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凭什么受青睐
14481500000019

第19章 第十四步:告别自卑情绪(1)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是一种自我危机心态。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与自卑纠缠。据有关专家统计,世上有92%的人是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而不能走出生存的困境,这种人就像一棵脆弱的小草一样,毫无信心去经历风雨。这就是说,缺乏自信而在自卑的陷阱中走来走去,是这些人最大的生存危机,自然就会导致挫败。如果不能从自卑中挣脱出来,那么就成不了一个能化解危机的人。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与自卑纠缠。自卑是害人的毒药有一次,松下电器公司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员.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计划招聘15人,报考的却有几百人。经过一周的笔试和面试之后,通过电子计算机计分,选出了15位佼佼者。当松下幸之助将录取者一个个过目时,发现有一位成绩特别出色、面试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未在15位之列,这位青年叫神田三郎。于是,松下幸之助当即叫人复查考试情况。结果发现,神田三郎的综合成绩名列第一,只因计算机出了故障,把分数和名次排错了,导致神田三郎落选。松下立即吩咐手下纠正错误,给神田三郎发录用通知书。第二天,松下先生却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神田三郎因没有被录取而一下自卑起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跳楼自杀了。录用通知书送到时,他已经死了。松下沉默了好长时间,一位助手在旁边自言自语:“多可惜,这么一位有才干的青年,我们没有录取他。”“不,”松下摇摇头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用他,如此自卑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求职未被录取而拿死亡来解脱的自卑情绪,简直太不值得了。成功者与普通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总是充满自信,洋溢着活力;而普通人即使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内心却往往灰暗而脆弱。那么,他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呢?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有句话说:“天下无人不白卑,无论什么人.在孩提时代的潜意识里,都是充满自卑感的。”章破仑-希尔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孤僻怯懦型

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像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是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3)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她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以掩饰内心的自卑。

(4)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只好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等方法。

(5)随波逐流型

由于自卑而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惟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这些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就是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消极的自我防卫,会在逃避困难和挫折上耗费大量的精力,难以使自己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挫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你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许多宏篇巨作由逆境而生,许多伟人由磨砺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获得主宰生命的主动权。拒绝自卑的纠缠在成大事的过程中,必须摆脱自卑的纠缠。首先,超越自卑之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这种生存危机的克服和超越。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这种生存危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轻微的自卑心理容易超越,它可以很容易地升华为人的一种良好品格: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而转化为一种进取的动力。但能做到这点的人不多,大多数自卑者都碌碌无为。自卑心理重者更是如此。生活中有很多自卑心理较重的人,而这种人由于选择道路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局。消极认命者。让自卑的感觉化为现实,他们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确不如别人,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因此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听任命运的摆布,以各种借口自欺欺人,为自己的失败辩护。自暴自弃者。由于看不到一点光明前途.因此便铤而走险,走向侵犯他人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这种以错误的方式去补偿自己自卑心理的人,最终必定以更大的失败而收场。与前两种不同的是,第三种人承认自卑的感觉,但他们决不会让自卑的感觉控制自己的手足。他们认为,与其为自卑而悲观丧气,庸碌一生,不如变自卑的弱点为奋斗的力量,扼住命运的咽喉,发奋图强,拼搏一下,争取成功。这样自卑就被驱逐超越,自信就会建立起来。可以说,这是一条由自卑到自信,从失败到成功,从渺小到伟大的光辉灿烂之路,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不管自己原来多么自卑,只要相信自己并愿意改变自己,就必将获得成功,赢得一个光明的前途。世界许多杰出成功的人物,选择的就是超越自卑之路。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例子,在世界知名人物中比比皆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曾为自己出身孤儿从小流落街头而自卑;存在主义大师、作家萨特.两岁丧父,左眼斜视,右眼失明,失去亲情与身体的残疾使他产生极重的自卑感;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年轻时曾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贫困而自卑。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4岁家败,9岁辍学谋生.11岁丧父。但自卑一直是他奋进的动力,因此他的事业辉煌无比。

自卑如能被超越,便成了我们成功的本钱。只要改变心态,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其次,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己。战胜自卑,其实就是战胜丧失信心的自我。自卑感是阻碍每个人成功的一种心理障碍。自卑感是无形的敌人,必须设法战胜它。

(1)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者的前途,反而会加重自卑心理。其实,比起狂妄自大的人,自卑者更加讨人喜欢。因为,自卑的人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小心谨慎,稳妥细致,重感情,重友谊。自卑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增加生活勇气和信心。还应认识到,你若克服了心理上的这种障碍,将更有前途。

(2)正确地表现自己。当面对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可以用“豁出去”的自我暗示来放松心理压力,反倒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成功。

(3)正确补偿自己。为了克服自卑感,可以采取积极补偿的方法。

从心理学上看,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贝多芬从小听觉就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了种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农庄,9岁丧母,只受过一年学校教育,而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他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人格基础。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渡痒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鼓励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