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14883500000035

第35章 投资谋略之进退有度,游刃有余(4)

1995年夏,恒基兆业将推出第四期最后一座楼宇,李兆基精心策划,秘密筹备,准备打得对手措手不及,闹个满堂红。7月13日,恒基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开售248个单位,售价仅为1100元/平方英尺,比二手价还便宜。此外,恒基还推出九成按揭,住户只要交一成的楼价就可以入住。更新鲜的是恒基搞幸运抽奖,1/10的中奖率,中奖者可得十足的黄金。

装修示范单位,是效仿长实的一贯做法,但恒基另有创新。聘请著名设计师萧鸿生推出八款装修,可供买家任意选择,最便宜的一款仅4万多元一套单位。八款各具特色,最贵者也不至于贵到离谱,极易为买家接受。

7月14日恒基安排开盘,公司安排免费巴士,不停往返于沙田广场至新港城之间。私车买主,可获3小时免费泊车,并且免费享用早餐晚餐。

毋庸置疑,此日必有大批买家涌至新港城。聪明的李嘉诚,岂会错失马鞍山买主如云的良机?他做了一个非常合算的安排。13日晚,长实从媒介获悉恒基的楼价后,马上将新港城对面的海柏花园定价电传给各传媒,每平方英尺仅售4040元,较新港城的平均楼价要低许多。

本来,长实还没这么快推出新楼单位,但担心欲在马鞍山置业的买家会被恒基抢去大半,故在14日,火速请名师高文安设计监做示范装修单位,好赶到15日开放。由于时间太仓促,示范单位非实楼,而是模型。

14日晚,长实董事洪小莲出席一个酒会时向记者表示:“我们的海柏花园比新港城优胜好多好多。”一般竞争对手在公众场合,尽可避免过激语言,尤其不宜直言不讳褒己贬他。《壹周刊》评议道:“这个破天荒的评论,掀开了李嘉诚和李兆基马鞍山之战序幕。”

两强对抗,在售楼现场更呈剑拔弩张之势。恒基造声势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周一起,就有买家提前排队,等周二正式发售。长实见势不妙,又出“新招”——周一晚11时左右,就在排队等候新港城发售的人龙前(已有180余人连夜排队),挂出一条醒目的长幅:“海柏花园每平方英尺仅售3275元起!”

这大概是同业竞争最可怕的情景——顶烂市。一时间,新港城排队的人龙缩了一大截,跑掉很多人。据《二李决战马鞍山》一文报道:“翌日,新港城248个单位开售,恒基只派出寿号(注:凭寿号可购单位十个)过2亿,反应不及嘉湖的楼宇,首天只卖出七八成单位,较预期逊色。”

单位公开发售,本是黄牛党赚钱的好时机,真正的买家须从黄牛党手中购买二手、甚至三手四手的寿号。如此淡市,黄牛党叫苦不迭,内部认购的代理商也怨声载道,李兆基更是有苦难言。记者采访李兆基,李氏扮出轻松状,表示不会再减价与海柏对抗:“我都平了许多啦,对面实际上还只是平几十文一尺,只要楼盘好,买家就不会计较这几十文。”

李兆基总算沉住气,不再与超人顶烂市。几天后,249个单位好歹推了出去,人们联想起美丽华收购战,李兆基力挫超人,胜券在握。这次马鞍山比拼,长实虽未令恒基铩羽,也总算杀了杀李兆基处处与超人争锋比肩的气焰。

在这场争战中,双方招数迭出,甚至出现互相诋毁和顶烂市的情况,实在不像两位商界大亨的所为。李嘉诚还有失一贯的君子作风,一反其不抱买古董心理的经商常态,在这一役,不惜一切代价,志在必胜。

其实,这里有一个背景,继9号码头争夺失利后,李嘉诚在对美丽华的收购中,李兆基又半路杀出,令李嘉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超人无往不胜的风头受挫,对其形象及信誉度都有影响。如果马鞍山战役再落败,就难免令人对超人产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其负面影响会立即显示在股市上,并波及其所有事业。

