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82800000039

第39章 暗示的作用

不少知识都是在意会中得到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

水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力量,全在于它的柔弱,柔弱使它能够像不存在的东西一样,深入到各种物质的空隙之中。老子对于无为之道的理解和体会,就是根据对水的观察而得出的。根据水的原理,对于我们每个人做人、处事、创业等等都是大有益处的。

美国汉学家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它自然地流淌,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努力……它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所以“无”也是“道”的体现。

艾兰教授还主编过一部《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把英文中的“本性”、“自然”、“天理”、“造化”等反观“水”的“无为”特性,恰恰得出“水”本身体现了宇宙本性自然之道,也就是“无为”之道。

写《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认为,“无为”是中国思想的根本观念,“无为”概念的最深沉根源之一,可能在于原始农民生活的无政府性,植物没有人干涉就生长得最好,人没有国家干涉就最昌盛。所以老子不主张“生事”,管理要顺乎民心。现在西方国家搞民意测验,其实也是查看政府可有什么事让民心不顺。

诸葛亮教育子侄,身体力行,严格要求,他身为丞相,手上权力是很大的,但他绝不搞特殊化,坚持“行不言之教”。不搞特殊化,让子女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不依赖他人、独立生存的顽强意志,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

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是一种德育思想,主张在教育中要“重内轻外”,要以德育对象的心为本,把它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重内轻外”,在德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和谐环境、竞争机制、激励措施和教育者自身素质等等这些教育因素的建设和培养,充分调动德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外在规定转化、内化为德育对象的内在接受,成为自觉行动,达到“行不言之教”的效果。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所谓“不言之教”,就是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使受教育者得到启示,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

也就是说,作为教育者不是通过采用外在的权力,而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德行来确立内在的权威,来感召、感化大家,给学生的启示是心灵深处的折服,而不只是以知识渊博的表现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是“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最恰当的体现,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样的教育可以达到“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