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更大的意义不仅仅是方法方式的突破与创造,在于艺术家们对生活的认知与表现。我们之所以那样热情地推崇过《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外来妹》、《渴望》、《上海一家人》等名剧,大多数观众是喜欢它们的故事或者歌曲,因为现在的欣赏心理还是倾向于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活法。从宏观上讲,时代的变革使人们的日常行为也紧跟着大改变,万象纷呈,什么样的人物形态与人际关系都有,只要取材角度新颖,看个新鲜有趣也能迷倒一大批人。紧接着社会出现“厌烦”心理。而翻拍已有名片的方法让人感到“黔驴技穷”,这就有了本文的第三个观点:
文学艺术家在再现生活时可能是被动的,在表现生活时可能是能动的。伟大的艺术家多以作品去引导生活,甚至改变生活。这时候我们也就迫切地希望有一批这样的艺术家至少在审美的视点上引导并提高观众的欣赏素养。
电视剧心理结构的充分运用会给观众一种非常态的感觉,其实它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现在我们看到了《公关小姐》、《洋行里的中国小姐》、《住别墅的女人》、《中国空姐》、《外来妹》、《红粉》、《霸王别姬》等影视作品,更大程度上,也多停留在“女性”题材这个角度。把激起观众“好奇心”放在首位,没有多少审美的意义。回忆、联想、梦境、幻觉是一层,忧、愁、哀、乐、悲、喜等又是一层,心灵与现实交融后的包容量甚至超越我们的想象,用这些更接近人本的东西来拓展我们创作的思维,一定大有文章可作。
为什么我们许多摄像师都懂得人物关系对立时,不能同一画面拍摄,而人物关系融洽时最好用二人中近?为什么一个男人在街上看见一个漂亮女人时摄像师可能把镜头处理成女性某局部特写?等等这一切镜头运用的手段其实取决于人物的内心视点。这就非常清楚了:真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我思我视”或“我视我思”。视角与心理密切关联,最一般意义的“主观镜头”“客观镜头”以及画面意义上的“蒙太奇运用”都以心理参照为契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运用了心理结构的方法。但在整个作品的结构处理上,我们可能不是知之甚少,而是布局运用甚少。
湖北作家笔走乡村的意义
写作的个性化差异是文学能够繁荣的根本,而个性化的确立,通常是一个作家成熟最基本的标志。在这个各种写作方式并存的时代,作家作品的个性魅力似乎越来越弱,尤其叙事艺术领域里,独特鲜明的写作风格颇有珍稀意味。我以为这难堪的由来并不复杂:我们的身处与灵魂有些脱离,我们观察、发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因为不由自主的浮躁而趋向弱化甚或有所退步,因此我们在文学意义上的寻求和文学技巧上的探索,逐渐显出方向性的迷失和方法上的缺失。纯粹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在认真拜读了这个系列的作品之后,我深感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织的“荆楚作家走乡村”系列活动,是文学使命与文学创作的集中检验和提升,因为已经结集的几部著述,已然给了我们太多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如此主题明确的大范围深入和表述,有点像升学考试中的命题作文,但它事实上推动了作家们的自我敦促和自我激发,进而得以再次振奋身心,以再观察、再发现、再思考和再表达的兴奋,记录了荆楚文人置身其中且一直休戚与共的美丽乡村。我相信所有作家的新体验和新收获一定不少,尽管参加这次考试毫无疑问经历了太多可以想象的艰辛。这一点,当我们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忍不住有发自内心的敬意和谢意。同时我也相信,省作协尤其创联部的有关组织者,一定克服了很多困难,毕竟组织如此具有新意的系列文学活动,需要极大的毅力和相应的能力。所以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湖北省的文学创作从2007年开始,会有为期十年十部非同寻常的作品结集载入史册,这就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荆楚作家走乡村》系列丛书。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以《关注热土谱写华章》为题,给《荆楚作家走乡村》系列丛书作序,其中言及:“在省作协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百名作家走进乡村热土,深入田间地头,广交农民朋友,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生活的闪光点,用热忱的心灵感触农民的思想脉搏,用灵动的笔墨再现农民风采、农业亮点、农村新事,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凝聚成了一篇篇充满田野芬芳的文学佳作。”