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14854200000023

第23章 精典案例选编(6)

图书信息中心团总支——图书文化导读活动

一 活动创意

大学图书馆不仅是高校大学生的文献资源中心,同时也具备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位置优势,图书信息中心团总支规划实施了图书导读、图书展览、图书文化周等文化引导活动,以期对大学生的思想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二 主要内容及运作模式

“图书文化导读活动”根据社会或学校的热点,与相关部门合作,将图书馆资源与社会、学校资源相整合,推出大学生感兴趣的各类展览与图书导读活动,引导大学生读好书,关注社会热点。

三 开展情况及效果

2009年,图书馆推出了六个主题的导读活动。如与本科生院合作“我的人生,我的大学——读书征文比赛”图书导读活动,将教师推荐的生命教育类书籍陈列在图书馆导读书架上,学生通过阅读图书,围绕“我的人生、我的大学”这个主题,开展主题征文比赛。与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联合推出“西望角——心系西部”图书导读活动,图书馆从馆藏中选出361种560册与西部相关图书,按照不同主题,陈列在导读书架上,方便读者借阅,并在大厅显示屏上滚动播放西部新闻,并设置留言墙。与浙江大学求是文化宣讲队共同策划举办了以“感悟风华浙大,品读求是精神”为主题的“求是记忆”图书导读活动。“浙大人物之浙大的校长们”、“浙大人物之浙大的大师们”、“浙大人物之浙大的学子们”、“感悟风华浙大”、“品读大学精神”五个主题的251种图书被挑选出来,推荐给读者借阅。

此外,“新生推荐书”导读活动为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提供了精神食粮;“共和国60年”导读活动使大学生对新中国的60年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业图书”导读活动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四 活动实施心得

图书馆一直把开展多元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当然职责和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开展图书导读、优秀展览、文化宣讲等一系列的文化引导活动,化被动为主动,化无形文化为有形载体,让每一位浙大学子都能切身感受、学习求是精神,真正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价值认同功能和情感陶冶功能,真正将图书馆资源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

专家点评

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和实施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案例开展的系列导读活动,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适时发挥正面教育引导的作用,着力提升主流文化渗透的功能,是依托学生个性爱好,化被动灌输为主动接受式教育的有效载体,应成为新时期拓展思想引导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平面图书导读与网络化推介分享相结合,打造吸引青年及时获取资料信息的主要窗口,开辟信息空间更广阔的引领平台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 潘健

榜样示范

人文学院团委——“引航人生:从求学向求职的延伸”

一 活动创意

活动旨在使在校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需求、职业需求、就业环境等基本状况,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前认知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特殊问题和需要,从而更好地挖掘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不足,进行科学职业定位,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生活和实习计划,尽早为将来的就业做好技能素养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必要准备。

二 主要内容及运作模式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会谈来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是一次间接、快速的职业体验。它以亲身实践、榜样影响等方式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广阔而富有前景的交流平台,实现了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思想的目的。

活动开展前期,通过多样化、高覆盖面的调研,在学院各系各年级范围内进行调查,掌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际状态,明确大学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职业信息,同时结合学院近年来毕业生较多选择的职业,从而确定科学、客观的访谈对象范围和既全面又具有针对性的访谈内容。针对人文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社会学系、艺术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确定了毕业于各个专业和从事不同行业的校友为访谈对象,把学生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列为访谈的主要内容。

活动开展中,主要依托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在大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根据访谈对象的工作地点组建访谈小组,每个小组按照计划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到三位校友的采访任务。

三 开展情况及效果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历经春夏学期和暑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采访稿件63篇,其中优秀稿件32篇。活动结束后,通过把活动成果整理制作成电子书放于校内“CC98”论坛、开展成果汇报交流会、在人文学院本科思政网上开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专栏等方式,不仅使参与学生对行业、职业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认识,而且也实现了活动成果的全面共享。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前景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为他们今后的求职打下了扎实基础。

同时,在访谈过程中,与组员的协调配合,提升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访谈对象的联络与交流,培养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访谈成果的总结整理,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四 活动实施心得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在人文学院成功开展且收效甚好,有其切实的可推广性。通过此种形式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有需要的大学生创造一个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平台,从而更顺利地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作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新途径之一,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在一定程度上可作适当的扩展,比如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上、在大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中都可以加以借鉴。

专家点评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人文学院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在访谈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希望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把假期集中采访与平时分散采访结合起来,变成一项日常性的工作。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沈文华

生命科学学院团委——“馒头”(mentor)计划

一 活动创意

通过对广大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尚处于大类培养阶段的新生情况的调研,发现他们十分需要明确大学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及有关校院各类政策的详细介绍。“馒头”(mentor)计划主张小规模化指导,让学弟学妹有更为充足的学长资源,拉近学长与学弟学妹之间的距离,形成长久稳定的朋友关系,拓展新生的纵向人际关系,搭建一座与学长学姐交流的桥梁,增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感情纽带,使整个学院内的大学生互通有无。

二 主要内容及运作模式

“馒头”计划以“馒头”与徒弟形成一对一或一对二的结对,以自组织交流为主要运作模式,计划主张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如谈话、共餐、共同参与活动、短信、电话、飞信、QQ、Email、人人网等。由学院学生会形成“馒头”计划项目组,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运行。

