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82800000089

第89章 苦与乐

思想境界决定人生的趣味和快乐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者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以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庄子

天下有最快乐的事情吗?人能不能长生呢?这是庄子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正因为人生有涯而不能长生,人生既然不能追求长度,那么在有限的长度内便只能追求密度了,所以,人生所关注的重点理应是“至乐”的问题,那么何为人生的至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答至乐是否在天下?天下“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在庄子看来,这些也只不过是世俗之乐罢了,根本不可能作为至乐,纵然“天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但所富者,皆“苦身疾作”所得;所贵者,皆“思虑善否”所致。专为事功,去“道”甚远,当然不能达于至乐,真正的至乐乃无为宁静所致,只有人和天地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像天地那样无私无为,那么天下“至乐”也就无所不在了,以至“人能无为,则同乎天地”。

那么,无为的形式又是如何的呢?或者说,怎样才算无为呢?庄子就从死的宁静恬淡推衍出死亡是无为的一种形式,从而产生了庄子的生死观。

既然人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之死也顺乎自然之道,这有何不悦的呢?以至当庄子要为骷髅恢复人间形象时,骷髅面带愁容地对庄子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生死观,他把死视为至乐的一种体现,从而抹去了固有的涂在死亡之上的苍凉而又悲哀的色彩,让死亡脱去了使人恐惧的面具,为现实生命绽露了丝丝恬然的笑容。这是何等超逸和洒脱的死亡意识啊!不仅如此,在庄子看来,死后也并非万事皆空、一无所有,而且只有在死后,人才能拥有一切。因为在死后,人才回归了天地宇宙,才返回了“道”,所以可以“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玑,万物齐送”。一切失去的都在死后得到了补充。

对于人类,甚至是所有生命来讲,其根本的动力,便是如何长久完善地生存,叫做生命动力。禽兽因为没有人类文明的知识,所以骨子里一生下来就注定要顺其自然,一切为了生存。觅食与进食是个体存在的前提条件,交配与生育是自我生命的延长,都是为了生存。但是,动物尽管贪生,但却没有怕死的想法,所以在生存的时候,相对会比人类安详得多。

从人类本身就是动物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所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人毕竟是人,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否则与其他禽兽便没有什么两样了。人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既贪生又怕死。因为他有意识,他所接受的教育认为死亡是不好的事情,所以他的一生都会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

其实,死亡只是个自然的现象,也并不可怕。因为有生就有死,无生也无死,无死也无生,所以生死更替很正常。正如古人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最可怕的是人类自己对死亡所怀有的恐惧心理,它会导致人类极度的痛苦和悲伤。所以,只要人类解决了生死的痛苦,那么人生将会幸福百倍。

庄子认为,人类所追求的是富贵寿善,是身安、味厚、服美、色好、声悦,认为这些才是养生的最好手段。诚然,有了这些条件,对于生命来说并不见得不好,但是如果得不到这些条件便大忧大惧,岂不是更加痛苦吗?无论是好条件,或者是苦条件,都是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一个能够安于或者适应生存环境的人,一定是最善于生活、幸福生活的人,也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对于一个贪婪的人来说,即使是再富有,他的贪欲也没有一个尽头,所以永远不会满足,也就永远不会幸福。反过来说,要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呢?反而是这些财富毁掉了富人的幸福。同样,即使是再尊贵的人,他把自己的位子看得重过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整天想着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宝座常保,自然会付出更多的生命精华,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那些烈士为了名声和道义,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人类走向高尚的脊梁。但是,大厦将倾,独力难支。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话,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这是天该灭吴。伍子胥劝谏一次,尽到自己的责任也就足够了,但却要一再进谏,自然会遭到刑戮。最后,上天还是因为吴王的无道而使越将其消灭,因此,当时伍子胥的劝谏其实是在逆天而动。

也正是伍子胥的劝谏被戮,才使得他身后名扬。他当初的劝谏戮身本来为了吴王好,但却没有起到任何有益的作用,反而加重了吴王的残害忠良的罪行,促使了吴国的早日灭亡,只是给自己带来了名声而已。所以,这伍子胥的忠烈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是对自己好呢?还是对国家好呢?抑或是对人类好呢?

庄子认为大家的苦乐观,并不是他自己的苦乐观,他认为的乐却会是大众所谓的苦,他认为的苦却又是大众所谓的乐。不过,他所讲的“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确不无道理,因为他所站立的角度是最全面的、最广大的。

人类一旦无贪,便不会为了欲望的满足而劳累吃苦,违背客观规律,那么生活便会变得安详幸福了。宇宙的真宰因为无所作为,所以才能使天地万物自然生存,成就真正的宇宙。人类一旦无所作为,就会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法则,但谁能够做得到呢?所以人类才会永远痛苦下去不得翻身。

庄子觉悟了,所以看透了生死。妻子死而自己却鼓盆而歌,从人情的角度的确讲不过去,所以才会有惠子的发难。不过,生与死只不过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相对立的方式而已,而且再往深处看,本来就没有生和死,人类又何必为生而乐为死而哭呢?

滑介叔的说法更为旷达,肘上生瘤是变化,而人类处于自然万物变化的状态中,谁能够保证自己永远没有变化呢?在生命出生以前,万事万物都还只是尘埃土灰而已,构成生命的也只是这些尘埃土灰,所以何必执着于生呢?与生相伴的是死,若果爱生就不应该恶死,若果恶死就不应该乐生。只有无生无死的观点,才是最正确而且最自然的。

对于爱生的人,庄子举了一个骷髅的话,讲述了死的快乐,胜过了生。人类真的应该从死的方面来看待自己的生存,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更加了解自己,也许我们会为自己所做的很多事情而感到可笑,当然也因此而能做出更多有益于人生的事情来。

合乎了自然的规律,你的生活才能够得到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