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1448700000051

第51章 工业学大庆 (2)

第一口井钻完后,王进喜被钻杆堆滚下的钻杆砸伤了脚,被送进医院,但他又跑到钻井现场,拄着双拐指挥打第二口井。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不及时制服很危险。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水泥加进泥浆池就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其他同志纷纷跳入泥浆池,经过整整3个小时的紧张搏斗,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这时仍在池子里的王进喜已经筋疲力尽,伤腿上的绷带纱布已不知去向,伤口被碱性很强的泥浆浸泡冲涮,变得血肉模糊,身上、脸上、手上也被泥浆中的烧碱、化学药剂烧出了血泡,大家刚把他拉上来,他就昏倒在工地上。

王进喜和1205钻井队的工人们深深感动了附近的乡亲们。房东赵大娘看到王队长累不垮、压不倒,没白天没黑夜地干,说:"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

1960年4月29日,万人誓师大会在萨尔图草原上召开。王进喜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登上主席台。他说:"盼了多少年了,大油田终于找到了。我们1205队一定要创造条件上,快安装,早开钻。没有水,尿尿也要开钻。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我们要把地球钻穿,让大油海翻个,把大金娃娃抱出来!"说到这里,他摘下戴着的前进帽举过头顶高声说:"人活一口气,拼死干到底,为了把贫油落后帽子摘掉,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的发言,说出了广大会战职工的心声。当时人人劲头十足,个个摩拳擦掌,几万人的会战队伍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工业学大庆"

在数万名石油工人的不懈努力下,到1963年底,经过3年多的艰苦会战,大庆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开发了一个大油田。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探明了油田面积并大体上算出储量。当时探明储量为26.7亿吨,成为世界上特大油田之一。

--建成了年产原油几百万吨的生产规模和大型炼油厂第一期工程,质量良好。

--3年多累计生产原油1000多万吨,油田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解决了油田开发上的几个重大技术难题。

--经济效果好。1960年至1963年共用国家投资7.1亿元,除全部投资收回外,还为国家积累资金3.5亿元。

--锻炼和培养出一支政治觉悟高,有一定技术素养,干劲大,作风好,有组织,有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职工队伍,并且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铁人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便是这支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

经过3年多的奋战,我国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设了大庆油田,具备了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1963年当年,大庆油田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3%。1963年,全国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润滑油等主要产品产量全面超额完成计划;中国自己设计和新建成的大型炼油厂,建设时间缩短了一年。12月2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满怀豪情地说:"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论在数量或者品种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至1965年底,我国实现了国内消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其中,大庆油田提供的高产原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庆油田的开发,不仅为中国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建设祖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动力,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在油田开发最艰苦的时期,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奋勇拼搏,表现了6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风貌,也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他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牺牲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决心,感动和教育了几代人。大庆人创造的"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以及"黑夜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没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等"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体现出中国工人阶级由衷的使命感,体现出大庆人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情操。

1963年12月,石油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汇报提纲》,将大庆石油会战的基本经验总结为:(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企业,必须革命化;(二)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精神相结合;(三)现代化企业要认真搞群众运动;(四)认真做好基础工作,狠抓基层建设;(五)领导干部亲临前线,一切为了生产;(六)积极培养和大胆提拔年轻干部;(七)培养一个好作风;(八)全面关心职工生活;(九)全面地学习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

1964年1月7日,毛泽东在听取全国工业交通情况汇报时,指示报纸要写点新鲜事物,报道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并在会上表扬了石油部经验和大庆"铁人"王进喜。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通栏刊出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工业学大庆。"

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工交、财贸、文教系统和各级机关、团体、部队中普遍传达这个报告,一直传达到基层单位。通知指出:"大庆油田的经验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具有普遍意义。""它的一些主要经验,不仅在工业部门中适用,在交通、财贸、文教各部门,在党、政、军、群众团体的各级机关中也都适用,或者可做参考。"

2月9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讲到大庆石油会战取得的进展时,自豪感溢于言表:北京有好几十个部,只有一个部即石油工业部,学解放军学得比较好。他们用比较少的投资、比较短的时间,全部用自己制造的设备,在3年中找到了一个大油田,建成了年产量600万吨的油田和建设了一个大的炼油厂,而且比苏联的要先进。所以,我们现在的石油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进口的石油很少了。

2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的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发出号召:"要鼓起劲来。所以,要学解放军,学大庆,石油部在大庆搞了一个大油田,投资少、时间短、收效大。""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机关的好的典型。"此后,全国工业交通战线掀起了学习大庆经验的运动。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学习大庆经验,把革命干劲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的通栏标题下,发表了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报道了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为让祖国抛掉贫油帽子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人民日报》还在其"编后"中说:"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大庆人,是特种材料制成的人,就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人。这种精神,这种人,正是我们学习的崇高榜样。""大庆油田的一切成果,集中到一点上来说,那就是由于他们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把高度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习大庆,首先就要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此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又陆续发表了不少有关大庆石油会战的报道。

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总结了大庆油田的典型经验,并向全国发出了学大庆的号召。

一大批文化艺术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在周恩来的鼓励下,陆续来到大庆,深入生活进行创作,讴歌中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劳动。电影《大庆战歌》、话剧《初升的太阳》、歌曲《大庆家属闹革命》以及后来创作的电影《创业》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随着中央文件的传达和新闻工具、文艺作品的广泛宣传,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工的革命精神。全国各地在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过程中,广大干部职工以大庆为榜样,开展比学赶帮、增产节约运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出了一大批学大庆先进单位和先进典型,也产生了一些大庆式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群众运动"式的学大庆局面没有了,但是,大庆油田依然是企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诸多领域的典范。

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大庆人,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决心,攻克了一个个油田开发中的世界级难题,使进入高含水后期的大庆油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持续高产稳产。

矿产资源开采的客观规律注定了油田产量不可能无期限"居高不下",对此,大庆人未雨绸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任务,并围绕这一战略任务,制订了全面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工程技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科技创新"五大基地"规划。2008年,大庆人再次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展开了"高科技新会战",在油田原油产量递减的严峻形势下,提出了年产原油4000万吨稳产10年以上的目标。

"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6月26日在大庆油田考察时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工业学大庆"--这面旗帜永远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