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4847900000119

第119章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下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1)

张继平

摘要: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高,规模结构合理,高等教育质量有保障,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在人才培养创新、知识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堡垒作用,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需要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驾齐驱的道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并驾齐驱

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把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此进程中,“一些高校争相升格,‘中’升‘大’、‘专’升‘本’、‘本’争‘研’,致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严重失衡”[1],成为阻碍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羁绊,也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瓶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

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高,规模结构合理,高等教育质量有保障,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在人才培养创新、知识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堡垒作用,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我国已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远大理想,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提升水平是前提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如何,是衡量该国是否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标准。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报》等大学排行榜上,美国大学高居排行榜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超强,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我国要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首要标志。我国为之而进行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在探索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一批重点高等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显著提高了这些学校的整体实力,缩小了它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但距世界一流大学仍然还有一定距离,我们需要为之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二)扩大规模是关键

高等教育的参与率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潜在人力资源,最终它将转化成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高等教育规模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2]美国为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1958年8月23日制定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运用法律规定、各种奖学金或贷款政策,吸引大批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大学生数量由1960的3582726人陡然增加到8580887人,[3]迅速地跨过大众化阶段,于1971年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至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1%。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经历,大都经历了从精英到大众,最后到普及化的发展阶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摘要2006》统计,到2004年除有36个国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外,有25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30%~49%之间,但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为18%~20%。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目前为止也仅为23%,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桎梏。

(三)提高质量是核心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生命线,更是高等教育强国根本大法。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都不遗余力地致力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美国采取认可与鉴定的评估机制,从内部与外部的共同作用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英国将大学自治的理念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从监控、审核、评估等方面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日本实行以效率为准则的资源配置政策,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在效率—竞争—评估—配置的运行程序中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毋庸置疑,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指导下,闯出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促进规模发展的“质变带动量变”的发展道路。[4]

(四)增加投入是保障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表现,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发达国家如美国将高等教育事业作为最重要的公共事业,将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最大的国家利益,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激活公立与私立高等教育的财政机制,加速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在美国公立高校中,学校经费的51%来自各级政府的投入,市场收入为49%,其中学费占19%。在私立高校中,政府的投入也占17%,市场收入占83%,其中学费比重达4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曾提出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原则,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到20世纪末达到4%。但这样的目标一直没有实现。事实上,我国现在的教育财政性支出仅占GDP的3.2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1%,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远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五)促进发展是目的

高等教育是社会诸多子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作为知识传递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只有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摒弃旧的知识体系,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进行知识体系的创新,才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终极目标。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亦称高教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5]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结构由一元向多元方向发展,由此引起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层次结构调整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问题。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是履行高等教育职能的需要。

(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人才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所培养的人才就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结构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层次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特征,要由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来造就。我国长期以来遵循的学科本位与学术导向使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严重矛盾,导致人才结构比例失调。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校逐渐成为面向市场经济自主的主体,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不再是国家的“订单制造”,而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一种服务。[6]随着自主择业制度的实现,学生成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客体,社会需求的多样性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组合,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就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动态地变化着。这就意味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点不仅包括研究生教育,而且包括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还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全球竞争日益增强。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利用非物质资源去整合物质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机遇,赢得主动,从而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科技进步的助推器,人才生产的思想库,在形成国家竞争力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为国家经济、科技和人才的角逐提供智力支撑。有研究者认为,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阶段进入全球范围内各国相互竞争阶段”[7]。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并非单纯地指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也包括应用技术领域的竞争,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研究“两弹一星”的专家,也要培养企业工厂的熟练工人。在这种意义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不仅是调整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而实际上是提高整个劳动力大军,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问题。高等教育除了培养高精尖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更多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