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82800000064

第64章 以人为本

聪明的领导会让群众感到生活有奔头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老子

有人把“民不畏威”,说成是老百姓不害怕权威,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在老子理想的社会里,老百姓是不惧官的,当官的处下谦让,不给老百姓物质负担和精神压力,他们走到老百姓身前不使老百姓感到害怕。

老子把这种现象的发生,归咎于统治者。而且他还举了几个例子,如当官的欲望太大,总要揩老百姓的油水,抢占老百姓的财产,老百姓本想离他们远远的,可他们还是来了,这使老百姓就感到无处安身。又如,大片土地被权势者占据着,老百姓失去土地,失去饭碗,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没有了,这时候还有什么盼头?有的人学了一门手艺,指望它能养家糊口,可是走到哪都受人欺负,不是当官的要好处费,就是管事的把摊子给掀了,人被逼到绝路后,就不怕什么了,头砍下来,碗大的疤子。

你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生存的威胁和压力,那么老百姓也就对你不感到厌烦,这叫“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百姓不是不尊重领导,而是领导的做法伤害了老百姓的心,他们不仅不值得尊重,反而令人憎恨!一个社会到了官逼民反的时候,天下秩序混乱,统治者人杀得再多,也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高压政策,可以说是最无能的政策,只会制造恐怖,而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就管理而言,既要体现国家的威权,又要给民众以宽松的环境。过分强调威权或过分强调自由,都是错误的。就一个公司的领导者而言,既要顾及整体的利益,也要考虑自身的得失,老子的“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可以作为行为准则。这是因为“自知”与“自爱”、“不自见”与“不自贵”都是为了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不违反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

有人说自爱还不容易,有好东西自己吃,不亏待自己而已。其实错了。自爱是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也是吕洞宾说的“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我想起英国首相邱吉尔,他是个很自爱的人,国会曾经提案,要把他铸一尊铜像,矗立在公园里,供人景仰。要是别人享此殊荣,会高兴得不得了,可他却说,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在我的铜像上拉粪,那是多么大煞风景啊,还是让我身上干净些吧。

领导选用人才,如果有自知之明,无固执之弊;有自爱之心,无居功之傲,那么他才堪称伯乐,这样的领导,相信能完成识人的重任;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去标榜那些争名夺利的“贤者”,免得助长人们争夺功名的恶习。用人按照老子这种观点,优秀的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

人才的外延极为宽泛,并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用人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世上无不可用之人,只有未被发现的人才和不会用人的人。关于什么是人才,老子提出了“善救人”的观点。“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就是说,一个好的领导者,善于发现被用者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世上就没有遭遗弃的废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观点。

老子的处世原则是不侵害别人的利益。用现代心理学眼光看:“自知”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盛行的“元认知”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老子在两千多年前的智慧所达到的高度。

人有“自知”意识与能力,无论处事还是为人,都会有积极的作用。更是一个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

与自知之明相反的是:自我张扬、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我矜持。它们完全违背道的要求,是反自然的,因而也是无端的精力耗费。

自知则明,明则安,安则康,康则乐,乐则寿,是一条顺其自然规律的人生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