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4857300000022

第22章 爱有哪几种?(13)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对自由开始有了自觉。例如在恋爱与婚姻自由方面,年轻人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在民国时期,中国人在思想、言论、出版等方面,都受到过严重压制。因思想、言论而获罪,甚至牺牲的人相当多。20世纪20—40年代,几十万革命志士(包括闻一多、李公朴)被杀害就是明证。

改革开放以来,情况有一定改善。特别在经济生活中,农民和个体、民营经济得到较多的自由。但是由于政治改革的滞后,在新闻、出版、学术、结社自由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三)自由是人类其他进步政治原则的核心。

14一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唤醒了人性的觉悟。“人性”主要就是个人的自由意志,个人的欲望,个人的情感等。

从近代的洛克、伏尔泰、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到现代的哈耶克、伯林、罗尔斯的哲学思想中自由”始终是西方哲学关注的重点。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西方哲学家看来,自由是比民主更重要的思想原则。因为民主的真诗,就是要保障人民的自由,包括:私有财产、思想、言论、出版、结社、选举等等自由。

自由也是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保证。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不可能有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由此可知,在现代文明中,自由是一个核心原则。人类的“自由之爱”,在人类进步事业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山水情深(自然之爱)

前面论述的爱的类别,其对象是因人而异的。各人有各人的父母、子女、配偶、朋友;各人也有不同的事业;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祖国;对科学和文 艺的爱好,各人也各不相同,有人爱读诗歌,有人爱看电影。

只有自然之爱是同一的,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爱同一个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母亲,是人类之爱的共同对象。

自然之爱,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们都喜欢小狗、小猫,都喜欢去动物园看猴子,看孔雀,看花草……世界各国人民都喜欢旅游,主要也是去看各地的自然风景。许多人喜欢在家中养花、养鱼、养鸟,也是为了接近自然。

从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可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人类的自然之爱。

(一)人类在自然中寻求哲理。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而希腊哲学是从自然哲学开始的。所谓“自然哲学”,就是在大自然中,寻求世界万物的起源或本原。

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公元前625—前546),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介绍泰勒斯时说泰勒斯说‘水是万物之原’。大概他从这些事实得其命意:如一切种子皆滋生与湿润,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湿润,而水实为湿润之源。”(引自《从开端到柏拉图》)

阿那克西美尼(公元前585—前525)认为:万物之源是气。亚里士多德介绍他的观点是气实万物原始的基本。”(同上)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前475)认为:万物之原是火。他说万物都等换成火,火又等换为万物,犹同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有换成货物一样。”(同上)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3—前428)提出“四根”说。所谓四根,就是:火、土、水、气。他在诗句中说万物有四根。”(同上)

可见,古希腊哲学家都在大自然中寻找世界万物的本原。

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是《易经》。《易经》中的八卦的卦象(象征的事物,见以下括号中的字),全都来自大自然:

乾(天)坤(地)震(雷)离(火)

巽(风)兑(泽)坎(水)艮(山)

《易经》的成书年代,在周代的初期,西周的年代是公元前1046—前771年,因此,《易经》应早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时期。

总之,不论是中国或西方,人类的哲学思想最早都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二)人类在自然中获取了美。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在他的《齐物论》中谈到“天籁”(自然的音乐),这是子綦和他的学生子游的对话。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意思是,子游说地籁是从各种洞穴发出的声音,人籁是各种竹管乐器发出的声音。请问: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有万般的不同,却全都是大自然自己发生的音乐,没有谁是发动者。”

庄子借子綦之口说出了最好的音乐是自然界自身产生的声音和节奏。

如果你懂得欣赏清晨的鸟鸣、秋夜的虫声、流水的淙淙、泉水的叮咚,你会同意庄子的意见。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写道: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从这一段著名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完全是从大自然的景象中体验和获取书法之美。

(三)人类在自然界探求科学真理。

在探索自然真理方面,最成功的是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达尔文(1809—1882),出生于英格兰西部一个世代医生的家庭。父亲希望他成为医生,继承家业。他自己却热爱大自然,喜欢到野外打猎或采集动植物标本。19岁时,父亲对他不满,将他送到剑桥大学神学院,希望他成为牧师。但他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去听自然科学讲座,阅读大量自然科学书籍。