股市的号召力来自于股东及股民的信心。小股东及股民的信心又来自于大股东的形象、信誉及实绩。所以,李嘉诚誓要挫败李兆基,从商业角度考虑,属精明之举。

7.推行“数码港”,“小超人”延续财富神话

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李嘉诚投资箴言

李嘉诚对两个儿子,不是留下一大笔钱让他们挥霍,而是教给他们自己赚钱的本事,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父亲的指点下,李泽钜、李泽楷也不负众望,均闯出了一片天地。其中,李泽楷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事业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数码港”计划的推行。

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李泽楷,对位于该校附近的硅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自然十分熟悉。

硅谷原本是一块种植桃李、西梅的农地。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Frederick Terman鼓励学生留在硅谷工作或自行创业,他认为替大公司打工,远不如自立门户前景光明。在他的号召下,他的学生、惠普创办人William Hewlettx与David Packard于1939年设计出一部声音震荡器,与迪斯尼合作拍出电影《Fantasia》(幻想曲)。他们成为硅谷科技产业的第一代。

Terman担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后,于1951年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当时美国政府正大力资助国防工业的发展,并以廉价的租金吸引企业家在硅谷长留。

硅谷的特色,就是不断有新的公司诞生。硅谷成功的要诀,就是创意和企业精神。不少在大公司工作过的年青人,都跳出来自行创业。附近的大学斯坦福、柏克莱及工程学校,每年为硅谷提供1000多个硕士、400多个博士,另外还有2000多个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人才源源不断,加上美国公司放在科研的投资是成本的两成,这些令美国高科技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能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美国高科技的发达很令李泽楷心动。1998年初,他开始构想在香港如何建立像硅谷一样的工业城。为此,他曾亲自跑到薄扶林、渣甸山和西贡等区视察。最后,他觉得在香港大学旁边又近中环的薄扶林,最有条件成为“香港硅谷”。

1988年3月,李泽楷与美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司Intel的大老板Andy Crove谈妥发展亚太区数码互动资讯的合作计划,此后,他更加雄心勃勃。一来,他已成功在美国高科技界打出了名堂,有利于日后牵引高科技公司来港;二来,他也更有条件向政府推销这个宏图大计。于是,他开始行动起来。首先他非正式地向港府建议建设“科技城”,但当时官员穷于应付亚洲金融风暴,对他的建议一口拒绝。

第一次推销失败后,李泽楷并没有放弃,他在等待时机。三个月后,他向刚上任的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局长邝其志提交了第一份正式建议书。他建议政府负责所有兴建“科技城”的资金,而他的盈科集团只是负责牵头租用,并介绍其他公司进来。不料邝其志的反应十分冷淡,因香港正值经济低潮,如此庞大投资政府承担不起,同时他也怀疑香港发展高科技是否一定能行。

第二次推销眼见又没了成功的希望,可“小超人”仍不气馁,因为他明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是他自己花了400多万港元,聘请了数家顾问公司,就财务及工程等完成可行性报告,一份接一份送给政府参阅。

到八九月间,李泽楷再提一个新方案,他这回的建议是:如果政府不想全面负责去做此事的话,他可以参与投资。言下之意是,盈科可以拿出资金,但政府则把区内的住宅发展权交给盈科。

邝其志这次虽然没有拒绝提议,但也不想让盈科包起来做,以免公众觉得政府偏向李氏家族。

“小超人”一方面自聘顾问公司研究数码港计划,另一方面在香港和外国物色财团参与。可是经一番接触后,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承担整项发展。

“小超人”李泽楷深信只有高科技才能救香港,但参观过深圳的华为后,觉得“土炮”高科技也行得通。

很多人以为香港没有条件搞高科技,搞高科技没有好下场。李泽楷却不信这个邪,相反,他觉得以香港的环境,不设法利用内地人才搞高科技,根本就是浪费资源。所谓的内地,其实也就是隔条深圳河而已。华为公司就坐落在深圳河的北面,是一家专门研究、生产通信设备的公司。华为是家民营机构,只不过10年光景,就已经成为全国四大通信器材生产商之一,1998年销售额高达人民币35亿元。

给“小超人”印象最深的是,华为8000名员工当中,有六成具有大学学位,而博士更近200名。凭此人才优势,搞高科技,岂不是轻而易举?