通过“馒头”们与徒弟的联合破冰,依据双向选择原则,每个“馒头”根据其个人意愿与徒弟选择情况被分配1-2名徒弟。学生会召集“馒头”和徒弟,讲解运作流程和双方所需完成任务,“馒头”计划正式开始。“馒头”的基本任务是:解答徒弟提出的问题。问题涉及主要内容为:信息获取、专业学习、科研训练、规章制度、日常生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交流活动、未来规划等。

学生会负责“馒头”计划的过程监督与协调工作。在中期检查阶段,学生会收集徒弟对于“馒头”计划的信息反馈,对“馒头”计划效果,特别是缺陷与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由学生会批准后实行调整。

每年学院都举行“馒头”计划的总结大会。总结大会回顾整个“馒头”计划实施情况,评价其优缺点,提出“馒头”计划的修改方案,征求各位“馒头”徒弟意见。“馒头”在任期满后,将获得综合考评分加分,标准与参加院级其他活动加分相同。由综合事务部构建“馒头”库,整理“馒头”个人基本信息,并将届届相传。在举办大型活动时,均会以短信、邮件、电话或借由徒弟转告等方式告知“馒头”。同时,对于某些有限名额活动,报名时“馒头”享有优先权。

三 开展情况及效果

根据前一阶段运作状况,不少“馒头”和徒弟从陌生到熟悉,成了朋友。对于徒弟,通过一次次的交流,也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对于大学生活有了自己的规划。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譬如有的同学希望和自己的“馒头”成为朋友,但是觉得“馒头”这种关系存在一定距离;每一个组的人数太少,资源利用不够充分,“馒头”的特长和自己的需要不对口;还有一些“馒头”和徒弟之间联系较少,徒弟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仅通过这样一种弱联系还比较难以实现深入的感情交流。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在保持原本的“馒头”徒弟关系基础上,着重根据“馒头”与“馒头”间,徒弟与徒弟间熟悉程度来划分组,力求找到更加合适的结对关系。

四 活动实施心得

目前普遍运行的“学长组”所体现的传承理念非常重要,然而由于每个班所能分到的学长数量有限,使得学长往往无法顾及每个新生,无形中会让一些性格内向的大学生被忽略。同时,不少学长组的学长往往只是担当开学初的一阵子“学长”,在开学后,就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无暇进一步与学弟学妹保持沟通和联系。经过第一阶段的尝试,“馒头”计划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长组”形式的不足,为“徒弟”了解大学、适应新环境提供了新的绿色通道。

专家点评

共同的学习、生活历程和贯穿其中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是构成大学生活的基本元素,也是学生得到大学营养和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除了教师的辅导和个人的努力以外,朋辈影响的作用不可低估。

“馒头计划”听上去十分轻松诙谐,但其内容契合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而学生会对此进行全程策划、组织、检查、反馈、修正等等,变自发行动为组织行为,两者的结合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馒头计划”将具有很好的生命力。建议对范围和方式作进一步总结和拓展,使一对一、一对二的交流成为发展学院文化的良好基础。

浙江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许翾

时尚吸引

求是学院丹青学园分团委——创建“特色团支部”

一 活动创意

团支部是团的基层组织单元,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传统的重要阵地。“特色团支部”创建活动,通过激发大学生群体中个体间的聚合力,提升大学生对团支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创建过程中利用同伴影响的方式,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他人、观察社会。

二 主要内容及运作模式

“特色团支部”创建活动主要面向低年级本科生,以“团建有目标、支委有干劲、组织有活力、工作有制度”为目标,彰显团支部“特色文化”。活动内容主要包括:(1)特色名称和Logo。各基层支部结合实际,申报积极向上、具有时代特色、体现支部核心文化的名称及徽标。(2)特色活动。各支部根据自身定位,将学习、实践有机融合,开展科学发展类、青年阵地类、资源整合类等特色活动。(3)特色风采。各支部选出一名“团员形象大使”,展示该支部的风采,通过榜样引导大学生进步。

“特色团支部”创建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分为动员、申报、实施、考核、总结等五个阶段。

动员阶段。学园分团委专门发文,让全体新生初步了解“特色团支部”创建理念及创建体系;对团建骨干力量进行基本的实务能力培训。

申报阶段。各团支部以项目化形式向所在团总支申报创建方案,在团总支初步审核的基础上,学园分团委进行终审和公示,并通过“团委搭台、支部唱戏”和“分类引导、分级支持”的办法,促使各支部优化资源配置。

实施阶段。学园分团委依托团支书培训,加强“特色团支部”建设;各支部按计划开展活动,扎实推进。

考核阶段。各团总支结合活动记录、规章制度、取得的成绩、经费使用情况等对各支部进行考核;学园分团委分阶段抽查,适时开展“团建工作对话”,在各支部间就创建中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棘手问题进行相互沟通与学习借鉴。

总结阶段。在各支部自荐、各团总支推荐基础上,学园分团委选拔出10支表现突出的团支部进入最后的“风采展示”,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备的多媒体手段展示“特色团支部”创建的精彩瞬间,评选出“示范团支部”和“先进团支部”若干,抓典型,带全面。

三 开展情况及效果

从团员的反馈意见来看,活动切实地起到了加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作用。在支部全体团员齐心协力开展“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同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积极作用。参赛队伍中有20个“特色团支部”名称,6个“特色团支部”Logo,都很好地代表了所在团支部的文化,获得了全体团员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