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春到冬谈养生
14801500000020

第20章 夏季养生谈(5)

夏至时节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而到了夏天则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作。显然,夏季的气候条件充当了自然医药,也应验了“天人相应”的道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相对那些因寒冷而发而到夏季转轻的疾病,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中医认为冬病的发作或加重,主要原因在于寒邪为患或阳气亏损。隆冬季节,风寒肆虐,或侵及血脉,导致血行不畅或伤及脏腑阳气,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在夏三伏时令,阳气强盛,阴寒之气顿消,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的道理。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实践证明,在此季节治疗冬病,其一可以乘伏天阳气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痼之寒邪宿疾;其二可以有助于亏损阳气之培补;其三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预防冬病的发作或彻底铲除病根从而治愈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法

以扶助人体正气,扶正固本为主,实际上是夏季进补,冬季治疗。如有些人夏天喝白木耳汤,冬天不易患感冒,就是由于进补,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的结果。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在夏天给老慢支病人养阳固表之药,如黄芪、防风、白术等药物,到冬天则可增强老慢支病人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作。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分别采用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肾纳气等治法。具体来说,如果患者平时怕风自汗,容易罹患感冒,经常打喷嚏,鼻塞流涕,当以补肺固表为主,药用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如果患者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平时痰多,适宜健脾化痰法,药用六君子丸(由党参、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组成);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软,畏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觉呼吸短促,当用益肾纳气法,药用金匮肾气丸(由熟附片、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或吞服紫河车粉。以上几种方药,亦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综合应用,或交替使用。冬病夏治法在小暑到立秋阳气最盛时节,可对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病进行必要的防治。冬病夏治的基本方法有:

膳食调理。膳食调理应从平衡膳食的角度选择食品,一般包括4类食品,即粮谷类食物,如米、面、杂粮以及干豆、坚果类;动物性食品,如肉类、鱼类及水产品等;蔬菜水果类食品和奶制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多样化。另一方面,应根据个人体质状况注意选择不同性质的食品,如酸碱性、寒热性食品等。酸性食物有粮食类、肉类、禽类、水产类、蛋类、花生、核桃、糖酒等,它们含磷、硫、氯元素较多。属于碱性食品的有蔬菜、水果、牛奶、红薯、土豆、海带、豆类、香菇、黄瓜等,它们含钾、钙、钠、镁元素较多。中医学还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平等性质,针对个体素质的不同应选择多吃或少吃某些食品,使阴阳相调和,特别是患有寒热性特征明显的疾病,更应注意食物的寒温性,适当忌口或选食,有利于身体的康复。温眭食品有鲤鱼、鸡肉、芋头、南瓜、辣椒、生姜、大蒜、糯米、韭菜、柿子、李子、石榴等。热性助火的食品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萝等。寒性食品有鸭肉、海带、田螺、竹笋、白菜、茄子、苦瓜、冬瓜、丝瓜、萝卜、绿豆、香蕉等。凉性食物有黑豆、梨子、黄瓜、芥菜、柚子等。一般而言,体质虚寒者不宜多进食寒凉食物,体质燥热者不宜多吃温热之品。

药膳调理。该法利用药物的功效和某些食物的药理作用,相互配合使用,使其功效相得益彰,寓治疗于日常饮食之中。它有多种功效,如补益气血、养心安神、补肾填精、滋阴潜阳、健脾益气等等,根据组成药膳的食物和药物不同而各有区别。历代养生家大都注重药膳调理,《黄帝内经》曾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可以补益精气。”张锡纯则说药膳调理“病人服之,不但治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可以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更推崇药膳,认为:“食能排邪而安五脏,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药膳调理注意要点:其一是节制,就是饮食有规律,勿过饱、过量,味勿过重,尽量定时、定量,尤其是厚味、辛燥、炙烤、荤腥油腻之品切勿食之过多,而应以荤素平衡、清淡,利于吸收为宜。其二是因人而异,辨证选用。药膳调理种类繁多,有补益类,其中又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脾、补肾等不同,还可以区分出滋补、温补、润补、轻补、峻补等不同种类。补益类的药膳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墨鱼汤、黄芪汽锅鸡、山药鳝糊、枸杞乌骨鸡汤、木耳莲子粥、红枣桂圆汤等等。有治疗类,又可分为消食类、安神类、温里散寒类、活血化淤类、止咳定喘类、固涩类等等,临床应区别应用。治疗类的药膳有百合银耳汤、玉竹生地瘦肉汤、沙参汤、玉竹麦冬粥等。其三是注重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药膳之功效更易发挥,所以应培补后天之本,使脾气运化、胃主受纳的功能健旺。

