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14791100000039

第39章 各取所需——漫话贸易(8)

我们的政府应做好对民众的风险和金融教育工作,保护好改革开放30年来之不易的成果。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接触金融市场的历史还太短,缺乏必要的金融经济知识和市场风险的历练,承受能力不像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那么强,所以更需要政府的呵护。

那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怎么办呢?我想首先要认识到机会。在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中国变得更加耀眼,中国经济的长期增加潜力更被世人所看好。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脚步缓慢,大量资金会到中国来寻找机会,当然热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其中还会有大量的产业投资资金。在我国只有少数几个行业存在占绝对优势的行业龙头老大,更多行业里面的企业都在苦苦支撑,相互之间打价格战,都在进行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这是一种风险,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这说明这些领域存在着产业整合的机会,我们的企业应该抓住这么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因为一旦所有行业都产生了龙头企业,后继者要想再进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外国资本大量投资中国,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占地盘,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地位还没有改变,他们认识到了里面存在的大量机遇。所以不要抱怨在中国没有机会,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商机在中国,要相信外资的眼光,更要相信中国。

在工业化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部分工业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生意自然不好做,因此我们的企业要尽力避免进入竞争激烈的领域。如果你已经处于这样的领域当中,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有创新,做到最大最强最专。不管行业规模是多小,产品是多么微不足道,即使是一个小零件,一根拉链,你只要做好了也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这是一个趋势,也是被中外很多企业所证明了的。在德国有些中小企业,它们生产的产品零件占到世界市场的40%以上,它们生存得很好;在我们的浙江也有一些企业,它们做的东西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是在世界市场上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同样由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存在,机器更多地替代了人工,那么我国这么多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呢?去从事服务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是大势所趋,而我国目前的服务业规模还不是很大,才刚起步,大有可为,我们的企业应该顺势而为,抢占市场空白点。

我们的企业同时也要意识到风险,我国早就走出了“只要倒腾点东西就能赚钱”的市场化初级阶段,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世界,世界经济环境的动荡、国际投机资本的介入,使得我国的经济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另外,经济的周期性难以避免,所以应该时刻保持抵御寒潮的思想准备,备好资金,备好过冬的必需品,尤其是在所有人都欢欣鼓舞、享受经济上行的快感的时候,要知道祸福相依的道理。特别是我们的企业以前经常谈到的“多元化”发展,很值得商榷。“多元化”对一个企业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走多元化道路的,甚至绝大部分企业都不适合搞多元化。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应该踏踏实实把自身的主营业务做好,避免分叉太多,摊子铺得太大,到时候“尾大不掉”,一旦遇到风吹草动或宏观调控就措手不及。总之,我们的企业应该努力使自己具备承受经济短期波动风险的能力,要知道,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一定是扩张最快的、不一定是盈利最多的,但肯定是最长寿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们的企业倒下的速度和兴起的速度都令人惊叹,我们缺少的正是那些稳健的“长寿”企业。

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应该如何迎接中国的崛起呢?首先一点就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应该有经济周期的概念。不要听风就是雨,不要像个无头苍蝇跟着市场随波逐流。我们要学一点经济学,懂一点经济学,要用一种成熟的心态去看待中国的经济、中国的资本市场;要实事求是,即不要夸大中国经济,又不能过于自卑、过于悲观。

特别是在股票市场上,不要盲目跟风,去追涨杀跌;别赚钱的时候一个个眉开眼笑,让贪婪占据我们的思想;别赔钱的时候一个个寻死觅活,让恐惧遮住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机会的存在。我们应该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坚持正确的理财观,不要想着暴富的神话,能跑赢通货膨胀、能搭上中国经济成长的快车就行。这个世界上能在股市上赚大钱的毕竟是少数,会看大趋势,能坚持自己判断的人更是少数,几乎所有人都有从众心理,涨的时候都去追,跌了不敢不抛。

