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粽子真是名目繁多,糯米中包夹有火腿、蛋黄、红枣、豆沙等等,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但糯米属黏食,往往不易细嚼,加之糯米蒸煮后又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增加了消化酶的负担,因此有些人不宜多吃粽子,如:
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上述病人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老年人和儿童。粽子用糯米制成,黏性大,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出现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胃肠功能弱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用来包粽子的糯米,性温滞气,含植物纤维既多又长,吃多了会加重胃肠的负担,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含有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糖尿病昏迷、酮症酸中毒,抢救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恶读悟,是深恶痛绝的意思。传说因为这月里常常瘟疫滋生,邪魔逞凶。因此,端午节还有挂艾条、饮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笔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用。菖蒲,亦为药材,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并且具有芳香气味,可做香料。在端午节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于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民谚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说法。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之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害虫。
俗语有“端午到,插艾蒿”的说法。艾蒿昧辣,属于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等昆虫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民间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艾蒿以辟邪。有的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有的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称为艾虎。还有的是将黄纸剪成虎形,和艾叶一起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形式各种各样。家庭每个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枝艾蒿,妇女多插在头上或缠在辫梢上,同时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端午节早晨,太阳出山以前,要从河里提回一桶净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洗手洗脸,据说可以辟邪驱毒。总之,端午节期间,无处不见艾蒿踪影,艾蒿成了家庭院落的主要装饰品了。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中秋”二字,按照古代历法的解释,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七、八、九月为秋季,一季分孟、仲、季),所以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八月十五定为节,因而叫“中秋节”或“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明而圆,最为美丽。人们把月圆看做是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佳节,少不了会吃月饼,以示团团圆圆。在人们的食用中碰到最多的则是怎么吃法——即吃月饼的学问。
吃月饼要细嚼慢咽,品出味道,采取先咸后甜,要做到吃饼饮茶,吃咸月饼以饮乌龙茶为好,吃甜月饼则以饮花茶为妙;再者量要适宜,质要新鲜。
月饼含高糖、高脂肪,六种人不宜食:
一是糖尿病人,因月饼含糖量高,吃后会使血糖急剧升高、病情加重,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更应禁食。
二是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因月饼是高糖、高脂食品,食后可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流减慢,血压增高,同时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甚至会诱发心肌梗塞。
三是胃病患者,食后可使胃酸大量分泌,加重对溃疡面的刺激,严重者可诱发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四是肾炎患者,有些月饼用咸味配制,吃过之后会因饮水过多而加重肾脏负担。
五是胆病患者,月饼是一种油腻食品,吃后会引起胆囊收缩、胆汁滞留,多食会加重病情。
六是痤疮患者,痤疮的发生与糖、脂肪摄入过多有关,食后可使皮脂腺分泌增加,加重病情,难以治愈。
有时,会遇上中秋节和国庆节一起放了个长假,对于许多连日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放松的好机会。有的准备借出游之机或聚餐之际“大开吃戒”,有的早已计划过把“玩瘾”,但是,应科学地对待长假,不要吃掉、玩掉健康,患上“节日病”。一些人由于应酬、聚会,玩乐机会增多,甚至比平时工作还累,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容易发生乐极生悲的情况。
然而,许多人度完了节假日、双休日,到上班日却无精打采。休而不闲、休而不空、不放松,甚至累坏了身子,耗损了健康者随处可见,通宵达旦地搓麻、聚餐酗酒豪饮、没完没了地聚会,去新开张的商厦看看逛逛,因拥挤不堪体力不支而当场晕倒……如此休闲,费了时间,耗了钱财,坏了身体,节假日后门诊量大增。生物钟不“准点”运行,还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或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整天头昏脑胀、反应迟钝、四肢无力,干什么都提不起动力。临床资料统计,心梗和脑出血是国庆长假排在最前列的杀手。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疲劳过度、起居失调、防治不及时、不得力是普遍存在的原因。因此,国庆中秋长假防病保健不能忽视。假日期间,仍然要遵守平时的生活规律,饮食不可“饥一顿,饱一顿;冷一顿,热一顿”,以免胃肠功能被严重地削弱,导致腹泻、肚子痛、胃痛等现象。
节假日后门诊量大增的主要原因在于“度假”、“度节”的生活不规律导致的生物钟“错点”——磨损。生物钟“准点”运行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和首要前提,人的行为要顺应生物钟运转规律,减少生物钟额外磨损,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保持健康、长寿。生活不规律,违反了生物钟运转规律,造成和加大了生物钟的磨损,是易疲、易病、虚弱、早衰和折寿的根本原因。
人体内的各种生物钟彼此密切联系,它们构成了一张“网”。生活不规律,“网”会遭受破坏,使彼此的波动不同步、不协调。
可见,节假日、周末若恣意纵情、放任而不节制,是要牺牲健康及付出一部分寿命的,实在不值得!
