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为中统局敛财
叶秀峰劫收日伪资产除了中饱私囊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帮中统局敛财,扩充经济实力。抗战结束后,中统局迫于舆论压力,不仅改名“党通局”,而且还遭到了大幅度的削减、瘦身。削减,主要指的是财政方面。原本中统局就是个清水衙门,叶秀峰接手之后反倒成了揭不开锅的穷衙门。叶秀峰深知:没有钱是笼络不住人心的。于是他开始注意上海的日伪资产,是不是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帮助中统局缓解资金紧张局面。抵达上海之后,叶秀峰告之忙于劫收日伪资产的特务们应特别留意一下日伪留下的实业公司,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大、有竞争力的外资公司。如果能够劫收,就全部劫收过来。不能劫收的,则想办法参加管理,对外挂上中统招牌。
就在此时,一家大公司进入中统特务的视野。这个公司名叫三河集团。此公司是朝鲜人借助日本人的势力在上海开办的企业。这个公司规模很大,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而且经营业务很广,非常引人注意。日本投降后,失去靠山的朝鲜人一下子慌了神儿,无奈之下只能寻求其他势力保护。
后来该公司老板联络上中统局的特务周英才。周英才一听非常兴奋,但是苦于自己的地位不高,他也不敢妄吞,所以将这事上交给中统局上海办事处主任吴星伯处理。其实吴星伯一早就知道这个三河公司,这个公司在上海滩算是赫赫有名的外资企业,如果能把它收缴上来,岂不是为中统局开了一家银行。事关紧急,他又不敢一人做主,于是致电叶秀峰。叶秀峰得知此事,立刻命令吴星伯:“此公司乃日伪留下的宝贵财富,一旦接手,必然缓解中统局之紧张财务。既然该公司已经送上门来,那就想办法接手!如果接手不成,就想办法参与管理!”吴星伯奉命去三河集团进行谈判。
事情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美好,三河公司的管理者不同意中统局入主三河公司,并且声称自己与吴星伯的谈判目的主要是寻求“势力保护”!吴星伯见软的不成,只好来硬的。吴星伯说:“如果你们全权管理,那我手下的兄弟可就会闹事的!”三河公司的管理者见中统局的人来势汹汹,只好答应将半数资产送给中统。作为回报,吴星伯同意将三河公司的管理者安全送回朝鲜。不过没过几天,因嫖妓感染梅毒的吴星伯竟然暴毙身亡,朝鲜人慌了神儿,怕协议不作数,于是撕毁了先前的承诺。
顶替吴星伯谈判的季源溥继续与朝鲜人进行谈判,但是见朝鲜人“反悔”了,于是放出狠话:“你们三河集团是日伪资产,明天我就派人查封,所有资产归我党国所有,你们一个子也捞不着!”朝鲜人一听更加慌神儿,不得不重新与凶狠的季源溥进行谈判。
季源溥的“恐吓”战术很奏效,双方顺利达成协议,以三河公司出资、中统进行管理的模式筹办了一家名为“建新企业有限公司”的公司。得知此消息,叶秀峰十分高兴,但是仍旧叮嘱季源溥,“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查清三河公司的全部家底儿,以免上当受骗!”
于是季源溥组织特务人员对三河公司进行了一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除了设在上海的德昌卷烟厂和三河铁厂外,其他分设在各地的分公司早就被国民党其他单位哄抢一空。
德昌卷烟厂其实还是不错的,设施完备,只要备好烟叶、插上电源,即可开工赚钱。不过这些烟叶没有存放在烟厂仓库中,而是被宋子文的部下劫收,囤放在青岛银行的货栈里。季源溥深知这批烟叶的重要性,此时正是“等米下锅”之际,岂能干烧火不做饭?于是他致电宋子文,要求宋子文归还烟叶。但是季源溥的官衔太小,根本吆喝不了宋子文。季源溥眼瞅着没有了下文,只好将此事交予叶秀峰处理。
叶秀峰知道宋子文是蒋介石的舅子哥、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如此大的官衔岂能在意一个小小的中统局局长?于是叶秀峰致电四大家族之一的陈果夫,让陈果夫出面帮忙。陈果夫不仅地位高,道行也比叶秀峰深。他出了一计,要叶秀峰遵照这一计谋进行安排。
于是叶秀峰致电三河公司的管理者,要求他们先在上海成立一家“韩国人民党”协会,自称奉行三民主义,并将三河公司下属的工厂全权交由人民党,然后再假以人民党之名将半数资产赠送给中国国民党。人们都知道,蒋家天下陈家党,国民党的“党”是二陈说了算的。财产归属国民党党部,陈果夫自然就有权力分配三河公司的半数资产。陈果夫利用此计谋,将三河公司的半数资产移交给了中统局。