但是如果你有逆向思维,当所有人看空的时候,你看多一点;当所有人看多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太热了,风险快要来了?你有一点逆向思维的能力,懂一点经济常识,你对所有问题多一点自己的思考,就可能意味着你会多一次机遇,你会多一次搭上经济增长快车的机会。

在经历了2008年的考验之后,在今年我们依稀看到了新一轮经济起步的曙光之后,一定又会出现经济的低谷,这样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我想才是经济的主旋律。我们要搞清楚长期和短期的差别,在长期,我们应该坚定地看好中国经济,我们应该对政府、对自己有信心;在短期,我国经济不可避免会出现低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克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当你看到股市的涨和跌,当你看到楼市的起和落,当你看到我们经济的繁荣和萧条的时候,你应该明白这背后的故事,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其实里面的逻辑并不复杂,所需要的仅仅是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冷静的头脑。知道了其中的逻辑,你就不至于为自己持有的股票下跌而过分担心,不至于一直苦苦询问“房价会下跌吗”这样的问题,不至于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找不到脱困的方向。

总之,归结为一个词:成熟。在经历了市场的风风雨雨之后,我们中国人应该成熟起来了。

我们这本小读物是谈经济的,谈经济是从“钱”开始的,在本书的结尾,我想来个首尾呼应,从谈“钱”开始,又以“钱”结束。我们再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钱”是什么?你可以说钱代表财富,钱代表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权、分配权……大家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可以买到一切”,社会弥漫着一种“拜金主义”思想。这搞得学经济学的人也很无辜,很多人一听到经济学就理所当然认为这是一门赚钱的学问,人们总是把经济和“钱”画等号,这个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伙儿是多么希望出现那么一门快速赚钱的学问。

然而,正当人们都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赚钱事业中的时候,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却说:“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既然最有钱的人都这么说了,我们是该来仔细思考一下钱于我们到底有何意义这样一个问题了。

当我国经济越来越强盛,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不幸福?我有钱了就一定能幸福吗?我们这一生追求的终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难道就仅仅是那些纸张或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吗?

我们赚到钱了,我们的代价是什么?

我们的河流被污染了,我们的空气被污染了,我们的水源被污染了,我们的森林被伐光了,我们地下的资源被挖尽了。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还到处是清清的河水,现在它们到哪里去了?小时候每天仰头数着的星星又到哪里去了?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学问,当我们选择了经济增长,选择了钱,我们却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这到底是不是值得?我们在赚钱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保住一泓清水?

我们努力赚钱,生活在莫大的压力中,精神高度紧张,不敢有丝毫懈怠,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正像在电视剧《蜗居》中的一段比较经典的话:“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二千五,孩子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手机费二百五,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至少要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我哪有什么未来?”我想这不会是大家都想要的生活。

很多人为了赚钱,忘掉了亲情、友情、爱情,甚至忘掉了社会公德、法律,人与人之间愈来愈冷漠,人们的内心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焦虑。难道这就是现代人的必然结局?

钱很重要,但是钱不是目的。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应该是快乐、和谐。有钱不一定天然就会拥有这些东西。说到底,幸福的感觉和欲望与现实有关,可是人的欲望往往是无穷的,世界有多大,我们的心就可能会有多大。既然面对无尽的欲望我们难以满足,那么幸福的感觉自然与我们生疏了。

所以,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可能获得最终的幸福和满足。人的终极目标不是积累财富,而是造福社会,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常年雄踞世界首富,他把自己大部分财产都捐了出去,创建了慈善基金会。“股神”巴菲特2006年宣布,把自己财产的85%捐出去,捐给了盖茨基金会。亚洲首富李嘉诚和台湾地区首富郭台铭都捐出自己财富的三分之一,香港影星成龙也要把财富的二分之一捐出去。像霍英东、邵逸夫、包玉刚等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慈善事业、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和表率。

之前我们的企业家和富人在慈善事业上做得很不够,可喜的是,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开始认识到奉献的快乐。比如去年我国南方遭遇雪灾、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都纷纷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

是的,作为人应该具有爱心,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应该善待身边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应该让大家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中国才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样,中国经济的腾飞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