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14600600000074

第74章 产业发展与金融(9)

其四,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限制了支持城市转型能力的增强。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县以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有价值、有市场、有潜力的项目、载体,同时不少重点行业如供电、邮政、电信、石油、保险等实行资金统管,资金在本地短暂过渡后即划定,对金融机构企业存款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本地资金外流现象突出。城乡信用社规模小、实力弱,无法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进行资金拆借限制了区域货币市场的发展其五,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的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降低能耗。由于企业提供积累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受投资体制和改革配套措施等因素的制约,银行贷款目前仍是石嘴山企业资金筹措的主渠道。然而,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因实行机构整合,贷款权限上收,最了解当地企业情况的基层商业银行不具备贷款发放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调查显示,石嘴山市规模以上企业从银行取得资金支持的仅占31.2%。

三、金融支持石嘴山资源城市实现转型的建议

首先,制定金融支持资源性城市转型相关政策。根据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建议人民银行总行结合全国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制定出台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具体指导意见以及促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专项贷款及差别利率、优惠利率等相关政策,助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统筹发展。

同时,积极创造优惠条件,在资源型城市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中型企业,对部分业绩和信誉较好的企业推动发行短期融资券,从债券市场获取资金,缓解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要,改变资源性城市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状况,促进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注重发挥金融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功能,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领域。

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资源投资决策时,应当根据产业链整合的角度,顺应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要求调整信贷策略,大力支持培育凝练、打捆一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环保产业、外贸出口型产品和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对各类建设项目先期介入,进行辅导,做好选择、论证和立项,充实银行项目储备库,拓宽项目建设投资领域,支持所有制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

第三,建议国家设立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专项资金。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每年从国债资金或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资金;从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领域的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建议国家开发银行在石嘴山市设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贷款平台,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主要用于支持石嘴山市发展以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为主的环境保护项目,以实现产业置换为主的接替产业项目,将石嘴山建成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西北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全球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第四,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业发展的领导和协调。建议资源型城市地方政府组建金融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资源型城市金融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金融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发挥好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分局“一办、一行、一局”金融管理协调机制的作用,构建地方政府与银行、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制定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强化金融支持的长远战略规划,研究和解决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盲点、难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第五,多渠道地筹集转型所需资金。通过国家投资、地方筹资、招商引资、银行融资、启动民资等多种渠道,扩大投资规模,扩张经济总量。一是加大向上级争取资金的力度。抢抓石嘴山市被列为国家典型资源枯竭城、市的重要机遇,对接优惠政策,凝练转型项目,积极争取国债和专项资金;二是加大地方政府的筹资力度。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融通资金,使城市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功能不断增强;三是进一步启动民间资金通过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启动盘活民间资金,营造自主创业的发展平台,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四是多渠道引进域外资金,吸引国内外客商来石嘴山创业发展,实现招商引资的历史性突破。

摘要:宁夏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树立大旅游意识,做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优势资源的开发转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唱响“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品牌,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使旅游业真正挑起“带动服务业、推动各行业”的大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黑龙江省推出30条“闯关东游龙江”主题旅游线路,感受“关内”文化与黑土文化的交融魅力,体验“闯关东”移民后代的新生活;四川重庆北碚的“美丽乡村嘉年华”景区以其特有的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主题吸引了大量游客;海南“三月三”节庆会全面展示原生态的黎苗文化,“三月三”因其民族文化价值而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民俗节日因注入了时代内涵而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经贸活动;在全国巡演的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展现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使人们记住了宁夏。被宁夏人称为“羊圈”的破败兵驿镇北堡创造出了一个文化产业的时代奇迹,“出卖荒凉”赚了2亿元。用张贤亮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片荒凉,由文化装点成奇观;两座废墟,经艺术加工变瑰宝。”在镇北堡西部影城经营上,张贤亮将黄河水灌在一个透明体里制成的旅游纪念品可以卖出10元的价格,由于给这滴黄河水注入了文化,使它成了“中华民族乳汁”的一个标志物品,就这个水滴纪念品,一年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实践证明,文化开发和创意可以做强旅游业,产生经济奇迹。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实现宁夏旅游业跨越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赵莉萍

