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春到冬谈养生
14801500000026

第26章 冬季养生谈(2)

温阳药膳是指选用具有温阳作用的中药,如鹿茸、胎盘、杜仲、韭菜子、肉苁蓉、补骨脂、冬虫夏草、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蛤蚧等,配以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食品。食用后具有滋阳补肾、强身壮体的功效,而使体内的热量增多,手足温暖,面色也将随之变得红润光泽。

温阳食物的属性一般偏温、偏热,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内火偏旺、大便干结、口臭者不宜服用。常用的补阳类食物有:鹿肉、羊肉、狗肉、麻雀肉、对虾、黄蟹、海参、韭菜、香菜、芥菜、四季豆、南瓜、龙眼、荔枝、石榴、乌梅、杏子、桃子、栗子、核桃仁、葱、生姜、桂皮、茴香等。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秘诀:那些带黏液的东西最养颜。比如像猪蹄(炖的就好,麻辣的就算了)、鱼冻(鱼鳞冻)、花胶(就是鱼的鳔)、银耳、鸡软骨、鱼翅。但口味清淡的汤更好,因为它不会被当成水直接排出体外,而是留在身体里更长的时间。女人是滋补出来的,那些温和的、口味不太重的、新鲜且不加太多调料的食物都是好东西。

冬天重在养肾

肾与冬季的关系较密切。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以冬寒之气以养肾。”就是说,冬季在天为寒,在人为肾,肾在五行中属水,冬季气候由凉转寒,人体以肾气转旺相应。不论是饮食、药物、起居养生,还是气功、针灸、按摩、房事养生都要特别注意调理肾脏。

肾是生命的源动力

肾主冬。《元亨集》上说:“肾属北方壬癸水,旺在三冬最是能。”自然界的气候到了冬季的时候,一切生物都呈现了潜伏蛰藏的现象,草木凋落,昆虫冬眠。古人根据天地之间的万物都能适应于气候转变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同样适应冬季气候,才能达到维持人体正常健康的目的。所以在《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黄帝内经》又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这些文字说明了肾和冬令气候的关系,以及如何适应冬令气候的养生方法。如果不能适应冬令气候,就会发生种种疾病。

中医认为,寒邪最易中伤肾阳,入冬后,肾病患者日渐增多,在冬天肾功能恶化的患者远超过其他各季,主要原因是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使慢性肾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

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这个季节里,一些人、尤其是年老体弱之人非常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此种情况人们谓之“火力不足”。这是由于阳气闭藏,代谢水平较低,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而肾的能量和热量供应不足所造成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也就是中医所谓的阳气。它发源于肾,是生命活力的原动力。“火力”旺,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

当寒冬到来之时,人体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热量以御寒,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倘若肾功能虚弱,自然就会出现“火力不足”即“阳气”虚弱的现象,将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腰膝疲软、乏力、小便失禁或尿闭等症状。

所以,冬季养肾,不仅可以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增进健康。养肾的方法很多,如在冬季可适当进补,这样能有较为充足的阴精贮藏于体内,一旦春季到来,阳气升发,即能及时供给能量及营养,不至于由于阴精亏乏而使阳气升发困难;一些阳气虚弱的人在冬季往往更加虚弱,这可在夏季阳盛之时预先给以治疗,以扶助阳气为主,即所谓“春夏养阳”,从而使阳气得到恢复和调养,每至冬季不至于因阳气过虚而发病。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肾气旺,即火力旺呢?关键性的一点,是要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祖国医学把能使人致病的寒冷气候,称之为寒邪,寒邪是以空气温度较低或气温骤降为特点的。寒为冬季之主气,即主要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并不是一点没有。在平时,如汗出当风,淋雨涉水,多嗜生冷及从事某些特殊工种者(如冷藏工人等)亦常能感受寒邪而罹患寒病。

冬季养藏,补肾为先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人体的阳气也于冬季内藏,阴精亦于冬季固守,因此冬天是人的机体能量蓄积的阶段。

保持肾精的闭藏,这对促进健康长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帝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明确指出,人若不知冬季养藏之道,冬令依然精液频泄,那么身体必然日趋虚弱,虚则寒邪乘虚而人,并伏藏于体内,伏邪积郁日久,等来年春阳上升,必发为温病。《寿世保元》也说:“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唐代名医孙思邈则认为,“当今少百岁之人”的原因,就是“不知节欲养精”。老年人由于肾精虚衰,导致髓海空虚而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等症状。肾主骨,故肾虚还能影响骨的生理,导致老年人骨质脆弱,出现腰酸无力、行动不便等衰老现象。可见“精气”虚衰,可导致人体的衰老。冬三月“养藏之道”的重要内容就是保养肾精。

