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14598200000039

第39章 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

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最近几十年来呈现加速度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之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越来越感受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艰难,认识到了获取信息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向信息化寻求支持,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许多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已经捷足先登开展了实实在在的信息化建设,有些也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列入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许多中小企业也开始尝试信息化建设,试图以此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一,信息化建设投入明显增加。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研究,2004年企业信息化建设支出总额1 627亿元,大型企业信息化投入总额为682亿元,比2003年增长15.3%,单位投入规模增加,投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减少,投入2 000万元左右的企业数明显增加,平均增加300万元,从1 834万元增加到2 120万元。中小企业投入945亿元,较2003年增加18.9%。从行业看,石油化工企业实力最为雄厚,其次是汽车企业,信息化投入最少的是纺织企业、轻工企业。从地区看,华东地区投入最多,其次是华南地区。

第二,信息技术初步应用。目前我国机械、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大中型设计院普及了CAD技术,在全国已有一万多家单位甩掉了图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企业MIS的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为主,80年代末一些企业开始建立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始把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部分外向型财力雄厚的企业形成了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80年代中期,我国企业开始引入MRPⅡ,目前很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MRPⅡ系统和ERP系统,一些行业领头企业主动引入CIMS,在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Intranet/Extranet应用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一些大型企业正在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基于Internet技术的改造或组织建设自己的Intranet/Extranet,许多中小企业在这方面也不遗余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金融、外贸、民航等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其它各类企业利用Internet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第三,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有人对信息技术的功效进行过认真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倍增效应。信息技术在改造我国传统产业中的投入产出比通常为1:22,有的可达到1:100以上。采用信息技术可以缩短产品从设计到投产时间的30%~60%,降低废次品率80%~90%,提高设备利用率2~3倍,降低土木工程设计成本15%~30%,促进经济效益的平均倍增比率为1:3.1993~1995年美国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全部企业利润的75%。1996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33%,信息产业成为排在汽车、建筑、钢铁工业之前的第一大产业,成为美国新的最大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格力集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采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对财务数据的及时查询和分析。集团公司成立了专门的IT部门,负责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协调和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员工相关素质的培训。先是建立了自己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并约请安达信咨询公司对企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项目进行策划,斥巨资购买BAAN公司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引入CAD、CAM、CAPP等系统,提高公司的设计和加工水平,使公司能够每年不断地推出上百种的优质新产品。积极推进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开拓海外市场,与外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总的来看,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做得较好。中兴、科龙、TCL、珠啤等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阶段,实现了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科学整合管理。如中兴公司ERP系统已渐入佳境,公司领导和业务人员不论身在何处,均可访问公司网络系统,获得相关的即时信息,相关数据也能通过内部网及时传到公司各部门,实现了市场、销售、财务、计划、采购等众多部门信息共享,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随着硬件和网络产品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降低,硬件和网络建设的费用所占比例正逐渐下降,同时2004年大型企业软件和服务投入比例将出现大幅度增加,软件和服务投入的总和已经达到53.7%,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将出现突破性进展。目前,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其中,54.1%的大型企业重点建设企业资源规划系统;52.8%的大型企业重点进行数据整合和数据仓库建设;41.3%的大型企业进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34.4%的大型企业进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33.9%的大型企业进行企业内部网建设;26.6%的大型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建设;26.1%的大型企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

2.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远为先进。在信息化建设中,外向型企业比内向型企业更为强烈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和倾向,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比较高。信息化建设需要巨大的投入,因此,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不但信息化需求强烈,而且因为效益好具有足够的财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比较高。相反,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第二,层次还较低。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先配备足够的计算机,我国企业不论是内向还是外向,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配备了计算机,基本上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虽然投入不少,建立了重大的信息工程但应用效果还不甚理想。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在绝大多数企业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的简单扩充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用上还非常落后。