得知陈果夫打自己的主意,宋子文非常生气。于是让人放风出来:宋子文不是好惹的,德昌卷烟厂之烟叶绝不白白送人。
陈果夫见宋子文跟自己干上了,于是以国民党中央名义致电宋子文:“现在党费紧张,这批烟叶拨给中央财务委员会,以免将来党费不足时,还要由国库拨付。”
见陈果夫玩硬的,向来吃软不吃硬的宋子文只好作罢,将烟叶拨给了中央财务委员会。后来陈果夫让中央财务委员会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指定拨给季源溥,以便让德昌卷烟厂恢复生产,帮资金紧张的中统局“造血”。
除了这个三河公司外,叶秀峰还命令各地的中统特务接手企业、公司、酒店、商场若干,并且兴办了不少工厂,其中最令叶秀峰感到满意的还是永业盐业公司。
其实在此之前,中统局介入盐务行业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徐恩曾执掌中统局时期,大特务顾建中就在两淮盐务管理局担任局长。盐务管理不仅是个肥差,而且“淮盐”更是有着“煮海之利,两淮为最”的说法。淮盐以巨大的课税财源备受历代朝廷和政府的关注。在奴隶社会,淮盐是奴隶献给奴隶主的贡品之一;在封建社会,淮盐又是国家的重要财源,在唐宋时期,盐税常占国家整个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而两淮盐税又占全国盐税收入之首;在清顺治年代,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盐税总数的62%;民国时期,两淮盐税占全国盐税收入三分之一以上;解放战争时期,两淮盐业曾是革命军队的重要经济支柱,两淮盐场曾有“华东金库”之称。后来顾建中虽然离开两淮盐务管理局,但是他对“淮盐”有了充分的认识,他强烈建议叶秀峰筹建盐场。
顾建中为了打动叶秀峰,先从“淮盐”历史说起:“叶局长,盐自古以来就是好东西啊,早在吴王阖闾时代,两淮地区就开始煮海为盐。汉武帝招募民众煎盐,刈草供煎,燃热盘铁,煮海为盐,昼夜可产千斤。唐代开沟引潮,铺设亭场,晒灰淋卤,撇煎锅熬,并开始设立专场产盐。到宋代,煮海为盐的工艺已很成熟。可以说‘煮盐’是一本万利的买卖!盐是百味之王,更是能量之源。人可以一日不吃东西,但是不可以一日不进盐!”
“有这么厉害?”叶秀峰将信将疑。
顾建中继续解释道:“你想想看,中国4亿人口,每天人均至少一勺盐!4亿勺盐是个什么概念?恐怕就是一座高如五岳的盐山啊!更何况,两淮的盐务,共党也一直盯着不放!如果干,就要赶在共党前头!”顾建中见叶秀峰仍不为所动,便继续说:“全国上下,从事晒盐的公司有很多。大大小小数万家是有。但是这些盐场还不足以满足日常之需。从市场角度分析,开盐场是非常有市场空间的!但是晒盐的成本非常低,可以说除了人力,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如果我们想赚钱,干脆去两淮开盐场!”
“可是你已经离开两淮盐务管理局多年,盐业部门的情况你可否了解?”叶秀峰小心起见,还是持怀疑态度。
不过顾建中早有准备,他继续为叶秀峰答疑解惑:“虽然我离开盐务局多年,但是我对那里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首先,在各地盐业部门担任要职的官员,多数都是当年我开班培养的人。他们不念恩情也会念旧情,一定会帮我们打掩护的!况且咱们中统局一直跟盐打交道,各方面的势力还是有的!”
“可是从事盐业工作,是不是还要跟这些势力合作?”叶秀峰问。
顾建中胸有成竹地说:“当然不行。凭什么让那些人分我们的羹?况且晾晒淮盐没什么技术,只要咱们出人便是!”
叶秀峰一听非常高兴,于是把开办盐业公司的事情交代给顾建中办理。顾建中写了一个“策划书”,然后把策划书交给叶秀峰。叶秀峰拿着策划书找到陈果夫、陈立夫。二陈看了一眼策划书,觉得此想法不错,于是让国民党中央财政委员会下拨5亿法币,作为中统局经营盐业的资本,当然此项目只能以国民党党营事业开办,后来便成立了这家永业盐业公司。
该公司位于上海南京东路51号三楼,表面看上去像是一家私营公司,其实是隶属国民党党部、全权由中统局经营的盐务公司。公司开张那天,鞭炮齐鸣,当地政要悉数前来。此公司董事长由叶秀峰担任,副董事长则是顾建中,公司总经理则是原上海盐务局局长汪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