对于虚弱之人来说,冬天是进补的好季节。冬令进补,已成为防病强身的传统方法。

一般来说,冬季三九天是进补的最佳时机,这是根据中医学“冬至一阳生”的观点来确定的,为什么呢?“冬至”是冬之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阴气渐退,阳气始生,这个季节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补肾健体。怎样进行补肾呢?首先,饮食上,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冬季服用滋补品,应以食物为主,药物为辅,“药补不如食补”,掌握适当,其效更佳。《饮膳正要》认为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可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麻雀蛋、木耳、龟、藕等。尤其常食些羊肉,喝些羊肉汤、羊奶都大有补益。不可食生冷食物。冬季还应注意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冬季活动减少,人体新陈代谢减慢,老年人饮食不宜过饱,食后可摩腹,以助消化。

冬季饮食还应少咸增苦,以养心气。因冬属水,应于肾,冬季肾水正旺,咸属水,心属火,多食咸则助水克火,令心受病;多食味苦之品,可保心肾相交,但勿多食葱,以防散发阳气。

其次,应该遵循辨证进补的原则。不能认为只要是补药就都对人体有益。在进补时要分清虚实、寒热、气血、阴阳,根据脏腑的不同适当运用,方可达到延年之效。

如肾阳不足之人,可选用温补肾阳之品,如冬虫夏草、杜仲、鹿茸、紫河车、蛤蚧、海马、仙灵脾、菟丝子、胡桃肉等;肾阴亏损之人可选用滋补肾阴的药物,如枸杞子、生地黄、女贞子、桑寄生、桑葚子、何首乌、旱莲草等。

再次,运动是最好的补肾方法。应多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这不但能增强与人体免疫有关的肾气功能,提高抗病力,还因“肾主纳气”,而帮助肺部呼吸,预防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在户外活动,晒晒太阳,还有助于肾中阳气升发。在家中,可以经常进行自我按摩,按摩疗法是冬季养肾的有效方法。常见的按摩疗法有两种:一是搓擦腰眼,“腰为肾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方法是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用力搓30次;二是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丹田处按摩30一50次。经常进行自我按摩,可起到一定的强肾固本作用。

此外,宜少服止痛药。常服止痛药,有导致发生止痛药性肾病的危险,会损伤肾功能,平时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和多种利尿药,也应少用或不用。

房事调摄,养精蓄锐

我国古代性学对四时季节和性生活的关系做过许多研究。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这也说明了冬天清心寡欲、节欲保精具有养血固精的重要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冬天节制房事、固护阴精以应冬令的重要性。

冬季进补无外乎食补和药补两种,可供食补的有羊肉、鸡肉、牛肉、狗肉等;可供药补的有阿胶、人参、鹿茸等。但应注意,无论哪种补法,均应根据自己身体需要来补,切不可乱补,特别是药补,应该有医生指导,以免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事实告诉我们,有些老年人对“冬季进补”这句话不进行具体分析,一到冬天就乱用补品,结果导致头晕、眼花、口干、舌燥、脱发、掉牙,有的甚至流鼻血,还有的出现萎顿,即手足萎弱、筋脉弛缓等症。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乱用补品有很大关系。这样做不仅失去了“冬季进补”的意义,也违反了“养藏”的规律。

做到房事有节制,以保持体内精气充足,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养性延命录》说:“冬常闭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附,人能法之,故能长生”,指出“冬一施当春百”,认为冬季应该实行绝欲,绝欲则精神气血有余,肾阳巩固,身体强健。

同时,人体背部是阳经循行之处。寒冬季节,背部保暖十分重要。背部保暖的方法较为简单,冬季有阳光的中午,可背对太阳晒上1~2小时,既可暖背,又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起到杀菌、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作用。也可穿一件贴身的纯棉、羽绒或皮毛背心,起到暖背作用,此外,冬季睡觉时注意不要让背部着凉。

运动调摄勿损阳

在冬季严寒的恶劣环境下,人体机能易发生紊乱,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当不能适应外界环境时,就会诱发一些疾病。如在冷空气刺激下,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防御疾病能力减弱,一旦遭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可引起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由于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等物质分泌增加,引起周围小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血液流通发生变化,可加重原有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的病理损害,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栓塞、脑出血等疾病发作或加重,甚至发生意外。

