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首先是要会说话。有话不会说就很难把话说到位。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怎样说,也不是不想说,而是没有掌握说话的方法和技巧。无数事实表明,说话的方法和技巧对人来说非常重要,你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越多,就越能发挥正常的说话水平。如果你有一种轻松自信的稳定心态,又能够掌握说话的技巧,那么,你就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会说话是一项基本功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我真佩服某人的口才!”的话。这里所说的口才,就是口语表达的才能,即善于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和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换句话说,也就是把话说得恰到好处。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在各种会议上的演讲能力;对不同对象的说服能力,以及面对复杂情况应付各种“对手”的答辩能力。
会说话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一种基本功。语言能力反映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性格和风度。一个人在工作中主持会议,制定政策,上传下达工作指令,接待来访,参加社交活动,发表演讲和个别交谈……都需要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分量、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幽默感三个方面。语言的分量是由词意和态度两因素构成。词意是指语言的含义,态度是指表达时的轻重缓急和所持的表情和情绪。语言的词意要求语言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不要词不达意,废话连篇。
一个人需要注意语言分量。比如在批评下属时,贬义的语言分量过重,容易令人伤心,背上思想包袱;如果过轻,则达不到启发人、震动人、教育人的目的。反过来,在夸奖下属时,褒义的语言过重,容易使人骄傲自满;过轻则对人起不到鼓舞作用,也许会令人失望。
语言的逻辑性就是要使语言严谨、有条有理、无懈可击、令人信服,要做到前后呼应。因果联系紧密,这样就能紧扣听众的心弦;否则,就会显得哕嗦,冗长,言之无物,东扯西拉,令人乏味。
语言的幽默感能使一个人更好地团结别人,造成亲松、愉快的气氛,促进与他人的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使群众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意图。同时也有助于改善一个人的形象。
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都十分重视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大名鼎鼎的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位非凡的演说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的一次演说据说不仅使当场的几千人激动不已,而且通过有线广播让几百万人入迷,鼓舞了国民的斗志,激励广大国民与法西斯血战到底。革命导师列宁不但是一位非凡的政治家、理论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演说家。斯大林曾赞扬说,列宁的演说具有非凡的说服力,简短通俗的词句没有半点儿矫揉造作的色彩,他不玩半点儿令人昏眩的手势,不用半点儿故意刺激听众的词藻——所有这些,都使得列宁的演说比当时的演说家高明得多。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下,虽然不需上述那种慷慨激昂的战时演说,但前人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魅力仍令我们赞叹不已。无论在哪个领域,人们在各种场合下都需要表达自己的见解,从毛遂自荐、商务洽谈到发表施政演说,从接待中外来宾、发表祝辞,到出席宴会、发表谢辞等等,表达能力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在现代社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拥有,它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表达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见解的一种手段。特别是想要在短时间内向许多人传达大量的信息时,更需要准确把握语言的“点子”。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重要能力,更是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必备素质,有志成功者不可忽视。
会说话体现人的内在修养
说话不仅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内在形象,更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那些讲话磕磕绊绊没有任何节奏感的人,很少能够打动我们,这样的人,几乎说不出什么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东西。只有懂得说话的节奏、思路清晰的人,才会有活跃的思维。
掌握好节奏的最高境界是说话自然流利。
当然,恰当的停顿不属于不流利,因为,我们经常利用停顿展开新的思路,或者从一个要点过渡到另一个要点,或者重复某个词以期给听众留下更深一层的印象。
磕绊的次数是可以数出来的,这也是熬过听那些令人生厌的讲话的有趣方法。在大多无味的讲话中都会磕绊。在你自己的讲话中,请别人统计一下,你发生磕绊的次数,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
很少有人能够在即兴讲话中不出现磕绊情况。我们发现最多达到每分钟30处,许多的教授也有20处之多。
那么,如何提高说话的流利水平呢?