第三,较少集成化。我国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比较普遍,但更注重的是作为一般工具的使用,因此,在许多企业的财务部门,率先装备了计算机并购置或开发了应用软件。许多企业的设计部门,也基本上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至于办公自动化也比较重视,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电子计算机。但是,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多数处于单兵作战的阶段,甚至有些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仅仅是“形象工程”,因为企业高层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与财务部门、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市场营销部门、采购部门、各子公司等信息化建设整体考虑,不同软件之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进行交流,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从而导致企业的重要信息需要重复多次输入,特别是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没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四,认识不深刻。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效益,并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同任何投入一样,总有一个产出的过程。一些企业由于不能在短期内获得回报而认为企业信息化投入太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者就难免表现得不够积极,尤其是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由于企业领导的任职有一定期限,因此,他们更强调任期内的利润最大化,而不愿意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五,投入不充足。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信息化建设主力军的制造业企业如波音、通用等大公司用于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投资通常占营业收入的4%~5%(即年投入几亿美元),而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在国内几百个重点制造业企业的投入中仅占0.2%~0.3%,与国外大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仅就如此不足的投入在安排上也明显具有“形象工程”的成分,也可能受技术能力的限制,大型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相当普遍,导致软件系统ERP的平均运行率只有1/3.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1.正确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能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目的而仅仅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各方面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抢占有利的市场地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因而企业的规模不同、所在行业不同、所处地域不同,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实际需求就不一样。从信息对企业运转的重要性的角度来说,信息越全面、及时、准确越好,但同时也就意味着成本越高,显然过高的投入是一种浪费,有的企业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投入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如果因此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当然是得不偿失。因此,企业可以把信息化作为一种追求,最大限度地努力又必须量力而行。

2.兼顾技术的先进性与技术的实用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最为迅猛,有人形容为“十倍速”,令人眼花缭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不能还没建设完工就已经过时,应该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在一个可以预期的时间内应该保持相对先进性,以便更大地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和效能。但是,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信息化建设不是形象工程,贵在实用性,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才是根本,在硬件和软件的选用、网络建设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先进性,又要考虑实用性,还要为今后的升级打好技术基础。

3.从子系统的建立走向系统集成

企业信息化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企业既然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该努力一步到位,但实际上多数企业由于财力、物力和技术等因素很难一蹴而就,只能按功能模块分步实施,可以先行建立独立的系统。如,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采购管理信息化系统、营销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等。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以便使企业内部各单位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会计部门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的每一次业务活动信息,分析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信息化还要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促进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信息化。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建立,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原则展开工作,最终一定要使各子系统集成,架构一个供大家共享资源的平台,即信息网络平台,当企业的内联网和互联网连在一起,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就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信息化,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使企业能快速、准确地反应市场,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微软正在实施DNS战略,致力于建立一个渗透到企业、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数字神经系统”(DNS)。微软提出“数字神经系统”概念及战略,目的是要在一个企业建立一个数字化的神经系统,把整个企业的所有信息收集起来,实时整理、分析、决策,并将决策的结果下达到各个部门,使企业高效、协调、灵敏地面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这应该是我国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境界。

4.摆正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的关系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而获得商业利润就不能没有市场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传统企业往往机构臃肿,层次很多,横向纵向沟通都很困难,即使可以沟通也会因为部门多和层次多而使信息严重损失,从而使企业显得不灵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推动了组织结构的重构和业务流程再造。金字塔形结构被扁平化结构所取代。计算机系统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决策层与执行层可以直接沟通,实现动态管理,信息反馈更加迅速,降低监督协调成本,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信息化虽然是工具,但不要仅仅成为原有组织机构的工具,而应该让组织机构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不能要求信息化建设削足适履满足原有组织机构。

5.信息化建设以市场营销为中心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千方百计地发现和寻找消费者的要求和需求,最大限度地通过产品所有权转移和提供优质服务来满足和引导这种需求,并从中使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经营活动。现代市场营销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以市场为中心,注重市场调研,探究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满足顾客需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要优化企业资源利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缩短生产和采购周期,严格控制成本、质量、交货期,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经济效益。具体做法就是建立企业的内联网,通过一定的技术保证(如防火墙的运用)与互联网的安全连接,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或主页,介绍公司、产品和技术,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世界各地建立分销商、代理商、办事处,通过网络将他们连成整体,通过信息化系统与总公司、其它分支机构、销售人员进行信息交换(订单、库存、价格、回款、费用)、与客户洽谈合同。总部利用网络能够迅速地将世界各地的客户需求汇集整理,编制出销售计划,并监督业务的进行,保证公司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这样的基本要求。

6.设立企业CIO领导协调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投入大,涉及的部门多,有人说应该是“一把手工程”,当然,什么业务和项目都应该由企业总裁最后拍板,信息化建设当然不能例外,但为把信息化工作做得更好,就应该设立专门的CIO来领导协调信息化建设。担任企业CIO的人应该是长期在企业工作,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企业的组织模式,又了解IT技术的发展和现状的人。CIO虽然不能包揽信息化建设的全部,但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利,因为信息化建设通常会涉及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的改造,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也必然与信息建设提供商一道工作,既不能由信息建设提供商独立完成,也必须做到“专业人做专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