此外,哮喘、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等,冬季多有复发,亦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因此,要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锻炼。锻炼场所应以室内为主,风和日丽的天气,可进行适度的户外锻炼。这样既可舒张筋骨、流通血脉,又可增热保暖防寒。冬季养形,应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和人的体质,以动功为主,以适应冬季气候,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冬季锻炼切忌在大寒、大风、大雪及雾露中进行,年老体弱者尤应避免。冬季锻炼运动量要适度,《千金方》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这就说明冬季阳气潜藏,若运动量过度,则会耗散阳气。

时下,许多人常常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唯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养生应适度,做到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通过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方能延年益寿。

古代养生学认为,冬季养生必须注意动静结合,也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该动时不动,阳气不振,容易生病,该静时不静,阴气不存,即“动过则损,静过则废”。这里的动静是相对的,动主要表现在肢体活动及肌肉骨骼的锻炼,静主要是锻炼身体内部,没有肢体活动、肌肉骨骼的锻炼,是指气血在大脑高度入静状态下按它本身规律运行;说动静是统一的,是指动有利于初步疏通经络、气血疏通,气血疏通后有利于入静。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日虽寒,但仍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自身锻炼,还要避免在大风、大寒、雾露中锻炼。还须指出,在冬天的早晨,由于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即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上下对流活动,工厂、家庭炉灶等排出废气,不能向大气层扩散,使得户外空气相当污浊,能见度大大降低,这对在室外锻炼的人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有些在室内或温暖环境中工作的人,一旦在低温条件下生活或暴露到冷环境,就很容易发生冻伤或冻疮,这是因为人和许多动物一样,对周围环境都有一种适应力。其中一种是冷适应。所谓冷适应是指机体在长期的寒冷刺激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使之产生一种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力。

要提高抗寒力,首要条件是接触寒冷,而体育运动是接触寒冷的最好方式。事实证明,冬季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缩,能够促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同时,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灵敏、准确地调节体温。这样,人的抗寒能力就可明显增强。

冬泳有明显的提高抗寒力、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作用。故不管北方还是南方,冬泳者年年都有增无减。

冬泳可以增强呼吸器官机能,减少或防止冬季易发的呼吸道疾病。冬泳使肌肉纤维增多变粗,肌力增强,从而提高动作的速度、耐力和灵敏性。冬泳可改善四肢血液循环和机体新陈代谢,对减轻骨组织增生和肌肉酸痛、关节僵直、动作迟缓等老年病很有帮助。冬游还有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泳运动后,皮肤血管因水的按摩生热而扩张开来。大量血液又从内脏流向身体表面,这一张一缩,犹如血管在“做操”,不但能增强血管弹性,还能使冠状动脉血流增加,防止和减轻老年人的动脉硬化及其高血压、心肺血管病的发生。

不过,冬泳毕竟是一项“逆天时”、“反季节”的运动,故要有个适应过程。冬泳之前,尤其是中老年人,要认真体检,有严重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的人应遵医嘱,不宜冬泳。冬泳前要认真进行足够的热身准备活动,并宜喝一杯热开水。游泳时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循序渐进。并特别注意泳后感觉,以感到全身轻松愉快,精神振奋为适度,只有泳后感觉良好,才可能发生兴趣,方可持之以恒,泳之不辍。尝到了冬泳的甜头,冬泳便可在生物钟上留下“记忆”,下年还会冬泳。此时,冬泳就成为你冬季生活的一部分,到时候不冬泳反觉得不正常了。

冬季膀胱的保养

膀胱与肾精气相通,与肾互为表里。膀胱的功能受肾的影响,所以冬天既要养肾也要养膀胱。

小忍乱大谋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出尿液。尿生成于肾,而储于膀胱。由于肾气的固摄及气化作用而调节尿之排泄。肾气不足则出现小便失禁或尿少等病症。

但在冬天,因为天气寒冷,有人就寝后因怕冷,不愿起床小便而憋尿,用“熬”的强烈意念憋着,形成人为的尿潴留。这是一种不良习惯,是对肾有损害的一种做法。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曾对杭州市出租车司机进行了一次体检,结果显示:竟然有一半的哥患有慢性肾炎,这与他们的职业习惯经常憋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