他来大学时,他哥哥就介绍他与学识渊博的亨斯罗教授相识。亨斯罗教授经常给达尔文解释各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洪保德的《美洲旅行记》和赫歇耳的《自然哲学研究人门》对达尔文的影响特别深刻。他还研读了地质学著作,以加深对古代生物的了解。

1831年初,达尔文22岁,大学毕业。在亨斯罗教授的推荐下,他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为期五年的“比格尔”号的环球考察。这是决定他一生事业的大事。

1832年,他横越大西洋,到达巴西。1833年,他考察了南美洲的东海岸。1834年,他越过了麦哲伦海峡,来到了智利、秘鲁。1835到1836年,他西越太平洋,回到英伦岛。

他为神奇的自然景观而惊讶,在海拔10000英尺的高山顶上,他找到了生存于海底的贝壳。他用7000英尺的绳索,还没有探测到珊瑚岛的底部。在平坦的海边,躺卧着成千上万只海豹。

他还经历了大自然的巨变,两座特大火山连续地在智利喷发,大地震使所有的房屋全部倒塌,奔腾的巨大圆石发出怒吼般的咆哮。

他见到了无数的生物——乔木、灌木、奇花、异草、鸟类、兽类、鱼类、虫类。在旅程中,生物物种问题时刻盘旋在他大脑中:他见到鸵鸟的新种正在替代着旧种;树獭生存的地方找到了它祖先的化石;美洲到处可见的兀鹰,在欧洲却见不到。

他发现生物是有强大的繁殖力的。白色的海牛一次产卵60万粒,而存活的却只找到7只,只有适应自然的才不至于灭亡。

他发现:自然的变化引起了物种的变化,自然的隔离导致了物种的差异。因此,他不能相信物种的缔造者是上帝,而只能认为,生物都是大自然本身所创造。

他考察了农学家和畜牧家的育种工作,知道他们用人工选择,在几十年间,能育出快跑的马、肥壮的羊。因此他思考,自然界通过自然选择,就完全可能经过几十亿年,创造出无数生物物种。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就是考察了无数自然界的生物现象后得出的结论。1842年,他写出了《物种起源》的概要。1859年,经过28年的反复酝酿与思考,达尔文写出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著作——《物种起源》。

他的著作,改变了整个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他创立的进化论,使全人类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达尔文的伟大成就,来源于他自童年开始的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人类应关怀自然,保护自然。

人类的衣食住行,人类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全都来自大自然。自然给予人类母亲般的恩爱,但是人类对自然母亲怎样呢?

19一20世纪,世界各国加速工业化以来,产生了严重的自然环境的恶化问题。对这个问题,第一个产生警觉的是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乡村小河边的农民家庭。慈祥的母亲将对自然的热爱和当一个科学家的期望留给了她。自然之爱与文学天赋在她小学和中学时就显示出来。1929年,她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1932年,她得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1936到1951年,她一直在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委员会(FWS)工作。她写出许多篇海洋方面的科技文献。她的《海洋下面》、《在海风的吹拂下》、《我们周围的海洋》、《海之边缘》等引起轰动,得到过多个奖项。她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这时期,她关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化学杀虫剂的滥用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962年,她发表了她的最重要的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书中以大量事实揭露了DDT长期使用后,大自然中生命的灭绝现象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该书出版后,受到化学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双重压力和攻击。但是科技界和政界的有识人士都认为,卡逊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关系到科学的正义性和人类环境的安全。巨大的争议引起尼克松总统的关注。1963年举行了总统听证会。卡逊的观点得到总统和多数会议参与者的认同。会议上,卡逊要求制定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新政策。

1964年4月14日,卡逊因乳腺癌而与世长辞。

1972年,美国全面禁止DDT的生产和使用。《寂静的春天》一书引发了美国,以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卡逊对于全人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该书出版40周年之际写的序言中说蕾切尔·卡逊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根据上述论述,关于自然之爱,可以有以下的讨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如果完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人类只是大宇宙中一颗极小的行星——地球上的一种高等动物。人类的产生有很大的偶然性。人和宇宙根本不能构成一个对应关系。

但是,如果从哲学和人文科学的角度看,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核心问题;并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处在中心位置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中一个绵延久远的基本思想。至今,这个思想继续给予着人们深刻的启示,有利于加深人类对自然、对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