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4738000000002

第2章 史前时期(2)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古书记载,在非常非常久远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开,宇宙就好像一个大鸡蛋,一团漆黑,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有一天,盘古忽然醒来睁开了眼睛,黑暗让他感到异常发慌烦闷,于是随手不知在哪儿抓到了一把斧子劈开了混沌的大鸡蛋。蛋清上升为天,蛋黄下落为地。就这样,混沌不分的天地自此开辟了。天和地被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再合拢起来,就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伸直了腰杆站在天地之间,身高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着。不知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天和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到了精疲力竭的时候。盘古临死前,浑身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口中呼出的一团团气体,变成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滚过天际的隆隆雷声;他的眼睛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和皎洁明亮的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和筋脉变成了江海和大道;他的肌肉、皮肤和汗毛变成了田地、花草和树木;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美丽闪烁的星星;他的牙齿、骨头、骨髓则变成了蕴藏在大地下的发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美丽的珍珠和湿润的玉石。就连他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无尽的雨露和甘霖。盘古用自己的身体使这个新诞生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

始祖神话——女娲抟土造人

远古的时代,洪水吞没了整个世界,只有女娲和伏羲兄妹躲在一个大葫芦里随水漂荡,得以幸存。洪水退后,女娲上山一看,天地之间浑然一片,一切都没有了。她叹了一口气,便用黄土拌水照着自己的模样捏出了一个个泥人,然后对着它们吹了一口仙气,大喝一声:你们这些泥人都快活过来吧!随着女娲的一声呐喊,所捏的泥人竟真的变成了一个个有说有笑、蹦蹦跳跳的大活人。传说这也是人类的开始。日复一日,长年累月,女娲累了,便顺手抽了一根藤条,蘸满泥浆在地上不停地使劲甩打,溅出的泥浆也都变成了一个个大活人,后来通过代代繁衍,世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更有趣的是,据说那些女娲用手捏的泥人及其传下的后代,统统都成了社会贵族,而那些用藤条甩打出来的泥浆人及其后代,则成了社会的贫困阶层,遭受贵族的压迫。

仰韶文化已产生了农业文明,形成农耕文化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按时间的顺序和空间的布局可将其分为半坡、庙底沟以及西王村三个不同的类型。

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该遗址现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统一的文化特征——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定居农耕为主的文化类型,在各地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粟、黍、高粱和芥菜、白菜子等。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证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该文化时期内涵丰富,大量的农耕石器被发掘,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骨器。另外还在临潼姜寨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铜质用品——黄铜片。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制造业很发达,而且多是手制的,中期才开始出现轮制的。最能表现仰韶文化特征的就是彩色陶器。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发现有50多种刻画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这些原始文字更增添了仰韶文化的神秘魅力。在濮阳西水坡还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除农耕外处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还进行渔猎。考古学家还发现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可见仰韶文化已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仰韶文化再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到衰落的全过程。

石器的制造

石器是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劳动工具,它大致经历了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个阶段。人类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的和经过粗糙锤击的较大的石块,这些石制品数量并不多,主要是石英岩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以及石片等,其中以石片为主。原始人类主要以砸击和碰砧法来打制石器,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他们还形成了一整套加工石器的砸石工具,如石锤和石砧。周口店遗址(1921年发现)作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典型代表,出土了不少石制品,充分再现了北京人文化的全貌。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年),石器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出现新的制造技术——压制法。压制法是一种用间接法打制出细而长的石器的制造方法,考古学界称这种细而长的石器为“细石器”。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工具的种类有了明显的增多,除了石器,骨器和角器的使用也颇为广泛。伴随骨器和角器的大量使用,出现了新的制造技术——磨制钻孔。距今约6000年至3000年间,中国产生了最早的石器农具,如石斧、石锄、石镰等。农具的出现意味着农业的产生,意味着远古的祖先已经开始摆脱单纯的采集狩猎生活,向农业文明的生活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至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磨制工艺和钻孔工艺。原始人类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发明了抛光技术和切割工艺,其后又在实践中发明了玉器的加工制造工艺。最早的玉器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

原始宗教和艺术

史前人类的宗教崇拜范围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和血缘崇拜。自然崇拜包括诸如天地、风雨、雷电、动植物以及山海湖河等诸神灵的崇拜。人们最初始的崇拜对象是太阳。江苏连云港将军崖、云南沧源等地的新时期时代岩画就出现了太阳神的形象,而且在诸多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不少太阳形的纹饰,如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山海经》有云:“东南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表明中国人确实很早就开始崇拜太阳神。而原始人类对于大地的崇拜还仅仅局限于土地生养万物的自然属性,“地母”之说就是最好的证明。除了天地,原始人类对风雨雷电、动植物和山河湖海的崇拜的根源都归结到一点,就是对自然力的畏惧和崇敬。

