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勤做勤求索,助己助人助天下’这是一句在天大勤助人里广泛流传的励志名言。我用这句话指引我走过了大学三年,我更会用我的一辈子去诠释这句话。”任晓畅在采访时对我们如是说。三年的大学生活,任晓畅——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男孩,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感恩不只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行动。
虽然来至农村,但他从来不感到自卑,生活中的他爱好广泛,充满阳光和自信,任晓畅告诉我们:“我觉得贫穷并不是我的绊脚石,更是我人生的财富,我知道贫寒学子当自强,从小就把奋斗当成我的人生信条。”作为一名来至大山深处的孩子,背负坚实的大山,脚踏贫瘠的土地,从小就承载无数人的希望。“从小我就学习优异,中考时我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全家人都非常兴奋,因为家人都没有去过三百里之外的重庆市区,我当时就含着泪光告诉父母,我一定会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将来带他们去更远的地方。2008年,我的愿望也实现了,我来到了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天津。”
“勤助是天大所有贫困学子温馨的家,我希望把勤助的温暖传得更远,带到每一个贫困学生。”
作为校勤工助学中心主任,天津市高校学生助困工作联盟理事长以及红万字爱心社社长,任晓畅一直在学校学生助困工作战线上奋斗,在他的带领下,勤助人精诚合作,革故鼎新,逐步探索并完善爱心社管理模式,构建了以校勤工助学中心为支柱、16个学院勤工助学中心以及13个受助爱心社为依托的的三位一体贫困生管理服务体系,努力将服务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生同学。“作为一名贫困生,我在勤助找到了一群和我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勤助给我们这些贫困学子提供了锻炼、学习和展示的舞台,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深爱着这个地方。现在我不仅把勤助当成一个社团,更是一个反哺的平台,带领更多贫困学子一起成长,将服务落实到每一位同学。
勤助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社团,也努力践行着全心全意为贫困生服务的诺言。“百部电影百部书籍”的博雅教育,“勤助文化季”的阳光心态,“爱心课堂”的优质学习资源,勤助努力为同学们搭建成长的舞台。“爱心家教”“社区老年人辅导班”等公益活动中,勤助向同学们传递感恩奉献的理念,“自强之星”评选和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勤助希望用自强不息的精神点燃更多学子奋斗的梦想!
“勤助是在历史中产生的,勤助也终将在历史中消失,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将勤助做没有了,因为这样就意味着贫困生这个群体将不复存在,但天道酬勤的勤助精神一定会在我们这些勤助人心中扎根。”
“逆境走出的我,深切体会到雪中送炭的温暖,‘感恩’不只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行动’。”这是任晓畅写在笔记本扉页的一句话。作为一个来至农村的孩子,任晓畅深刻的体会到农村落后的教育。“小学的时候,父母早上得早起出去干活,我得做好全家人的饭,喂猪后才能去上学,早上八点出门,下午四点才能回家,就这样空着肚子上一天的课”他这样描述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情况。
200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千里之外的天津大学。高考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乡教育环境依然如此落后,他没有犹豫,主动担当,为乡里二十多名贫困学子进行整整一个月的义务辅导,并用自己的生活费为孩子们买了200多元的学习文具和资料。“这是我第一当支教,第一次当老师,我希望能够看到家乡的孩子们和我一样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0年暑假,他又带领16名天大学子赴贵州务川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义务支教,为大山深处的500多名孩子们带去了天道酬勤的信仰。“哪里落后的教育环境和学校以及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的强烈对比真的很让我吃惊。我们到达学校时已经是晚上12点多,但是学校的三名校长和学校领导全都在等着我们的到来,当时的重视程度真的让我惊讶。开学那天的家长会上,家长们背着背篓和小孩们在操场一起顶着太阳站了一个多小时,没有家长迟到,更没有人早退,我真的被这种方式的家长会震惊了。”
“20多个朝夕相处的日夜,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发誓要用我全部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和我有着相似命运的人,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追寻心中的梦想!”他说。回到学校后,经过多方联系,一位天大校友听到他们去贵州支教的故事后,和他一拍即合,与当地的十名贫困孩子结成对子,并进行长期资助。
“虽然是一名‘90后’,但据不完全统计,我现在已经是500多名孩子的老师了,去年教师节收到全国各地孩子们的祝福,真的很开心。”任晓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在这拼搏奋斗的一路,我付出的是我已经拥有的力量,收获的却是我不曾拥有的快乐和成长。”任晓畅如是说,“我相信优秀是一种习惯,我也永远保持乐观,因为我的经历告诉我,我的今天总是比我的昨天更好,我相信我的明天会更加绚烂。”
名师点评:
勤学求索,自强不息。世代流传的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故事,张衡艰辛创制地动仪,祖冲之倾注毕生心血计算圆周率,司马迁发愤60年著《史记》,不都是我国人民勤奋学习、刻苦攻关、坚忍不拔精神的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