎儿干化。一般经4~7天死亡。

③慢性型:患兔主要表现为子宫炎,分娩前2~3天或稍长时间发生,病兔精神委顿,停食,很快消瘦,流产并从阴道内流出红色或棕褐色的分泌物。有些病例还出现头颈歪斜和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病兔流产后很快康复,但长期不孕,且可从子宫内分离出李氏杆菌。

急性、亚急性型病例肝脏实质有散在或弥漫性针头大的淡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心肌、肾、脾也有相似的病灶。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或水肿。胸腔、腹腔和心包内有多量清朗的渗出液,皮下水肿,肺出血性梗死和水肿。

慢性型病例病变和急性型相似。脾和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显着肿大,子宫内积有化脓性渗出物或暗红色的液体。如母兔死亡,子宫内有变性胎儿存在或有灰白色凝乳块状物,子宫壁可能有坏死病灶和增厚。

有神经症状的病例,脑膜和脑组织充血或水肿。病兔常可见到单核白细胞显着增加,可达白细胞总数的30%~50%之多。

病理变化方面,在肝、脾脏的坏死区伴有轻度的炎症反应,在坏死灶间可见到成丛的细菌。在子宫坏死区有严重的脓性炎症,胎膜和胎儿组织有许多细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干、小脑基部和颈部脊髓有炎症变化,表现为血管周围由单核白细脑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构成血管外套。在脊髓液中的多形核和单核白细胞中可发现被吞噬的李氏杆菌。

(1)治疗可用新霉素、青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磺胺嘧啶和中草药(金银花藤、栀子根、野菊花、茵陈、钩藤根、车前草各3克煎水内服)。

(2)预防做好灭鼠和防止野兔以及其他家畜家禽进入兔场的工作。

一旦发现病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或淘汰,消毒兔笼和用具等。

对有病史的兔场或长期不孕的家兔,可采用血液检查,因单核白细胞的变动是李氏杆菌病隐性传染的结果。

由于李氏杆菌对人具有感染性,在剖检病兔和可疑病兔时必须注意防护,工作完毕后双手用药水消毒。

专家提醒李氏杆菌是人和畜禽的共患传染病。人和多种动物感染均表现神经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多呈局部散发,发病率不高,死亡率则高。一般幼畜和儿童易受侵害。人患病常表现脑膜炎症状,突然发作,剧烈头痛,嗜眠,昏迷,项颈和背部强直,皮肤有小出血点,孕妇流产。部分病人呕吐,惊厥,共济失调。李氏杆菌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42.兔链球菌病是怎样一种病?如何防治?

兔链球菌病是由一种兔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败血症。

许多动物和家兔呼吸道、口腔及阴道中常有致病性链球菌存在,因此,带菌的家畜以及病兔是主要传染来源。病菌随着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饲料、用具、空气和水源等,经健康家兔的上呼吸道黏膜或扁桃体而传染。当饲养管理不当、受凉感冒、长途运输等使肌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诱发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秋雨季为多见。各种年龄兔均易发病。

病兔以体温升高,不吃,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间歇性下痢和死亡为特征。

病兔皮下组织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脾脏肿胀,出血性肠炎,肝和肾脏呈脂肪性变性。病料制抹片、染色、镜检或接种鲜血培养基分离细菌可确诊。

(1)治疗病兔用青霉素和磺胺类药进行治疗。

(2)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凉感冒。发现病兔立即隔离治疗。兔笼进行消毒。

43.兔绿脓杆菌病是怎样一种病?如何防治?

兔绿脓杆菌病是由绿脓假单胞菌感染家兔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绿脓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人和畜的肠道、呼吸道和皮肤上也普遍存在,毒力较弱。病畜及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呼吸道及伤口感染。任何年龄的家兔都可发病,一般为散发,无明显季节性。

病兔突然发病,精神萎靡乃至昏睡,发热,从鼻腔和眼流出不同性状的分泌物,呼吸困难,腹泻。最急性病例在数小时或10余小时内死亡,慢性病例的病程为1周左右,一般经过1~3天死亡。

剖检时在全身可见广泛瘀血,胸腔、腹腔和心包内存在清朗甚至带血样的液体。胃和小肠内充满血样内容物,胃黏膜脱落,大肠内充满褐色胶样内容物,肠黏膜充血和出血。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脾肿大,表面有出血。肝淡黄色,质脆弱。肺出血、实变和脓肿。心肌质脆弱,心内膜出血。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性支气管肺炎和化脓性肺炎;坏死性肠炎,乃至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肝颗粒变性和肝瘀血;心肌出血、水肿和心内膜出血;急性肾小球肾炎、肾间质水肿;在肠黏膜表面和肺的病灶内,有时可见绿脓杆菌群集。

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取病兔的心脏、肺、肝、脾标本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或采用平板凝集反应,得出明确结果。

(1)治疗治疗出血性肠炎病兔可选用多黏菌素B,每天每千克体重按10000单位、分2次肌肉注射,1个疗程不能超过1周。羧苄青霉素钠肌肉注射,每天每千克体重50毫克。另可配合使用止血敏、维生素C、维生素K等治疗,效果更好。加味郁金散[其方剂组成:郁金2份、白头翁2份、黄柏2份、黄芩2份、黄连1份(或穿心莲2份)、栀子2份、白芍1份、大黄1份、诃子1份、甘草1份,研末备用]治疗用量,每天每千克体重2克,预防用量减半,用法是开水冲后再焖30分钟,拌入饲料;或煎汤,用纱布过滤,加蔗糖少量灌服。

治疗皮炎病兔,可先剪去患部及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被毛,用碘酊进行消毒后,涂上消炎膏或撒消炎粉,2~3天重复1次,至痊愈。

(2)预防平常应注意兔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止饲料、饲草和饮水被污染。有本病史的兔场,可用绿脓假单胞菌单价或多价灭活苗,每只兔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半年,每年免疫2次。当发生本病时,对病兔及可疑兔要及时隔离治疗,兔舍应全面消毒。死兔及污物一律烧毁深埋。

44.兔皮肤真菌病的症状是什么?怎样防治?