首先,应熟悉讲话的主题。当我们的思考不发生任何迟疑的情况时,要说的话也自动地到了嘴边。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为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更能坚信自己要讲的东西。另外,熟悉主题会使讲话者有更大激情,这种激情会使讲话者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说的境界之中。这样,流利也就不成其问题了。
其次,发音要准确。发音含糊不清是说话犹豫的一种表现。如果讲话者连续几个地方都有迟疑不决的现象,就会使人感到他其实并不知自己在讲什么,而是在头脑中力图发现哪儿出了毛病,结果说话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流利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会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们在演说的其他方面下工夫,而认为到时候自然会流利起来,那结果将只有失望。
再次,要充满热情。我们注意到,人们激动时,声音变高,语速变快,此时,语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讲时,要用你的热情感染他人,要大声讲话。如果你的情绪已经紊乱,如果你站在听众前面怕得发抖,你就特别要大声地讲话。
最后,迅速地讲话也能提高流利程度。当你迅速讲话时,你的心理便能更快地发挥功能,就像阅读一样,如果你能集中力量快速阅读,那么,在你只用于读一本书的时间内,你就能读两本书,并且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掌握好说话的节奏,使说话就像琴弦一样有张力,像流水一样缓缓东流。对此,我们应去积极地学习。
我们在日常说话中,只要重视并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即使是抽象枯燥的内容也能讲得娓娓动听,牢牢吸引住听众;如果不善于运用语调变化,古板平淡得很,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单调平淡,使听众昏昏欲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驾驭语调的技能技巧,以便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说话效果。
会说话的人人缘好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人际沟通的时代,也是一个靠人脉发展自己的时代。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明确指出:事业的成功85%取决于一个人的交际能力,而口才则是衡量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说话的水平上。可以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口才,人脉的兴旺同样需要好口才。善于说话,会说话就能赢得人脉,获得好人缘。
一次,余小姐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参加省里的业务考试,当她走进考场时,只见自己的桌子上有三个大钉子分布成三角形排列在桌面上,而且冒出很高。如果不注意,这不仅会刮破衣服,同时也会影响答题。余小姐一脸怒气地要求监考老师换桌子,可监考老师说:“现在不能换,别违反考场纪律!”余小姐气得柳眉倒竖,连说:“真倒霉,不考了。”这时,一位同事见了忙打圆场说:“有几个钉子算什么!”余小姐说:“你说得轻松,这可是三个钉子,躲都躲不过去呢!”这位同事说:“你太幸运了,我还求之不得呢!”余小姐说:“你别拿我开心了,这么倒霉的事要让你碰上,你还能说幸运?”同事说:“你知道这三颗钉子说明什么吗?这叫板上钉钉!说明你今天的三科考试铁定了都能过关。”余小姐听后马上转怒为喜:“借你的吉言,我今天要是三科都及格了,请你去吃麦当劳。”
这位同事真是个会说话的人,他巧妙地把人们常说的“板上钉钉”与三科考试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不仅平息了余小姐的怒气,还给了她积极的联想,使她在愉快的心境下参加考试。试想一下,假如你就是余小姐,你会不喜欢这位同事吗?这样会说话、会用巧妙的语言宽慰和鼓励他人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递信息的手段。一个善于说话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张狂无理的人总是受人鄙视的。善于讲话的人,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人对他产生好感,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往往会因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得不到改善而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李然和周军是大学同学,两人经常在一起玩,互相之间说话也没什么顾忌,还经常开一些别人看来是“不正经”的玩笑。有一次,两人都应邀参加一位老同学的婚礼。李然一看见周军,又想逗乐了,说:“老兄,你怎么不把‘小蜜’带来呢?”
周军见场上人多,怕影响不好,又不想开玩笑,支支吾吾地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哪有什么‘小蜜’?”
李然哈哈笑道:“我跟你是什么关系,你那点事还能瞒得过我?”
“你瞎编什么呀,我对我老婆忠心耿耿,怎么会找‘小蜜’呢?”