“小超人”为什么对这家公司这么有兴趣?除因为其“土炮”高科技有成就外,他自己的和记电讯就帮助华为不少,故此印象深刻。

1998年10月,事情出现了转机。董建华发表施政报告,强调香港要推行资讯高科技。

自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来,如何重振香港金融、贸易、服务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香港在未来的实力,已成为倍受港人关注的问题。为迎接下一波信息产业的来临,香港政府终于认识到要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急起直追,“数码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李泽楷当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的商机,为了建立个人的“高科技”形象,他经常与国际媒体打交道。早在1993年10月,他就被《财富》选为亚洲青年新星。1996年上了该杂志的封面,介绍他的衣着品味。1998年10月,他又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全球50个重要科技精英之一(盖茨排首位,杨致远排第六,李泽楷排第三十)。接着,他又替全球首富盖茨出的书中文版写序;盖茨访港,他更是亲自招呼。

盖茨一见到李泽楷,立即主动提起盈科集团发展“数码港”大计,并大赞这个计划非常好,可以对香港走上资讯高速公路起到促进作用。盖茨随即列举了一连串数字支持自己的看法。

“印度有30万人从事电脑软件出口工作,这方面中国少于印度,其实香港可充当桥梁的角色。”他认为李泽楷的数码港,绝对可以发挥作用。

“小超人”当面被全球资讯科技的头号人物盛赞,感到心花怒放。他以美国高科技城硅谷的概念做包装的这个计划,连软件泰斗盖茨都认同,证明的确可以成功。“小超人”更开心的是,在座听盖茨说话的人当中,还有一名高官——香港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局长邝其志。

因为李泽楷1998年6月首次向邝其志提出计划书时,邝其志表现冷淡,对搞“香港硅谷”并不热心。盖茨都说好,邝其志还能不动心?“小超人”借此时机,还向香港特区首长董建华和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分别提交了几份香港应发展成为软件工业中心的意见书,希望打动他们。特区政府一方面有感于高科技的滚滚浪潮,另一方面为“小超人”百折不挠的诚意所打动,开始重新考虑他的计划。

碧瑶湾住宅群前的大块荒地,就是“数码港”的选址,将来在那里兴建高级住宅,大有盈利潜力。“数码港”的特点是可应用各种新资讯科技,进行多媒体创作和内容创作(如电影、立体图表及动画制作),以及发展软件应用系统。

财政司司长曾荫权了解计划详情后,觉得实施这一计划,一来可给香港“冲喜”,二来也合董特首走高科技的施政方针。于是,曾司长从中央政策组借调郑汝华到资讯科技局任副局长,专门负责协助邝其志处理数码港计划。

郑汝华曾长时间在财政司办公室任职,借调到资讯科技局后,很快便成为政府与“小超人”谈判的主力,对整个计划甚至比邝其志更了解,因而使谈判进展快很多。

但是,谈判在随后有关政府拨地的作价问题上遇到了麻烦,双方就此争执不下。因为董建华政府作价愈高,将来摊分利润占的比例就愈大,盈科分得的收益便愈少。李泽楷的数码港计划又一次遇到了考验。

1999年1月底,事情出现另一次转机。董建华出访以色列,参观当地的高科技发展项目,李泽楷有幸与其他商界人士随团。李泽楷利用三天以色列之旅,向董建华进行游说。

知情人士透露,李泽楷在行程中除与董建华有密切接触外,每天同车的不是别人,正是身兼工业及科技发展局主席的行政会议成员钱果丰。李泽楷趁此机会向钱果丰推销他的数码港大计,亦有助于他的计划水到渠成。

果然,董建华1999年2月初出访归来后,数码港的谈判便出奇地顺利,政府不再在地价上强硬,钢线湾26公顷土地作价60亿港元做资本投入,占总投资额46%。

这个障碍消除了,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小超人”也做了一些让步,同意出资70亿港元建数码港及住宅,另外又愿意降低住宅物业的地租比率,共建2500个住宅及密度较低的独立洋房。

“小超人”在该区发展高级住宅的赢利甚高,建成后如全部售出,与政府摊分后估计仍可赚到37亿港元。

有关协议本来要在较后时间才签订,但曾荫权发表财政预算案在即,他希望能在该财政预算案中公布一些庞大的发展计划,以振奋人心,于是督促有关官员尽快与“小超人”签订协议。

最后,李泽楷于预算案公布前一周,成功取得了“香港硅谷”的开发权,成为又一宗超级大买卖的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