兔皮肤真菌病又称兔脱毛癣,是由多种真菌感染家兔皮肤,引起炎症、毛囊损害、脱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家兔生长缓慢,遇寒冷季节常引发其他疾病,死亡率大大提高。肉兔、毛兔、獭兔对该病均易感,主要感染仔兔、幼兔,3月龄以上家兔逐渐康复,被毛重新长出,表面上健康,但带菌。由于这一特征,许多兔场刚引进种兔时均未发现该病,而是养殖一段时间后发现该病由零星发生,转而不断扩大至全群仔幼兔发病。

此外,哺乳母兔发病,主要危害乳房周围皮肤。由于近几年来养兔业的大发展,大量种兔的流动,该病呈流行趋势,对养兔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发病兔场的工作人员也会引起皮肤损害,影响人的健康。为减少经济损失,保障养兔业的正常发展,笔者对该病进行了研究,利用抗真菌药防治兔脱毛癣,配合有效的消毒措施,防治该病已取得明显进展。

该病已存在多年,各地均有发生,随着规模化养兔的发展,该病流行更为广泛,危害更大。据临床观察,该病在主要养殖区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毛兔、肉兔、獭兔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尤盛,主要是仔兔、幼兔、哺乳母兔发病,发病率高低不一。就一个兔场而言,先有少部分仔幼兔发病,继而不断扩大,直至绝大部分仔兔均发病。一窝兔中,发病率在80%~100%。仔幼兔发病后会在3月龄左右自然康复,不表现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该病不引起兔直接死亡,但因该病导致生长速度慢,脱毛后怕冷,抗病力下降,加之外界环境条件较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继发其他疾病,引起死亡率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北方的寒冷季节更是如此。

该病病原是真菌,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家兔的一种皮肤病,因病原的不同,感染程度的不同,表现临床症状多有变化。

该病病原除感染家兔外,还可以感染人及其他动物如猪、猫、狗等。一般兔场多为不慎引进带菌种兔而引发本病。由于青年兔、成年兔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因此很难发现病兔,致使兔场在引进种兔时防不胜防。当兔场内有此类病原存在时,非繁殖期一般也不表现病症,只是到繁殖期间,母兔乳腺发育,皮肤利于真菌繁殖,在母兔乳房周围形成病灶。仔兔在哺乳时与母兔直接接触,仔兔稚嫩的皮肤更易被感染,几天后表现出临床症状,随后不断扩大感染范围,病情不断加重,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真菌的传播较为迅速,病兔的痂皮、毛等脱落后带有大量病原菌,通过机械传播如人工搬动、空气流动等,在兔场内广泛传播,在兔场周围也散播大量病原。由于真菌多以孢子的形式传播和存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清除干净。

由于工作人员与兔接触较多,也难免不被感染。

该病主要危害仔幼兔。仔兔7日龄以后,便可发现兔唇边及眼周围皮肤增厚、发炎、痂皮增生,脱毛后如戴眼镜状,兔四肢1个或多个表现以上症状。部分兔躯干部位被毛长短不一,呈波浪状。一部分兔局部脱毛,皮肤表面有的光滑,有的呈糠麸样、石膏粉样等,严重者皮肤皱折、变厚,如橡皮样。病兔怕冷,扎堆,不活跃,食欲无异常。部分兔在耳背或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形成局限性病灶,脱毛,结痂,去除痂皮后形成溃疡,硬币大小不等。哺乳母兔常带菌,在乳房周围皮肤上形成病灶,皮肤局部炎症、结痂脱毛。部分兔开始发病时在皮肤上呈现小红点、较硬,继而不断扩大,如同局限性的乳房炎,肿块较硬,继而结痂,去除痂皮后形成溃疡,用力挤压,可见溃疡面上有多个细小的脓样物挤出。

(1)治疗对已发病仔兔,在10~20日龄期间,一次性注射皮癣宁0.5~1.0毫升,治愈率可达90%以上,严重不愈者重复用药1次即愈。用药后12~15天症状渐消失,转而康复。也可用0.08%灰黄霉素拌料饲喂,连用15~30天。

(2)预防本病可传染给人,尤其是儿童,故接触病兔者应采取防护措施。由于环境中、兔体外带有大量病原菌,单依靠药物很难根治,必须采取持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坚持用药预防和治疗,降低发病率,大大抑制了真菌增殖的数量,减少传播的机会。发病兔场环境中有大量病原体存在,是兔场发病的潜在威胁,必须对兔舍、笼具、用具、舍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可用火焰、化学药物如2%的火碱、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对大面积的场地可用10%~20%的生石灰水多次消毒。配合药物治疗和全场大消毒,对本场内的动物包括兔、猪、狗、猫等逐一进行药浴,以消灭动物躯体上携带的病原体,消毒剂可用含氯消毒药及其他能杀灭真菌的药物,药浴时可适当提高使用浓度,注意应选择25℃以上气温条件下进行药浴。繁殖母兔在怀孕后25天用灰黄霉素按万分之八的比例拌料饲喂10天左右,可有效地降低仔兔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