“得了吧,背地里卿卿我我,潇洒得很,一到了人跟前,就这么不爽快,连承认都不敢。”
周军不敢应战,找个借口溜到一边去了。没想到,这事还没完,因为当时认识周军的人很多,听了李然的话,都以为周军真的找了情人,免不了有一番传说。一来二去,传到周军妻子的耳朵里,便要找周军算账。结果,两人打闹了大半年才把这个问题闹清楚。周军与李然的关系也闹僵了。
像李然这样乱说话,不但破坏了他人的家庭和睦,而且会使自己在交际活动中步履维艰。可见,要想拥有好人缘,就应该首先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把握好该说的和不该说的,在生活中多结缘、少树敌。
会说话一颦一笑都传情
同一句话,出自不同人的口,不同的语气,往往有着不同的意思,甚至会有相反的意义,因此,我们说话时的语调,不可不小心。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利用此特点,适当地传情达意。
如:“好啊!”这样的一句话,从积极的同意到勉强的答应均隐含其内。虽然表面同意,实际上打心眼不喜欢,它又包含完全的否定。所以,这句话包括许多意义。
从字面上看是“好吗?”这一句话,其内容则由“语调”与“表情”的表达来反映。
因此有人说:“眼睛比嘴巴更会说话。”亦即眼神、表情、姿态能够弥补语言的不足。
丰富的会话,也可以表现在不言中,所以,善于应用气氛与表情的女性,在男性的眼中是非常可爱的。
散步到别墅前,男的说:“和我一起进去?”女的说:“不可以这样子:”一面说着,一面眼睛向旁边看,心里想:他再积极一点就好了:如果她凝视对方的眼睛说:“不可以这样,”
很明显的她摆出教训姿势。如果男性有更进——步的要求,她绝对调头转身就走:
如果她说:“不可以。”说着,板起脸孔向下看,这是表示:绝对不肯。要是刹那之间,她望着男性的眼睛之后,又眼睛朝下看,两手的手指无意识的搓弄,就表示:不可以,然而难以拒绝。
或者她说:“不可以。”一面说着,一面看他一眼,然后双目紧闭。表示:可以,带我去吧!
同样的一句话,需要靠恰当地表达出内心的真意。不然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弄僵,把原本想弄得和谐融洽的气氛变成不能收拾的地步。
如:“加点水,好吗?”
“我不喜欢加水,我就是不喜饮威士忌加水的味道。”
“那么要喝点什么?”
“什么也不想喝,我自己要果汁。”
人们都以率直为美德。率直是“一点也不加以修饰的自然形态”。在部分场合率直也许无妨,但是经常“猴急般”的态度无法得到圆满的交际。
前述的餐馆情形,如果两人的谈话改成如下:
“威士忌加点水,好吗?”
“谢谢!我可以喝点别的饮料吗?”
“当然可以,不喜欢威土忌吗?”
“我好像还没有品尝出威士忌的妙处,大概是还没长大吧!”
“那么,要喝点什么?”
“我喜欢凤梨这些水果掺在一块的综合果汁。”
会话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自然能够酿出快乐的氛围。虽然是同样的意思,如果说“那个我不喜欢”或是“这个我不喜欢”,感觉上的差距则甚远。
所以,平时要多注意点自己说话的弱点。运用恰当的语气,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学会"说好第一句话"
有些人对于"说"的理解总是难以做到恰如其分。一种是有"说瘾"的人,以说为乐,不论大事小事,与自己有关无关,都会滔滔不绝,尽管挨了不少白眼,受了不少批评,即使被冠以"懒婆娘裹脚布"的名号仍不以为然,依旧乐此不疲;另一种是"乌鸦嘴",他们是天生的批评家,他们的眼里没有白米饭,只有沙子,即使是鸡蛋也非要挑出个骨头来,结果是人人反感;还有些人,专爱搬弄别人的是非,东家长,西家短,不免落个"长舌妇"的骂名。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正常人,每天进行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社会的规范又使得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千篇一律,不得不墨守成规。在人人相似的环境中待久了,也就习惯了正常,漠然于惯例了。如果我们说出的第一句话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勾不起人们的好奇心,下面的话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美国新闻界曾经流传过这么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既然人们都习惯了"狗咬人",那我们为什么不从"人咬狗"开始呢?
比如,有一位记者报道新闻时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有个人因为创造出了什么都没有的东西而获得了50万美元的奖金。"这样的说法无异于是"人咬狗",有些离奇,有些荒诞,也足以让人感到新奇。接着,他又在下面的报道中圆满地解释了这个"悬念":"这是位科学家,他因为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也许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真空,从而获得了这项奖励。"这样的报道方式不仅大众喜欢,老板也会对他刮目相看。
1946年春天,在日本东京,由11个国家的法官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准备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担任庭长,庭长左右手的第二把、第三把交椅成了各国法官争夺的重点。因为这代表了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但由于中国国力不强,庭长在座位安排上把中国排在了美国和英国的后面。