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是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的历程,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伊斯顿、阿尔蒙德、塞缪尔·P.亨廷顿等,主要代表作有伊斯顿的《政治体系》、阿尔蒙德的《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和塞缪尔·P.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他们从政治学方面认为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最显著特征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国家政治体制、民主制度演化与变迁是该研究方向的支撑点,主张政治民主化、自由化、分权化和秩序化,强调政府权威的合理性与政府能力的有效性。塞缪尔·P.亨廷顿在他的代表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政治制度化和政治现代化问题。他提出了一套值得关注的政治制度化的标准:(1)适应性。“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反之,适应性越差,越刻板,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2)复杂性。“一个组织越复杂,其制度化程度越高。”(3)自主性。即要“看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而生存的程度”。(4)内聚力。“一个组织越团结,越具有内聚力,其制度化程度也就越高;相反,组织越不团结,其制度化程度也就越低。”塞缪尔·P.亨廷顿还对政治现代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艾森斯塔特对政治现代化的特征也做过概括,这些特征包括:国家统治权力的合法性不是来自超自然的神意而是来自世俗的人民的要求;不断扩散“政治权力至更广大的社会集团——最后扩及全体成年公民,将他们结进一个意见一致的道义体系”;“地理范围逐渐扩大,尤其由于社会的中央权力的增强以及社会的法律、行政和政治机构职能的加强”;现代社会的统治者“将自己的臣民作为制定政策的目标、受益者和授权者”。
文化现代化理论主要阐释从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的转变,在许多现代化学者看来,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动力。因此,马克斯·韦伯的《新教论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所阐述的理性资本主义精神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同意马克斯·韦伯所提倡的新教文化以及合理化等思想。许多学者概括了文化领域的现代化的表现:
(1)文化制度的主要因素的日益分化,“识字和世俗教育的普及;一个以各种知识训练为基础,为培养和提高专门化人才而建立的比较复杂的知识和制度体系”。
(2)一种新的文化观的出现,它以强调进步和完善,强调快乐、能力自由发挥、感情自然流露,强调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以及强调效率为特征。
(3)出现一种新的个性取向,显示出以更大的能力去适应日益宽广的社会范围的种种特征和特性;某种自我灵活性;兴趣范围扩大;增强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关心;增强对自我发展和变动能力的评价;日益注意尊重他人;日益相信科学和技术等。
(4)“社会有能力建立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问题和要求。”
在以上这些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学派。在此,我们择其代表性学派做一分析说明。
首先,结构功能学派。
这一学派主要强调结构-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信奉社会进化论思想,强调社会二元分类,关注现代性和传统性的比较和研究,即重视社会转变的结构,认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根本差别是结构分化、功能专门化和社会整合。这最典型地体现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行动论》、《现代社会体系》等著作中。塞缪尔·P.亨廷顿曾就政治发展问题总结了这种结构功能学派的研究方法和代表人物:
在政治发展的分析中,严格地说,体制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确实,不使用一些政治体制的概念,就不可能应用功能方法。塔尔科特·帕森斯、马里恩·列维、戴维·伊斯顿、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戴维·艾普特、伦纳德·宾德、弗雷德·里格斯等这些名字就表示出体制-功能法中的各种理论。这些学者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一套用以分析和比较政治体制类型的概念和范畴,其中心是“体制”和“功能”,其他重要概念还有结构、合法性、投入和产出、反馈、环境和平衡。这些概念以及与之有关的理论提供了政治体制的完整模式,也从结构方面提供了区别政治体制类型的基础,这些结构发挥了所有政治体制中必须发挥的功能。
重视的不是社会转变的过程,而是重视社会转变的结果,试图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知识等不同角度区分并阐述社会的不同类型或模式,这是结构功能学派的主要特征。
其次,过程学派。
如果说结构功能学派关注的是社会转变的结构的话,那么,过程学派着重关注的则是现代化的过程,研究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一系列发展阶段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现代化发展规律。这是过程学派的典型特点。
1960年,罗斯托发表了《经济发展阶段:非共产党宣言》,提出根据经济指标可将所有社会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一是传统社会阶段;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三是起飞阶段;四是成熟阶段;五是高额的大众消费阶段。
1975年,他又增加了一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C.E.布莱克更是一个强调过程研究的代表。他首先将现代化这一历史过程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去观照,认为现代化是“人类事务中”的第三次“革命性转变”,“第一次革命性的转变是在约一百万年前,原始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以后出现了人类”。“人类事务中第二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是从原始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现代社会变迁同史前生存到人类生活、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指导人类事务方面,这场伟大的革命性转变是最富动力性的。”正是在这一分析基础上,C.E.布莱克提出了“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的著名论断,并在对结构功能学派评述的基础上,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他说:
功能主义通常用作系统运行的分析手段,也是发挥功能的各部分相互联系的解释手段。这种方法对现代化研究的价值在于,把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在某种意义上类似生命有机体。制度或器官,可以按照它们服务于维持系统生存的途径来考察。从一组制度与功能的角度研究社会,提出了众多能进行经验研究的问题。
这种研究能澄清人类行为的特殊复杂关系。
采用功能分析方法也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对维持体系必要功能的分析和解释具有目的色彩,这种方法天生倾向于讲求平衡……然而,如果处理变化无常的人类事务问题,趋向平衡的偏见就表现出严重的不足……
采用功能方法研究社会之所以表现出一种均衡甚至循环的倾向,大部分原因在于忽视了变迁因素。从均衡是必需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能取得的成果是有限的,因为社会从来就不是均衡的,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现在变迁比历史上任何其他时期都更加迅速和全面。