我想这既是评语也是提示,更是明确的写作要求。其实关注三农问题,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当代文学领域的一个敏感话题,也是当代作家个人叙事能力能否再获提高的一个兴奋点。尤其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关涉三农问题的文学作品应该迈步到更新更高的台阶,然而现实中随着作家生活样式的改变或曰写作心态的改变,深入细致且深刻灵动表现乡村人物故事的优秀作品并没出现佳作连连,多样化写作方式与多角度表述当下的作家作品似乎也常有差强人意。在这样的情形下,《荆楚作家走乡村》系列活动,以每年同一个话题的方式,组织作家深入乡村当前实际,分别就扶贫采风(2007年)、名村风流(2008年)、旅游名村(2009年)等为写作主题,以期充分再现当代荆楚乡村的新人新故事。2010年启动的环保主题,旨在组织荆楚作家寻思和记述乡村令人深思的环保故事。
这是赋有文学使命意义的行动,它激发我们的创作思维,激励我们的创作潜质,可以使我们在同一个创作意愿里,再度审视我们熟悉的乡村,深刻揭示其中的问题,挖掘这些场景里全部的美质,进而向这个时代与后人表达我们对荆楚乡村的审美再发现。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促动,一种能动,因为假如没有这样一种笔走乡村的活动,或许我们很难较为全面对湖北乡村方方面面进行深邃而细致的文学发现和表述。我深信凡是参与这个活动的作家,内心获得的丰盈一定值得我们分享。
确实充满田野芬芳,时代气息。我们欣喜的阅读到,一批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斐然的作家在这些话题下魅力各异的表达。2007年出版的作品集《托起明天的希望》,其中吴运辉、邓斌的《让村歌穿越梦想》;何存中、何启明的《麻城走笔》;刘明恒的《走进南林村》;洪绍华、蔡涛的《托起明天的希望》;王伟举的《大山深处的璀灿明珠》;杨豪的《我的父老乡亲》;羊角岩的《敢做降龙伏虎人》;金浙林、张军兰的《解读彭墩》等作品,都以精确的数据、精彩的细节和各具魅力的文学视角和语言,展现了近些年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面貌、新成果和新动向,以及新农村、新农民、新家园与新生活,同时也向我们描述了一些新的能人、强人和乐于奉献的人。2008年出版的作品集《名村风流》,着眼点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黄运全以及各市州党委宣传部门,对《名村风流》的采访写作高度重视。其中任茂华、李相文、王能明、柯尊解、吕先觉、王伟举、谢大祥、周士华、刘小平、董锋、王义功、王世春、金浙林、杜政宁、刘莲珍、胡泽光、何启明、杨华美、董祖斌、周长国、猫郎、吴位琼、马俊兵等作家记述乡村风流的故事,让我们阅读到色彩斑斓的荆楚新农村,同时也领略到他们对报告文学这个创作样式的极大丰富和探索创新。2009年出版的作品集《能摸着月亮脸的地方》,如同湖北散文作家的一次集中亮相,通过他们深入荆楚各个旅游名村和风景名胜的采风、采访与写作,然后集结为一道散文随笔的丰盛大餐,让广大读者从他们文采飞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我们荆楚山川的无限丰美。这个专辑中所有散文作品都能以新的视野和角度,展现新机遇中荆楚风景名胜的新魅力,其中张品正、杨秀武、葛昌永、邓斌、王月圣、田平、唐敦权、刘绍敏、陈哈林、刘颖、董祖斌、吴承清、熊明泽、王书文、王世春、胡泽光、向吉贤等等作家的笔触与笔力,都给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将每一个作家的名字及其作品名字逐一列举出来,但我在阅读他们这几年笔走荆楚乡村的文字时,内心的敬意和震撼十分清晰。我羡慕他们在灵魂意义上的新收获,我向他们致敬。记得我在与这个系列活动的具体负责人之一吴小斌谈及作家们的艰辛与收获时,他也是满怀敬谢之意。
显见“荆楚作家走乡村”系列活动对作家的创作有帮助,尤其对以文学方式记录荆楚乡村近些年的世相变化意义非凡。对于熟悉一些作家写作风格的读者来说,他们既在阅读这些作家笔下的荆楚乡村故事,也在分析这些作家在同一个话题下不同的写作风格,从中既可以感受到当下荆楚乡村的惊喜变化,也可以获悉作家们的创作能量和最新水平。而对于那些并不熟悉作家名字的读者来说,尤其对于未来读者而言,作家们的名字或许会被阅读忽略,那么被关注的当然只是文本亦即有关这个时代荆楚乡村的实际景象,但也同样不妨碍读者在关注文本内容之后,会有留意有些作家的写作艺术技巧并从中受益。这就意味着,当陆续结集的十部《荆楚作家走乡村》丛书全部出版时,荆楚乡村在这个时期的辉煌故事和人文自然,必将成为湖北的文化史、发展史,是湖北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以文学的方式美好结晶,同时也是荆楚作家文学能力和文学责任在笔走荆楚乡村之时的集中体现。这对于未来湖北新一轮的重修地方志,意义重大。所以我认为,对于荆楚作家而言,笔走乡村的意义不仅重要而且深远。那么,一切有志于用自己独具魅力的笔触记述这个时代并尝试将文学风格体现出来的作家,都应该参与到“荆楚作家走乡村”这个伟大的活动中来。