穴位敷贴疗法。这是一种用中草药或中成药敷贴在人体体表穴位上治疗疾病的中医传统疗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易懂易学,且疗效明显、快捷,治疗适应证广泛,是冬病夏治中的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好方法。选择三伏酷暑、阳气旺盛之时,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机制,收复耗散之正气,散其“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

中药汤剂。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通常要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进行选方用药调理。如咳喘病是由于脾肾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停聚而为痰饮所致。冬天阴寒气盛,阳气更衰而易发病,故阳病发于冬。因此,《黄帝内经》中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日服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化饮,或服用“金匮肾气丸”温肾阳以化饮,饮去则咳喘自愈矣。

袋泡药茶。这是用中草药饮片或食物以及茶等科学配制的复方或单方,替代饮料服用,从而防治疾病或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茶疗组方精妙,制作方便,应用广泛,它体现了茶的保健作用,又具有茶不能达到的功效。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如酚类衍生物、芳香类物质、维生素类物质、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其本身即具有消除疲劳、止渴消暑、健胃消食、降脂明目的作用,配以复方,则更具多种功用,如“葱豉茶”、“苦丁茶”、“菊花决明子茶”、“枸杞菊花茶”、“罗布麻茶”、“山楂茶”等等。茶疗应根据不同的患者进行辨证选用,在服用时间上也应因人而异。

冬病夏治不要盲目从众

“冬病夏治”,这是夏令进补的最大特点。《黄帝内经》曾说:“天寒地冻,则径水凝注;天暑地热,则径水沸溢。”夏天,人体之内气血运行较其他三季更为流畅激荡,一些痈疾顽症、年老体弱及小儿发育迟缓者当抓住“夏长”这个大好时机进行治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寒体、寒证及寒病患者可在“大伏天”做温补。与此相反,燥红质者夏天特别怕热,当进寒凉的食物,如黄瓜、西瓜、梨等既可生津,又可清热;热性食物切忌进口,否则轻则痔症出血,重则中风卒亡,这是不能不提醒大家的。

一方面,应结合不同体质特点进行调治。

冬病夏治应根据疾病的具体病症和寒热虚实等性质,并结合患者个体的体质状态综合分析而进行。例如:

如患者平时怕风易汗,容易感冒,遇寒则喷嚏连作、鼻塞流涕者,则予以益气固表为主,可用玉屏风散、桂枝汤、参苏饮等方加减(药如黄芪、防风、白术、党参、苏叶、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

如患者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胃脘隐痛、倦怠乏力、平时痰多,则宜健运脾胃、化湿化痰法,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等方加减(药如党参、白术、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等)。

如患者常感腰酸肢软、畏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觉呼吸短促,则用补肾纳气法,方选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河车大造丸等加减(药如熟地、山药、山萸肉、紫河车、补骨脂、核桃肉、五味子、沉香等)。

如平常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等,则可采用温通经络之法,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如黄芪、桂枝、赤芍、路路通、当归、川芎、鸡藤等)。

如平时常感胸闷、头昏、胸部隐痛、面色晦滞者,宜予益气活血、温通胸阳法,可选理中汤、瓜篓薤白半夏汤、血府逐淤汤加减(药如党参、干姜、制附子、丹参、桃仁、红花、当归、瓜蒌、薤白等)。

同时,应结合不同疾病特点进行调治。如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夏令不发作时大多表现肺肾亏虚之本象,可以利用三伏天采用补益肺肾、温阳益气的中药内服,或服用补肺益肾丸,或服用益肾平喘膏方,同时配合温化寒饮的外贴方。调治一个季度,可使患者免疫能力明显提高,到冬季时病情明显得以缓解和减少发作。

冬病夏治,还应注意夏季的季节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阴液津精,应慎用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新鲜桂圆或荔枝、狗肉、羊肉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日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伤。藤等)。

如平时常感胸闷、头昏、胸部隐痛、面色晦滞者,宜予益气活血、温通胸阳法,可选理中汤、瓜篓薤白半夏汤、血府逐淤汤加减(药如党参、干姜、制附子、丹参、桃仁、红花、当归、瓜蒌、薤白等)。

同时,应结合不同疾病特点进行调治。如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夏令不发作时大多表现肺肾亏虚之本象,可以利用三伏天采用补益肺肾、温阳益气的中药内服,或服用补肺益肾丸,或服用益肾平喘膏方,同时配合温化寒饮的外贴方。调治一个季度,可使患者免疫能力明显提高,到冬季时病情明显得以缓解和减少发作。

冬病夏治,还应注意夏季的季节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阴液津精,应慎用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新鲜桂圆或荔枝、狗肉、羊肉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日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