所以,只有通过现代化的过程研究,才能体现这种人类社会的变迁因素,也才能真正揭示现代化的实质。C.E.布莱克在1966年出版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具体地将现代化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现代性的挑战阶段、现代化领导的强固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转型阶段和社会整合阶段。1979年,他在《比较现代化》中,又把现代化进程分成准备时期、转变时期、高级现代化时期和国际一体化时期四个阶段。
塞缪尔·P.亨廷顿也强调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并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化过程的九个特征:
(1)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这是直接依据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两者的比较而推论出来的。这两种社会根本不同。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必然涉及人类生活方式根本的和整体的变化。
(2)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包含着实际上是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它的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流动、分化、世俗化、传播媒介的扩大、文化和教育的提高、参政范围的扩大。
(3)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现代化的各种因素之所以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它们必须联系在一起。
(4)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通过现代思想和技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播,同时部分地通过非西方社会内部的发展。
(5)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因此,从传统社会中发生的变化来看,现代化确实是革命的过程,但从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时间来看,现代化又是进化的过程。
(6)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它显然是从传统阶段开始,以现代阶段告终。
(7)现代化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传统社会以许多不同的类型而存在,相反,现代社会却基本上相似。现代化在社会之间产生了集中的趋势。
(8)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基本上是个长期的趋向。在各个社会之间,变化的速度将出现很大的差别,但变化的方向不会不同。
(9)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从长远来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的。在转变时期,尤其是在转变时期的初级阶段,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现代化增加了全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第三,实证学派。
实证学派侧重于对世界各国现代化实际进程进行实证研究。塞缪尔·P.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格尔申克隆的工业化模式以及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等是其观点的代表。
塞缪尔·P.亨廷顿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的实际变化的研究,用大量事实说明,世界各国政治的最大不同,不是政府的形式,而是政府的有效程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现代化观点。同时还根据实证研究,区分了政治现代化的三种类型,即欧洲大陆型、英国型和美国型。这些都详细反映在他1968年出版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
格尔申克隆的工业化模式建构是实证学派在工业化进程研究中的一个代表。经济学史家亚历山大·格尔申克隆建立了一种非常具体的工业化过程类型学,用以指导经验研究,同时又作为进行解释的一般理论模式的依据。他用这种类型学来分析19世纪欧洲的工业化特征,把工业化分成了一系列的对子(对应类型)。根据格尔申克隆的观点,欧洲的工业化可分为:
(1)本地型或者引进型;(2)被迫型或者自主型;(3)侧重生产资料的生产或者侧重消费资料的生产;(4)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或者在币值稳定的环境下生产;(5)只涉及数量变化或者还涉及结构性变化;(6)持续进行的或者不持续进行的;(7)在农业进展或者在农业停滞的情况下进行;(8)出于经济动机或者出于政治动机。这八个对子包含了关于欧洲工业化的争论的大部分重要论题。
格尔申克隆强调,发展研究应把各国经验的不同点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自己的经验研究就集中于俄国问题,俄国工业化过程的特点与英国或西欧的不同,但他不只是简单地描述俄国工业化的特殊性,实际上,他是通过这面“俄国镜子”来实证性地研究和观察欧洲工业化,从而建立了一般的发展理论。
西蒙·库兹涅茨是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和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周期浮动》(1926)、《国民收入与资本形成》(1938)和《现代经济增长》(1966),曾获得1971年度诺贝尔经济科学奖。他把经济增长列为现代化最关键的特征之一,并进而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他以国民总产值及其组成部分、人口、劳动力等常规衡量为基础进行分析,得出现代经济增长的六个特征:第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至少在最近的十年或二十年内,可以观察到这些国家的增长率比过去的增长率要提高数倍。第二,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快,也就是说,产出高于对每个单位的所有投入的比例,即使我们把劳动力这个主要生产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包括在投入中,情况也一样,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也是过去的数倍。第三,经济结构转变的速度快。结构变化主要包括从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现在则是从工业生产转向服务业。第四,有紧密联系而且极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也迅速变化,人们很容易想到社会学家把城市化和世俗化视为现代化过程的组成部分。第五,经济上发达的国家技术力量的增强。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传播,尽管在全世界产生了部分效果,但仍然是有限的,因为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国家中,经济状况仍未达到现代技术潜力可能达到的最低水平。
第四,综合学派。
由于现代化是社会全面的变革,因而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不从整体上对现代化进行研究,而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学科进行研究,都将不是全面的,会给人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因此,许多现代化学者,尤其是一些历史学家对现代化开展了综合比较研究,形成了综合学派。C.E.布莱克是其代表之一。
由于早期现代化理论在美国诞生,并且有着强烈的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此后的现代化理论家在实践中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化理论研究框架中的这种偏见严重影响了它的科学性,从而使现代化理论走入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