荆楚作家的乡村情怀
在阅读《碧水蓝天畅想曲》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灵魂常随作家们的笔触去往生命之源的乡村。那些旧貌变新颜的景象,那些现在可称为新桃源的荆楚乡村,令人心驰神往。这要感谢湖北作家笔走荆楚的辛勤耕耘。如此具有文化史、发展史、社会史等史诗意义的荆楚作家走乡村活动,把湖北农村励精图治取得的建设成果,丰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且载入了史册。
有着悠久楚文化历史的荆楚大地,向来所出都是大文人,而且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文豪。这乡土气息指的是人与自然的依存与契合,生命的源起与相随。尤其当代湖北作家成就斐然者中,多有农民出身且至今植文学生命之根于乡村的。以这样的文化背景为文学创作的基础,当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织荆楚作家连续笔走乡村时,我们欣喜看到很多具有乡村情怀的作家都热情满怀参与了进来。事实上作家与读者在写作和阅读中都有感动,都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2010年荆楚作家走乡村之环保行结集出版的《碧水蓝天畅想曲》,是继2007扶贫采风《托起明天的希望》、2008采风纪实《名村风流》和2009旅游名村采风《能摸着月亮脸的地方》之后,作家们在第四个年度集中深入乡村,观察、发现、思考和表达的荆楚大地新生活、新自然与新人文。在这本有关环境保护的新著中,我们看到湖北省近些年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看到荆楚作家的全面而深沉的思考,以及热情的参与和呼喊。作家陶国翔、李子刚撰写的《古镇唱响“绿韵曲”》是荆楚作家走乡村第四部作品集的开篇之作,他们用平实语言、生动例子、准确数据,忠实记述了汉川市分水镇建设生态家园的动人故事。作家王伟举、苏忠桥撰写的《探访中国最美丽的山村》,如同一部惊心动魄的影视巨作,画面感极强地为我们铺陈出襄樊市保康县堰垭村奇崛瑰丽的动人故事由来。
四年来百名作家在荆楚乡村的行走,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主题明确、全面深入、热情高涨、忠实记录、新人辈出、新作迭出。已经出版的四部作品集分别从不同角度,以纪实文学方式,现场感极强的展现了荆楚乡村的沧桑巨变。而贯穿每篇作品的荆楚乡村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新旧变迁,生动形象地带给我们丰厚知识、深厚文化、厚重历史以及许多感人的故事、感激的情怀。作家们肩负使命而不辱使命,用文学与史学同步的笔触,像写地方文献一样,记述荆楚乡村的今昔巨变。无论写扶贫、名村,还是写旅游、环保,荆楚作家置身田间地头、山沟坪坝,把他们写作个体的生命感受融入在乡村叙事的每个具象里。通过阅读何存中、羊角岩、陶国翔、王伟举、杨秀武、罗光胜、黄明山、刘碧峰、陈本豪、王世春、吴位琼、刘明恒、邓斌、熊明泽、王月圣、邓文兴、周长国等等作家的文学作品,我们心动于他们的细致描绘,感动于他们的故事讲述,触动于他们的深刻洞悉。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许多成果中有些现在被清晰凸显为生命危险和生存危机,因此各种恐慌已然笼罩。是在痛定思痛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一种新的文明必须也是必然发生,这就是我们正在亲历和经营着的生态文明。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的德国作家霍依玛说过:在以往数百年中,人类就是这样执著于从自身的思想和文化成就中去探讨自己的本性和生存的意义,人类所在的大自然则为了体谅我们而降格为一种布景,进入此景的我们便不得不上演特殊的人类历史剧并经受考验。霍依玛所言针对人与自然的不合作。这令人想起宗教与文化方面的种种末世预言和末世恐慌,其实到底还是有所指向,假如我们仍然对低碳经济不闻不问,假如我们固执不对生存环境严肃问责,那么所有危及生命的灾害必然出现。米兰·昆德拉说过:我们注定是扎根于前半生的,即使后半生充满了强烈的和令人感动的经历。因此,《碧水蓝天畅想曲》可以让我们阅读到湖北作家深切的乡村情怀,他们在面对往事、面对现实的时候所作出的文学呼应,情真意切且思想深远。如此具有文学阅读感召力的文本,倾注了荆楚作家多少心血。所以我们期待荆楚作家走乡村活动的持续,期待更多的文学创作,生动记录下荆楚大地各种形态中的生命历程和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