一、发展宁夏旅游业的条件

宁夏旅游资源形象总体表现出雄浑、奇特、秀丽、淳朴、古老的特色,旅游市场感应为神秘、奇特、古朴荒凉、刺激。从而凸现出宁夏的总体形象——神秘之境,神奇之旅,这对宁夏旅游产品的策划、创意和设计有着一定的指引作用。宁夏各旅游景点之间距离适宜,路网交通便利,全境3日到5日便可游完,经济实惠,这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来说是个优势。

(一)自然资源

宁夏位于我国中部偏北,黄河的中上游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且南北气候差异大,冬寒漫长,夏少酷暑,夏季尤为适合避暑。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七八月份平均气温在20℃上下,昼夜温差在12℃以上,是全国大中城市暑期最凉爽的城市之一。独特的气候资源适合在旅游景区开发“度假村”和“避暑山庄”。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公布了中国十大新天府评选结果:宁夏平原与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苏北平原等十个地区榜上有名。在《了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有“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两个榜单的亚军都是银川。专家对这些地方的评语是:富饶,生态良好。

绵延不绝的贺兰山、六盘山,浊流滚滚的九曲黄河,浩瀚无垠的沙漠和草原赋予人们无限遐想。2008年宁夏贺兰山滚钟口风景区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目前全区现有景区近百家,全区共有A级22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景区级4家,3A级景区10家、2A级景区7家、A级景区1家。沙坡头、沙湖被国家评定为5A级景区,西部影视城、西夏王陵被国家评定为4A级风景旅游区。

(二)人文资源

宁夏地处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也是河套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融区,自古至今,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浓郁的回族穆斯林风情共同孕育了塞外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人文旅游资源。

有着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以及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到宁夏旅游观光。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在其《满江红》中写道“踏破贺兰山缺”,使贺兰山蜚声大江南北。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因毛泽东同志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清平乐·六盘山》而声名远扬。中国着名的毛乌素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也位于宁夏,这两大沙漠在宁夏形成了两个荣登国家5A旅游景区的旅游景点-沙湖、沙坡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在沙坡头得到了完美体现。沙坡头由于治理沙漠成绩突出,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荣誉称号;沙湖生态旅游区以其独具特色的湖水、沙山、芦苇、飞鸟、荷塘五大景源有机结合,成为中国绝无仅有的旅游胜地。沙湖和沙坡头旅游景区跨入全国35个王牌景点和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的行列。

宁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学家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宁夏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西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总共存在189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化。中国“二十四史”中竟唯独没有西夏专史,“西夏文”成为罕有人识的“死文字”。西夏由此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鲜为人知的“神秘古国”。

宁夏聚居的回族达21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作为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和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这里的伊斯兰文化最为丰厚。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回族在宁夏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息繁衍了600多年。回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在社会生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深受伊斯兰教义和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宁夏全区各地分布着3000多座大、小清真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之一,政府有组织的包机到沙特阿拉伯,2006至2007年度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规模为1400人。回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民歌花儿、回族传统服饰、回族民间器乐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二、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宁夏还鲜为人知。1993年沙湖旅游区和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相继开业运营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的人文景观引起了国人对宁夏旅游的热衷。“十五”期间,随着发展旅游业政策的全面实施,宁夏旅游业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十五”期间宁夏累计接待旅客1766万人次,比“九五”时期增长84%。实现旅游总收入66.26亿万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5倍。2007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1.64亿元,增长23.26%,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高于全区经济增幅6.1个百分点。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3.8%,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9.35%。产业形象渐趋鲜明,旅游业收入逐年增加。

宁夏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文资源没有得到深度研发,文化延续出现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