血缘崇拜包括对生殖、图腾以及祖先等诸神灵的崇拜,其中以生殖崇拜为主。生殖崇拜是人类对自身繁衍的认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它是将孕育生命的生殖器官和能力作为一种象征进行膜拜,并祈求后代延续和人丁兴旺的宗教仪式活动。原始人类虽然很重视子孙后代的延续,但是也没忽视创造生命的先人,他们用最虔诚、最严格的宗教仪式表达对祖先给予生命的感激和崇拜。在氏族社会阶段,祖先供奉经历了供奉女性祖先向供奉男性祖先的过渡。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活动。由于原始人类依靠大自然获取生存的必需品,于是他们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原始观念,相信自己的群团或氏族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因此,他们就把这种被认为和他们的氏族关系紧密的自然物当做他们氏族的标志,也就是“图腾”。关于图腾,上古神话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源。相传黄帝率六兽(熊、罴、貔、貅、豹、虎)同炎帝进行殊死搏斗,这六兽其实就是指以其为各自图腾的六个氏族。

原始艺术的进展是以陶器、玉器和青铜器次第出现为主线的。遍布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彩陶和黑陶最为著名。老官台文化少数陶器口沿上纹有红色条带,标志着彩陶的出现。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发现有50多种刻画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这些原始文字更增添了仰韶文化的神秘魅力。在濮阳西水坡还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彩陶在仰韶时代大放异彩,因此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文化成就之一。黑陶诞生于龙山时代(距今约4350年至395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玉器最早出现于七八千年前,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从石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工艺,并形成了玉器工艺的第一次高潮。玉器制造工艺的发展在距今60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代第一次达到了巅峰。玉器是红山文化最典型的标志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品种主要有玉勾龙和玉兽头玦。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很多,数以千计,且品种繁多。其几何形玉器奠定了后世几何玉器发展的基石。几何形体玉器最重要的代表是“神徽纹”,该纹饰为环抱兽面的戴羽冠人,细部以回纹填充,禽兽类玉雕皆经变形。虽然史前的玉器出现过空前的繁荣,但从艺术的角度看仍然比较古拙,显然还处于孕育期。玉器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

青铜器大约产生于仰韶文化中晚期,它是人类历史上意义极其深远的发明创造,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人们最先认识的金属是铜,铜是冶炼青铜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降低铜的熔点并增强硬度,人们在天然铜矿中加入适量的锡和铅,然后通过一定的冶炼技术锻造出一种呈现青灰色的合金工具,即青铜器。青铜器和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并列为三大文明起源要素。青铜器的发明对后世的祭祀、祈福等礼制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夏朝始,经商周、春秋、战国,在这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青铜文化一直居于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

氏族社会的发展

我国古籍中有不少关于农业起源的传说。《周易·系辞》《世本》《淮南子·修务训》《白虎通》(卷一)《帝王世纪》《搜神记》等都认为神农发明了农业。《左传》《国语·鲁语》认为烈山氏之子柱发明了农业。《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五帝德》则认为黄帝是农业的发明者。而《诗经·大雅·生民》《吕氏春秋·君守》《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周本纪》又认为是周人的祖先弃发明了农业。关于农业的真正起源,史学界众说纷纭。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农业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不是从外界传入的。中国是农业的重要发源地。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成为两大农业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多雨,另外三季干旱少雨,适合耐旱作物生长,粟、黍被广泛种植。早在裴李岗磁山和大地湾文化遗址就出土了粟和黍。而长江下游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的生长。河姆渡遗址和罗家角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碳化稻谷、谷壳和谷叶堆积物。在农业史上,水稻种植起源于我国长江流域,粟、黍种植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种植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农具的种类也有所增多。耕作、收割、加工三大农具都已经具备。耕作农具主要是安装长柄用以翻土的铲和锄。铲、锄的出现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由砍烧播种向锄耕进化,标志着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的开端。收割农具主要是用于割取谷穗的有柄镰和无柄刀。谷物加工农具主要是石磨盘和石磨棒。这些都表明种植农业已经成为当时经济生活的主要产业。饲养业的产生基于狩猎所得的增加。出土动物骨骼的鉴定表明,仰韶文化早期饲养最普遍的动物就是猪,另外还有狗、鸡和黄牛。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墓葬资料显示,部分随葬有锛、凿等手工工具的墓同时也随葬了刀、铲等农业工具,这表明这部分人在从事手工业的同时还经营着农业。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水平很低,事实上,当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完全脱离农业的手工艺人。如山东曲阜西夏侯一号墓有随葬陶器119件,如此集中的陶器随葬显然不是为了满足死者生前的生活需要,这表明死者生前应该是一位专业的手工艺人,随葬的都是他的作品。新石器时期,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出现了手工业最大的成就——陶器。陶器的发明意味着人类开始通过火的作用,改变自然物质的属性来满足人类的需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我国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距今8000多年。陶器的出现带动了制陶业的兴起。我国史前制陶技术先后经历了手制、慢轮加工和快轮制陶的阶段,到龙山时代,快轮制陶技术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得到推广。编织业产生于农业出现以前的采集狩猎时代。《周易·系辞下》所述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对此有所证明。到了新石器时代,编织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元君庙陶器上的布纹印痕,每平方厘米有12条经线,已近似于近代农家所织的精细布匹。其他编织物如斜纹缠结、棋盘格式、间隔纹等的编织方法仍是近代农村手工编织的基本方法。纺织技术渊源于采集狩猎时代的编织业。原始时代的纺织原料主要是麻,另外还有葛藤等。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纺轮,出土于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莪沟文化遗址。到前仰韶文化时期,纺轮大量出现,纺织业迅速发展。到龙山时代,麻织品更加精细,出现了丝织品,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