另外,节日期间,有人喜欢熬夜看电视或电影,这样就会使睫状体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出现痉挛,导致视网膜出血,这对于视神经的损伤极大。此外,节假日,增加了夫妻性生活的机会,若房事不节,性欲无度,会影响身心健康,并导致某些疾病,如引起早衰及性功能障碍等。节假日应酬多,消耗精力,节后又要上班,即使有房事,也应有所节制。
节日期间由于大家聚在一起,高兴起来就会忘记时间,生活规律就容易被打乱,人体内部的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因此,欢度长假时应尽量不打乱生活节律,坚持起居有序和一日三餐,晚间娱乐时间不宜过长,睡眠不应太迟。
另外,节日期间因气候原因,都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时间段,该段时间的气温和湿度较适合各肠道致病菌的繁殖,且忽冷忽热的天气易使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长假期间,人们在休闲娱乐时应该把握个“度”,坚持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尤其在饮食卫生、旅游卫生等方面,大家更应加强重视,这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
腊八节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称之为“腊八节”,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民间都把这一天当做年节来过。一到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这在我国已是流传千年之久的一种习俗。
腊八粥的做法随各地风俗,种类不一,风味各异。《燕京岁时》载腊八粥配制:以米、糯、小米,豆如蚕、黄、江、赤等及桃、杏、松子、枣仁及果蔬凑成8样用水煎熬。因地区不同,生活习惯各异,在食时可。调成甜、咸、辣,添加莲子、芡实、荠粉、葡萄、红绿丝点缀,成为味美香甜的什锦粥。
八宝粥的配料为:芡实、薏苡仁、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各6克,大米150克。先将各药煎煮40分钟,再加入米继续煮烂成粥。八宝粥易于消化,健脾胃,补气益肾,养血安神。最适合老人少食多餐,是益寿强身的“佳品”。
在我国传统膳食宝库中,有许多以“八宝”命名的食谱,顾名思义,一般是由8种左右的主要食物所组成,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食疗价值,再如健胃、益胃补肾,适用于体弱少食、肌肉消瘦、消渴、便溏、肢体浮肿的八宝饭,配料有薏苡仁、莲米、扁豆、核桃、桂圆各50克,红枣20枚,青梅25克,糯米500克,白糖100克。制作时将薏米、扁豆、莲米、红枣泡软,核桃炒熟,将糯米淘净蒸熟。在一大碗内涂上猪油,而后将青梅、桂圆、红枣、核桃、莲米、扁豆、苞米摆在碗底,放上糯米饭,然后放进白糖,上笼蒸25分钟取出即食。
腊八粥香糯可口,严冬食之,能够暖身祛寒,且其性味平和,补而不腻,堪为冬季养生佳品。传统养生学认为,腊八粥具有健脾益肾、滋补虚损的功效。
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在《粥谱》中表明:腊八粥能够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科学研究也证明,腊八粥确是“食疗”的佳品。腊八粥的原料主要由多种米、豆、干果和坚果构成,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豆中含有优质的植物蛋白;干果“浓缩”了诸多鲜果中的营养物质;坚果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都不无裨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粥不仅只在“腊日”食用,大凡冬令皆可不定期食用。若能四季常食,定可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